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施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丹秋 占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23-126,共4页
施肥是确保玉米获得足够养分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在对玉米施肥的过程中存在过量施肥、养分失衡、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施肥实践。从施肥量控制角度,渐进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可以减少养分浪费。从营养平衡角... 施肥是确保玉米获得足够养分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在对玉米施肥的过程中存在过量施肥、养分失衡、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施肥实践。从施肥量控制角度,渐进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可以减少养分浪费。从营养平衡角度,合理调整养分比例和施肥时机可提高施肥效果。从土壤保护角度,加强防治措施可减少土壤污染风险。从环境友好技术角度,有机肥料应用和生物控制可减少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环境污染。这些改进措施将提高施肥效率、保护环境、增加农田产量和农民收益,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然而,实施改进措施需要科学研究、教育和政策支持。只有通过合作与创新,才能确保玉米健康生长、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施肥 养分失衡 环境
下载PDF
地膜覆盖、氮肥与密度及其互作对黄土旱塬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婷 李世清 +1 位作者 占爱 刘建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04-1517,共14页
【目的】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地膜覆盖、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春玉米生长季,设置覆盖方式... 【目的】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地膜覆盖、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春玉米生长季,设置覆盖方式(覆膜和不覆膜)、施氮量(2013年为0、170、200和230 kg N·hm^(-2),2014年为0、170、225和280 kg N·hm^(-2))和种植密度(5.0×10~4、6.5×10~4和8.0×10~4株/hm^2)3个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氮素累积与转运、产量及氮肥生产效率。【结果】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吐丝前氮素累积量,促进了吐丝后氮素累积和吐丝前累积氮素的再转移,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和籽粒产量。覆盖方式与氮肥或密度互作显著影响春玉米氮素吸收、累积和转移。地膜覆盖条件下更多的氮肥(200—230 kg N·hm^(-2))或更高的密度(6.5×10~4—8.0×10~4株/hm^2)投入能有效促进吐丝前储存更多的氮素向籽粒转运,提高吐丝后期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而不覆盖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70 kg N·hm^(-2)或密度超过5.0×104株/hm^2时,吐丝后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吐丝前氮素储备的增加未能有效增加籽粒氮素累积。氮肥与密度互作显著影响氮素累积、吸收和转移。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与吐丝前氮素累积量、氮素转移量、吐丝后氮素累积量及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从春玉米氮素累积、转移及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关系看,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合理施氮量为200—230 kg N·hm^(-2)、密度为8.0×10~4株/hm^2,其产量可达13.7—14.6 t·hm^(-2),PFPN可达64.8—68.7 kg·kg^(-1)。【结论】地膜覆盖与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实践,有利于促进灌浆期营养器官储存氮向籽粒转移和吐丝后氮同化的协同增加,从而实现高产和高氮肥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地膜覆盖 施氮 密度 氮素转运 产量 氮肥生产效率 黄土旱塬
下载PDF
华北地区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养分需求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青松 卢殿君 +2 位作者 岳善超 占爱 崔振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840-3851,共12页
