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谚语丛话》初探
1
作者 卞浩宇 《国际汉学》 2023年第2期109-115,158,共8页
《谚语丛话》系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编写的一部有关汉语谚语的论著。全书共收录汉语谚语2720句,所有谚语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编排。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汉语谚语的数量、来源、形式、特征及用途。除此之外,在汉语谚语英译方面,作者并... 《谚语丛话》系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编写的一部有关汉语谚语的论著。全书共收录汉语谚语2720句,所有谚语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编排。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汉语谚语的数量、来源、形式、特征及用途。除此之外,在汉语谚语英译方面,作者并非只采用单一的直译法,而是根据汉语谚语本身的含义及特征选择相应译法,这也使得全书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谚语丛话》不仅对当时来华西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前汉语谚语英译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亦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修道 《谚语丛话》 汉语谚语英译
下载PDF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被引量:66
2
作者 卞浩宇 高永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9-53,共5页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饮食文化 跨文化交际 差异
下载PDF
传教士马礼逊与近代汉语教材、词典的编纂 被引量:4
3
作者 卞浩宇 严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5-59,共5页
缺少汉语学习教材和工具书一直以来困扰着来华学习汉语的西方人。有鉴于此,伦敦会来华传教士马礼逊一直非常注重汉语教材和词典的编纂工作。继1811年完成《通用汉言之法》之后,马礼逊又相继出版发行了包括《华英字典》在内的多部汉语词... 缺少汉语学习教材和工具书一直以来困扰着来华学习汉语的西方人。有鉴于此,伦敦会来华传教士马礼逊一直非常注重汉语教材和词典的编纂工作。继1811年完成《通用汉言之法》之后,马礼逊又相继出版发行了包括《华英字典》在内的多部汉语词典和教材,为更多来华学习汉语的西方人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汉语教材 词典 编纂
下载PDF
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方法浅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卞浩宇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6-228,共3页
16世纪末,大批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为确保在华传教成功,面对汉语教师匮乏、教学语言不通等诸多困境,他们除沿袭传统的看图识字法之外,结合汉字自身特点以及西方音韵学等相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西方人的汉语学习方法。从历... 16世纪末,大批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为确保在华传教成功,面对汉语教师匮乏、教学语言不通等诸多困境,他们除沿袭传统的看图识字法之外,结合汉字自身特点以及西方音韵学等相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西方人的汉语学习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对来华耶稣会士汉语学习方法的进行归纳和分析,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来华耶稣会士 汉语学习方法
下载PDF
晚清英国来华外交官与近代对外汉语教学——以威妥玛、翟理斯为中心 被引量:5
5
作者 卞浩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4年第6期75-82,共8页
在晚清众多来华外交官中,无论从个人汉语水平而言,还是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说,英国来华外交官威妥玛和翟理斯均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尤其是威妥玛编著的《语言自迩集》(1867)以及翟理斯编写的《汉言无师自明》(1872)和《华英... 在晚清众多来华外交官中,无论从个人汉语水平而言,还是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说,英国来华外交官威妥玛和翟理斯均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尤其是威妥玛编著的《语言自迩集》(1867)以及翟理斯编写的《汉言无师自明》(1872)和《华英字典》(1892),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成为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不仅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对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探索也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外交官 威妥玛 翟理斯 对外汉语教学 历史借鉴
下载PDF
《印中搜闻》对近代西方汉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卞浩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9-53,共5页
《印中搜闻》(1817—1822)是伦敦会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作为刊物的实际负责人,米怜独力承担起刊物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等诸多工作。尽管发行时间不长,但《印中搜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不但成... 《印中搜闻》(1817—1822)是伦敦会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作为刊物的实际负责人,米怜独力承担起刊物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等诸多工作。尽管发行时间不长,但《印中搜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不但成为西方海外传教士相互沟通的媒介与平台,而且为近代西方了解、认识中国提供了大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怜 《印中搜闻》 创办 发展 影响
下载PDF
从“别琴英语”到“中国英语”——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百年历程 被引量:5
7
作者 卞浩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6-29,34,共5页
英语的全球化必然带来英语的“本土化”。“别琴英语”(Pidgin E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产物。本文试从历史以及语言文化的角度对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百年历程进行审视和分析,并就英语在当代... 英语的全球化必然带来英语的“本土化”。“别琴英语”(Pidgin E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产物。本文试从历史以及语言文化的角度对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百年历程进行审视和分析,并就英语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别琴英语 中国英语
下载PDF
晚清来华西方人与汉字拼音方案的发展及演变——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卞浩宇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294-310,共17页
