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孤寂深渊》与《奥兰多》浅探20世纪初期英国的性别空间创建 被引量:1
1
作者 卢丽安 鲍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8-195,共8页
性别平等是19世纪以来妇女运动的核心诉求。在19、20世纪之交,个体性别观之形成围绕着生理决定论和文化养成论的辩论展开;与此同时,性科学的崛起也意味着性相(sexuality)在个体性别身份建构中,益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益发成为与(生理)性征(... 性别平等是19世纪以来妇女运动的核心诉求。在19、20世纪之交,个体性别观之形成围绕着生理决定论和文化养成论的辩论展开;与此同时,性科学的崛起也意味着性相(sexuality)在个体性别身份建构中,益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益发成为与(生理)性征(sex)、(社会)性别(gender)鼎立而论的重要组成。本文拟以同为1928年出版的《孤寂深渊》和《奥兰多》为文本依托,由此一窥20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复杂的性别观念;论文并采朱迪丝·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为视角,对比探讨这两本小说在建构主体性别与性身份上的不同侧重策略。本文认为,《孤寂深渊》欲以"性倒错论"科学话语为同性恋者开脱污名,塑造了20世纪英国社会第一个公开的女性性倒错者形象,但是其主人公仍深困在僵滞的二元性别规范中,无法提供性别身份平等的启示。而《奥兰多》以主人公变性、变装等荒诞的情节刻意错置了性征、性别和性相,挑战了异性恋规范所强制框定的三者对应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个性别意识流动、性别身份宽容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性相 性别操演 变装 《孤寂深渊》 《奥兰多》
下载PDF
翻新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两个当代重写文本(英文)
2
作者 卢丽安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年第1期25-48,共24页
布卢姆当初提出"影响的焦虑"一词,指的是浪漫主义诗人不可避免地必须奋力压抑前人影响,而在心理和诗歌中表现出的焦虑。然而,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小说家不但直视文学传统的影响,更能摒弃焦虑,重温经典文本;以重写或改写的方式... 布卢姆当初提出"影响的焦虑"一词,指的是浪漫主义诗人不可避免地必须奋力压抑前人影响,而在心理和诗歌中表现出的焦虑。然而,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小说家不但直视文学传统的影响,更能摒弃焦虑,重温经典文本;以重写或改写的方式赋予经典老作品新的时代意义.此类创作模式屡见不鲜。在三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仇敌》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后二部当代作品在形式或主题上对经典源文本进行了驳斥和呼应,从而引申出新的时代智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经典 《鲁滨逊漂流记》 《仇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后殖民主义 生态批评
下载PDF
土地、战争与男性气质——论鲍恩小说《最后的九月》中男性气质的构建
3
作者 辛媛媛 卢丽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5,共8页
性别研究中关于“男性气质”的相关理论,为伊丽莎白·鲍恩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九月》提供新的研究视角。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历史上的两大事件——土地运动和独立战争——对爱尔兰本土男性气质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特殊的... 性别研究中关于“男性气质”的相关理论,为伊丽莎白·鲍恩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九月》提供新的研究视角。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历史上的两大事件——土地运动和独立战争——对爱尔兰本土男性气质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最后的九月》中的不同的男性群体的气质类型不可避免地的缺失、蜕变和扭曲,由此揭示鲍恩的男性气质观:男性气质的主张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引导;男性气质并非天生,它受不同阶级、种族、宗教的影响,在历史和社会框架中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九月》 男性气质 伊丽莎白·鲍恩
下载PDF
四位十九大党代表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摘编
4
作者 景海鹏 周宇 +1 位作者 卢丽安 孟祥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共2页
2017年11月13日,在"党代表通道"学术研讨会上,四位十九大党代表从"党代表通道"走到研讨会会场,谈使命、说担当、话憧憬,回顾参加"党代表通道"的亲身经历,畅谈感受与思考。现将精彩内容摘录如下:
关键词 党代表 摘编 学术研讨会 亲身经历 通道
下载PDF
《哈姆莱特》的历史问题:《哈姆莱特》与现代早期英格兰的政治性别关联 被引量:3
5
作者 卢丽安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75,共11页
本文在《哈姆莱特》隐射的盎格鲁-维京时代和此剧问世时英格兰的社会语境中,重读剧本内蕴的政治与性别问题。本文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立场,借由历史与政治的关联研究,把《哈姆莱特》理解为政治转喻——于君主一身所体现的政体与身体之间的... 本文在《哈姆莱特》隐射的盎格鲁-维京时代和此剧问世时英格兰的社会语境中,重读剧本内蕴的政治与性别问题。本文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立场,借由历史与政治的关联研究,把《哈姆莱特》理解为政治转喻——于君主一身所体现的政体与身体之间的拉锯。它折射的是现代早期英格兰文化中君权思想由君权神授的绝对论逐渐向共和论过渡所产生的紧张以及现代早期英格兰对性相日益严厉的规束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 “君王双体论” 国家政体性相
原文传递
一个解构性的镶嵌混成:《仇敌》与笛福小说 被引量:17
6
作者 段枫 卢丽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54,共7页
库切 1 984年的作品《仇敌》一向被看作是对笛福经典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重写。本文试图论证 ,《仇敌》从故事情节、叙述手法两个层面 ,对以笛福为代表的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作了一个镶嵌混成。通过这样的镶嵌混成 ,库切对此类... 库切 1 984年的作品《仇敌》一向被看作是对笛福经典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重写。本文试图论证 ,《仇敌》从故事情节、叙述手法两个层面 ,对以笛福为代表的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作了一个镶嵌混成。通过这样的镶嵌混成 ,库切对此类小说的现实性提出了质疑 ,传达了他对历史、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仇敌》 笛福 库切 现实主义小说 叙述手法
原文传递
陌生人的悲伤
7
作者 奇玛曼达·恩格兹·阿迪切 卢丽安 干贤婧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8-74,共7页
在母亲开车送她去机场的路上,琪娜切伦没怎么说话。她看着窗外的树,有的树叶早已变成了熟透了的香蕉色,有的成了浆果红;还有一些树都掉光了叶子,带着光裸的枝桠直直挺立。
关键词 尼日利亚人 母亲 陌生人 男人 不确定 新英格兰 机场 伦敦 悲伤 新生活
原文传递
幽微之处自有灵光 邂逅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8
作者 卢丽安 《上海文化》 CSSCI 2021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时间长河,滔滔滚滚,串汇起众生造化。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晚年居住在伦敦,她一鸣惊人的《离岸》笔下刻画的是泰晤士河。我“邂逅”菲兹杰拉德的作品时是1994年,在有着克莱德河的格拉斯哥攻读英国文学博士学位。或许是因为她那谦逊素净... 时间长河,滔滔滚滚,串汇起众生造化。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晚年居住在伦敦,她一鸣惊人的《离岸》笔下刻画的是泰晤士河。我“邂逅”菲兹杰拉德的作品时是1994年,在有着克莱德河的格拉斯哥攻读英国文学博士学位。或许是因为她那谦逊素净的面容、眼眸似笑非笑却温厚宽宥,让我居然在之后好几年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兹杰拉德 文学博士学位 泰晤士河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滔滔滚滚 《离岸》 格拉斯哥 邂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