【目的】明确华北地区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养分需求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定量关系,为高产冬小麦实时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在适宜氮磷钾养分供应条件下,通过华北地区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数据构建冬小麦氮磷钾养分需求特征... 【目的】明确华北地区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养分需求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定量关系,为高产冬小麦实时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在适宜氮磷钾养分供应条件下,通过华北地区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数据构建冬小麦氮磷钾养分需求特征大数据,量化该区冬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定量单位籽粒产量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结果】在适宜施氮条件下,华北地区生产冬小麦籽粒的氮素需求量平均为24.3 kg·t^(-1),单位籽粒氮素需求量随着籽粒产量的提高而有所降低。当产量水平在<4.5 t·hm^(-2)和6.0—7.5t·hm^(-2),籽粒氮素需求量从27.1 kg·t^(-1)降低到24.5 kg·t^(-1),这是由收获指数的升高和籽粒氮浓度的降低造成的;当产量水平在6.0—7.5 t·hm^(-2)和9.0—10.5 t·hm^(-2),籽粒氮素需求量从24.5 kg·t^(-1)降低到22.7 kg·t^(-1),这是由籽粒氮浓度的降低造成的;当产量水平>10.5 t·hm^(-2),单位籽粒氮素需求量趋于稳定,不再变化。在适宜施磷条件下,生产冬小麦籽粒的磷素需求量平均为4.5 kg·t^(-1),单位籽粒磷素需求量随着籽粒产量的提高而降低,从产量水平<4.5 t·hm^(-2)的4.7 kg·t^(-1)下降到产量水平>9.0 t·hm^(-2)的4.2 kg·t^(-1),这是由收获指数的升高和籽粒磷浓度的降低造成的。在适宜施钾条件下,生产冬小麦籽粒的钾素需求量平均为21.1 kg·t^(-1),单位籽粒钾素需求量随着籽粒产量的提高而降低,从产量水平<4.5 t·hm^(-2)的23.8 kg·t^(-1)下降到产量水平>7.5 t·hm^(-2)的20.2 kg·t^(-1),这是由收获指数的升高和籽粒钾浓度的降低造成的。冬小麦在拔节至扬花阶段呈现最大的干物质累积与养分吸收速率。【结论】华北地区在适宜的氮磷钾养分供应条件下,冬小麦氮磷钾需求量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随着产量的提高,冬小麦单位籽粒产量的氮素、磷素和钾素需求量下降,这种趋势主要是由收获指数的增加和籽粒氮、磷、钾浓度的降低造成的。对于不同产量水平的冬小麦,高产水平下冬小麦在拔节期后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水平 籽粒产量 养分需求量 干物质累积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密度与地膜覆盖对旱塬幼龄果园中大豆综合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章伟 占爱 李世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38-1150,共13页
本研究从籽粒产量兼顾蛋白品质、生物固氮及氮素副产物——秸秆氮和秸秆的角度综合评估了密度与地膜覆盖及其配合对黄土旱塬幼龄苹果园中大豆生产力的影响,旨在确定大豆最优综合生产力下合适群体密度和地膜覆盖的管理措施。2018—2019... 本研究从籽粒产量兼顾蛋白品质、生物固氮及氮素副产物——秸秆氮和秸秆的角度综合评估了密度与地膜覆盖及其配合对黄土旱塬幼龄苹果园中大豆生产力的影响,旨在确定大豆最优综合生产力下合适群体密度和地膜覆盖的管理措施。2018—2019年连续两年试验设置3种大豆种植密度(高密度:24×10^(4)株·hm^(–2);中密度:16×10^(4)株·hm^(–2);低密度:10×10^(4)株·hm^(–2))和两种覆盖方式(覆膜与不覆膜)的完全组合处理,调查了不同处理下大豆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生物固氮率、器官干物质量及氮素分配等指标。结果表明,密度是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的主控因子,中密度和低密度下2指标表现相似,2种密度平均的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分别较高密度下显著增加23.8%和24.5%(P<0.05)。覆膜能够增加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3种密度平均增加9.6%),在与中、低密度配合下有利于根瘤固氮与地上协同互作,显著增加群体秸秆干物质量和秸秆吸氮量且不显著降低籽粒产量,从而提高对大豆干物质量、吸氮量和生物固氮量的贡献。与不覆膜相比,中、低密度下覆膜的秸秆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76 t·hm^(–2)、1.81 t·hm^(–2),对各自大豆干物质量提高的贡献率为98%、102%;秸秆吸氮量分别增加39.50 kg·hm^(–2)、33.70 kg·hm^(–2),对各自大豆吸氮量提高的贡献率为79%、58%;秸秆中生物固氮量分别增加32.42 kg·hm^(–2)、25.41 kg·hm^(–2),对各自大豆生物固氮量提高的贡献率为67%、59%。最终,中密度覆膜实现了大豆籽粒产量3.55 t·hm^(–2)及蛋白产量1.27 t·hm^(–2)、生物固氮量256.80 kg·hm^(–2)、秸秆氮量134.87 kg·hm^(–2)和秸秆干物质量6.84 t·hm^(–2)各指标均较优的综合生产力,且相对不覆膜有较高的籽粒蛋白品质。在旱塬幼龄苹果园中,较高密度下覆膜既保证了大豆籽粒较多、较优产出,还可收获更多秸秆与秸秆氮,可为以节肥减排和稳产增产为目的的农田可持续集约化生产补充一定养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植密度 覆膜 生物固氮 籽粒产量 秸秆 秸秆氮
下载PDF
怎样打好棉花的顶心与边心
5
作者 伯华 占爱 正中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1995年第9期9-9,共1页
棉花打顶心的时间,以往是“立了秋,把头揪”。实践证明,这时打顶太晚了,起不到调节植株内部养分的运转与分配作用,达不到增保蕾铃、促进早熟的效果。根据今年棉花生长发育的新特点,我们认为,当看到棉花顶芽开始黄绿,顶心停止向太阳转动... 棉花打顶心的时间,以往是“立了秋,把头揪”。实践证明,这时打顶太晚了,起不到调节植株内部养分的运转与分配作用,达不到增保蕾铃、促进早熟的效果。根据今年棉花生长发育的新特点,我们认为,当看到棉花顶芽开始黄绿,顶心停止向太阳转动,上部叶片的长势开始减弱,顶心长势相对加快,顶部即将凸出,但还能与上部叶片相平时,进行打顶最适时。打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转与分配 棉花 实践证明 新特点 上部叶 顶心 生长发育 花打顶 长势 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