汉字发音历来是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相对西方人而言,学习汉语语音最自然、便捷的方式莫过于借助他们原本熟悉的拉丁字母拼读汉字发音.为此,以马儒翰、卫三畏等人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西方人以《中国丛报》为交流平台,先后在该刊物上... 汉字发音历来是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相对西方人而言,学习汉语语音最自然、便捷的方式莫过于借助他们原本熟悉的拉丁字母拼读汉字发音.为此,以马儒翰、卫三畏等人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西方人以《中国丛报》为交流平台,先后在该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及评论,不仅大胆提出汉字拼音化的设想,并就马儒翰公布的汉字拼音方案中的变音符号、元音和辅音的分类与编排、音调等具体问题展开较为深入地讨论.尽管最终并未就汉字拼音方案形成统一的标准模式,但这一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来华西方人对汉语语音认识和研究的最高水平,亦为日后威妥玛、翟理斯制定“威-翟”拼音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来华西方人 汉字拼音 《中国丛报》
下载PDF
19世纪末美国来华传教士眼中的“美丽苏州”——以《姑苏景志》(“Beautiful Soo”,the Capital of Kiangsu)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卞浩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7-74,共8页
《姑苏景志》是美国来华传教士杜步西撰写的关于苏州的英文书籍,从历史起源、历代名士、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城市风貌、秀丽风光等方面向读者真实再现了19世纪末古城苏州的历史风貌。《姑苏景志》不仅有助于西方人了解苏州风貌、体验... 《姑苏景志》是美国来华传教士杜步西撰写的关于苏州的英文书籍,从历史起源、历代名士、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城市风貌、秀丽风光等方面向读者真实再现了19世纪末古城苏州的历史风貌。《姑苏景志》不仅有助于西方人了解苏州风貌、体验苏州风情,而且书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对进一步挖掘苏州历史和旅游资源,打造苏州城市形象具有很好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步西 传教士 《姑苏景志》 19世纪末 苏州
下载PDF
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卞浩宇 严佳 《科技信息》 2010年第01X期223-224,共2页
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从最初的《葡汉词典》到后来的《西儒耳目资》,这种方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初创——完成——完善"的历史演变过程,不但开启了中文拉... 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从最初的《葡汉词典》到后来的《西儒耳目资》,这种方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初创——完成——完善"的历史演变过程,不但开启了中文拉丁音化的历程,而且对日后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及汉语音韵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汉语拼音方案 历史演变
下载PDF
晚清新教在华汉语培训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卞浩宇 《海外华文教育》 2016年第1期110-118,共9页
1887年内地会率先在中国境内创办两所汉语培训学校,改变了以往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以自学为主的单一性局面。有鉴于此,教会中有识之士亦开始呼吁创办更多的专业汉语培训学校,并就"课程教育"的目标、内容、效率等相关内容展开... 1887年内地会率先在中国境内创办两所汉语培训学校,改变了以往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以自学为主的单一性局面。有鉴于此,教会中有识之士亦开始呼吁创办更多的专业汉语培训学校,并就"课程教育"的目标、内容、效率等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为日后"课程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教会各界纷纷致力于创办汉语培训学校,促成了二十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在华创办汉语培训学校的一次热潮。事实证明,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监督体制充分体现了"课程教育"的优越性,对来华传教士汉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教 课程教育 汉语培训学校
下载PDF
马六甲英华书院与近代海外汉语教学
12
作者 卞浩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5年第4期86-92,共7页
马六甲英华书院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也是第一所中文学校。为实现培养来华传教士这一最终目标,书院从创办伊始便在制度保障、资源配备、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书院的... 马六甲英华书院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也是第一所中文学校。为实现培养来华传教士这一最终目标,书院从创办伊始便在制度保障、资源配备、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书院的汉语教学不但为近代中西交流造就了一批精通中文的汉学人才,也推动了近代教会教育事业和西方汉学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六甲 英华书院 汉语教学 影响
下载PDF
晚清英文史料中的“苏州形象”——以《教务杂志》为中心
13
作者 卞浩宇 《城市史研究》 2022年第1期212-228,共17页
《教务杂志》是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创办的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份英文刊物。1882~1888年,来华传教士潘慎文、杜步西先后在《教务杂志》上发表了9篇有关苏州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民生... 《教务杂志》是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创办的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份英文刊物。1882~1888年,来华传教士潘慎文、杜步西先后在《教务杂志》上发表了9篇有关苏州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民生百态等内容,较为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末古城苏州的形象,为当时西方人了解苏州历史风貌、体验苏州文化风情提供了一条“便捷之道”,同时也为进一步挖掘苏州历史、保护历史古城风貌、对外传播苏州文化以及打造苏州城市国际形象等提供了相关的借鉴和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英文史料 《教务杂志》 苏州形象
下载PDF
语言和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4
作者 卞浩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5-47,88,共4页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从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从词语、谚语、成语及典故等几方面论述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从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从词语、谚语、成语及典故等几方面论述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问题 ,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差异 翻译
下载PDF
