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麻醉减轻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效果 被引量:20
1
作者 卢东雪 成丹丹 +2 位作者 熊利泽 陈绍洋 孙焱芫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EMLA)与利多卡因溶液用于抑制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80例婴幼儿唇腭裂手术患者,根据使用表面麻醉剂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四组:2%利多卡因溶液咽部喷雾组(L1组)、EMLA导管表面涂抹组(L2组)、利多卡...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EMLA)与利多卡因溶液用于抑制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80例婴幼儿唇腭裂手术患者,根据使用表面麻醉剂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四组:2%利多卡因溶液咽部喷雾组(L1组)、EMLA导管表面涂抹组(L2组)、利多卡因溶液喷雾+EMLA涂抹组(L3组)、对照组(C组)。分别记录插管前、插管后即刻及拔管前、拔管后即刻的BP、HR变化,观察拔管时躁动程度以及拔管后24 h内咽部并发症(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呛咳等)的发生率。结果各组插管、拔管后均有不同程度的BP上升,HR增快,其中C组的各指标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L3组插管前后和拔管前后变化值显著小于L1、L2和C组(P<0.05);与C组和L1组比较,L2、L3组拔管时躁动评分显著降低(P<0.05);四组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L3组(5%)<L2组(15%)<L1组(35%)<C组(50%)。结论 EMLA用于婴幼儿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抑制插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拔管时躁动及减少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与2%利多卡因溶液联合应用效果更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表面麻醉 婴幼儿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门诊隆乳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卢东雪 孙焱芫 +1 位作者 吕文英 董海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胸部美容手术行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ASAI-Ⅱ级行乳晕切口假体植入隆乳术女性患者,根据诱导期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0、1.5ng/mL)分为3组(n=20):C组(单纯丙泊酚组... 目的探讨胸部美容手术行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ASAI-Ⅱ级行乳晕切口假体植入隆乳术女性患者,根据诱导期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0、1.5ng/mL)分为3组(n=20):C组(单纯丙泊酚组);REF1组(丙泊酚复合1.0ng/mL瑞芬太尼组);REF2组(丙泊酚复合1.5ng/mL瑞芬太尼组)。观察并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以及诱导期和维持期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麻醉过程呼吸抑制、体动等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麻醉满意率为100%;达到口头反应消失时,C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和诱导时间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且REF1和REF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1.0~1.5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可满足胸部美容手术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需求,并且没有剂量依赖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胸手术 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丙泊酚
下载PDF
5种血清学标志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 被引量:21
3
作者 曾宪飞 卢东雪 +1 位作者 张西京 李军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8-592,61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白介素8(IL-8)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水平变化和对ARDS诊断、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两个医学中心重...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白介素8(IL-8)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水平变化和对ARDS诊断、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两个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49例ARDS患者,同期50例非ARDS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入科时(T1)、诊断为ARDS时(T2)血清标志物水平,记录临床基本资料。结果ARDS组5种标志物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且T2时间点高于T1(P<0.05);除vWF(P>0.05)外,ARDS死亡组(n=17)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存活组(n=3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单一标志物(T1)诊断ARDS的最大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95%CI:0.730,0.902)(KL-6),联合诊断最大AUC为0.869(95%CI:0.795,0.942)(KL-6+Ang-2);单一标志物(T2)预测死亡的最大AUC0.764(95%CI:0.627,0.901)(IL-8),联合预测最大AUC0.829(95%CI:0.715,0.943)(IL-8+KL-6)。结论5种血清标志物与重症患者ARDS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KL-6和Ang-2水平变化有助于诊断,血清IL-8与KL-6水平升高预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清标志物 血管生成素2 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 白介素8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