活体三维图像在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和体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杨洋 卞浩宇 +1 位作者 钱思嘉 陈靖 《交通医学》 2023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定桡骨远端关节软骨的厚度和体积,以帮助临床评估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及腕关节炎。方法:对35例志愿者右腕关节采用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FSPGR)序列进行MRI扫描,使用半自动B-spline snake图像...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定桡骨远端关节软骨的厚度和体积,以帮助临床评估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及腕关节炎。方法:对35例志愿者右腕关节采用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FSPGR)序列进行MRI扫描,使用半自动B-spline snake图像分割方法从每一幅扫描图像中分离出软骨轮廓边界并进行手动校正,然后将分割后的软骨边界重建三维模型,直接测量关节软骨的厚度和体积。为评估该方法的可靠性,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测量,其中1名研究者每隔1周重复测量3次。结果:桡骨远端关节软骨平均厚度为0.77±0.09 mm,平均体积为432±82 mm3,最大厚度为0.93 mm,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测量一致性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9。结论:使用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行MRI扫描,在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可准确测量桡骨远端关节软骨的厚度和体积,为桡骨远端骨折可接受的关节面台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关节软骨 厚度 活体研究 磁共振 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下载PDF
从对比分析角度看英语、汉语中“词化”程度的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佳 卞浩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4-36,共3页
在英语、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词化"现象(Lexicalization)。然而在某些表达形式上,英语"词化"程度要比汉语高。从"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字、形态、句式以及认知因... 在英语、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词化"现象(Lexicalization)。然而在某些表达形式上,英语"词化"程度要比汉语高。从"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字、形态、句式以及认知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够找到"词化"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还能为当今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化 对比分析 外语教学
下载PDF
旧词 新词 外来词——从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看语言和社会的“共变”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琦 卞浩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3-75,共3页
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同时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提出的"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Covariance)为依据,从语言中最敏感的词汇(旧词、新词、外来词)的角度出... 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同时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提出的"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Covariance)为依据,从语言中最敏感的词汇(旧词、新词、外来词)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语言和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共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社会 共变
下载PDF
浅谈十六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来华传教士对汉语的认识与研究
18
作者 严佳 卞浩宇 《科技信息》 2010年第31期237-237,207,共2页
十六世纪随着中西交往的再次活跃,传教士再次成为中西交往的主力军。在报道中国的过程中,以克路士、达拉、门多萨等人为代表的葡籍、西籍来华传教士亦对汉语展开研究,不但为西方人了解、认识中国语言提供了许多极为重要的信息,而且对激... 十六世纪随着中西交往的再次活跃,传教士再次成为中西交往的主力军。在报道中国的过程中,以克路士、达拉、门多萨等人为代表的葡籍、西籍来华传教士亦对汉语展开研究,不但为西方人了解、认识中国语言提供了许多极为重要的信息,而且对激发、推动欧洲本土学者以及随后来华的耶稣会士的汉语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 来华传教士 汉语
下载PDF
基督教新教早期在华“医药传教”剖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卞浩宇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4期45-50,共6页
面对近代中国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森严的文化壁垒,以马礼逊、郭士立、伯驾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在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种以向当地居民提供义务性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协助传教活动为最终目标的传教模式和理论,即... 面对近代中国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森严的文化壁垒,以马礼逊、郭士立、伯驾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在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种以向当地居民提供义务性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协助传教活动为最终目标的传教模式和理论,即"医药传教"。"医药传教"是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以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传教” 传教士 近代中国
原文传递
唐元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卞浩宇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1-255,共5页
来华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研究是一个长期未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唐、元时期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和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本文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和梳理,试图勾勒出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整体概况,进而揭示来华传... 来华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研究是一个长期未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唐、元时期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和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本文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和梳理,试图勾勒出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整体概况,进而揭示来华传教士所采取的"文字传教"方式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元时期 传教士 汉语学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