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口准三维涌潮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绍武 卢丽锋 时钟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7-415,共9页
 本文依据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在计算格式方面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包括涌潮在内的近海三维流场的数学模型。模型中,控制方程采用σ坐标变换形式;底部摩阻采用对数流速率;运用k ε紊动模型计算垂向紊动粘滞系数,使模型较好地...  本文依据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在计算格式方面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包括涌潮在内的近海三维流场的数学模型。模型中,控制方程采用σ坐标变换形式;底部摩阻采用对数流速率;运用k ε紊动模型计算垂向紊动粘滞系数,使模型较好地给出水平速度的垂向分布。数值方法上,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方程,并用Osher格式计算有限体积交界面通量,使得模型可高精度地捕捉间断;水平方向用无结构三角网格,较好地适应不规则形状边界;用该模型模拟了明渠均匀流和概化河口涌潮的水流运动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可用于河口区涌潮流场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三维潮流模型 有限体积法 Osher格式 涌潮
下载PDF
术中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正煊 卢丽锋 +1 位作者 曾润莲 徐革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8-9,共2页
该文报告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术中施行内镜检查28例,其中经口腔插镜10例,经胃肠切口置镜18例。发现出血病灶26例(92.9%)。经手术治愈25例,死亡3例。其中2例镜检时分不清真正出血原因,水后再度出血死亡,1例镜检时出现心跳骤停... 该文报告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术中施行内镜检查28例,其中经口腔插镜10例,经胃肠切口置镜18例。发现出血病灶26例(92.9%)。经手术治愈25例,死亡3例。其中2例镜检时分不清真正出血原因,水后再度出血死亡,1例镜检时出现心跳骤停,水后昏迷死亡。文中就水中镜检的指征、方法、镜检与手术探查的关系及临床应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 手术 诊断
下载PDF
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开放实验教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于卫 周礼中 卢丽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12期1574-1576,1582,共4页
该文以高等工科院校基础课程开放实验教学为主线,从实行实验独立设课、开放的重要性、实验开放运行模式、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详细探讨了高等工科院校基础课程实验开放教学模式的高效运... 该文以高等工科院校基础课程开放实验教学为主线,从实行实验独立设课、开放的重要性、实验开放运行模式、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详细探讨了高等工科院校基础课程实验开放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工科院校 基础课程 开放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管理 开放教学模式
下载PDF
河口和海岸海物理海洋学研究进展——第11届PECS02国际会议介绍 被引量:1
4
作者 时钟 周凌红 +1 位作者 王殿志 卢丽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介绍了第11届PECS02国际会议上有关河口和海岸海物理海洋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河口动力学、河口输运、海岸动力学、海岸输运、河口海岸地貌动力学和大陆架海动力学6个部分。
关键词 河口 海岸 物理海洋学 地貌动力学
下载PDF
华南6水系与澜沧江-湄公河攀鲈线粒体ND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喜书 章群 +5 位作者 余帆洋 吕金磊 底晓丹 邵伟军 黄镇宇 卢丽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50,共8页
测定了中国华南6水系及澜沧江(云南勐腊)-湄公河流域(柬埔寨洞里萨湖)的125尾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线粒体部分ND2基因1 010 bp序列,分析发现39个变异位点和12个单倍型,总遗传多样性较低(h=0.369,π=0.003 8),推测可能经历过严重的... 测定了中国华南6水系及澜沧江(云南勐腊)-湄公河流域(柬埔寨洞里萨湖)的125尾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线粒体部分ND2基因1 010 bp序列,分析发现39个变异位点和12个单倍型,总遗传多样性较低(h=0.369,π=0.003 8),推测可能经历过严重的瓶颈效应;中国攀鲈群体遗传多样性更低(h=0.282,π=0.000 4),处于边缘区的中国攀鲈群体是造成低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单倍型网络图中柬埔寨和中国攀鲈各自聚类,具有明显地理结构和谱系结构,推测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导致基因交流受阻所致。核苷酸错配图和中性检验表明中国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时间约为(5.94~4.13)万年前。华南水系群体间基因交流通畅,不存在明显分化;但与云南澜沧江群体间分化大而显著(FST=0.775,P<0.01),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组群间(77.41%),推测二者分化时间约为(4.0~2.8)万年前,云南群体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基因交流受阻而出现分化。中国群体和柬埔寨群体可作为2个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就中国群体而言,韩江水系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建议优先保护;澜沧江与华南水系间群体分化显著且遗传多样性极低,建议对澜沧江水系群体进行保护,以避免种质资源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鲈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ND2 华南水系 澜沧江-湄公河
下载PDF
一个概化的潮汐河口羽状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洪龙 刘亚男 +1 位作者 卢丽锋 时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1,共9页
基于区域陆架海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COHERENS)中的三维水动力模型,对一个概化的潮汐河口羽状流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均一水深和无风的理想条件下,模拟得到了一个潮周期内概化的潮汐河口表层水体:a)羽状流流场和盐度场的平面分布;b)... 基于区域陆架海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COHERENS)中的三维水动力模型,对一个概化的潮汐河口羽状流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均一水深和无风的理想条件下,模拟得到了一个潮周期内概化的潮汐河口表层水体:a)羽状流流场和盐度场的平面分布;b)3种不同河流径流量作用下的羽状流流场和盐度场的平面分布;c)4种不同底床粗糙长度下的羽状流流场和盐度场的平面分布。结果分析表明:a)羽状流的长度在潮汐的作用下递增,而其最大宽度近似呈周期性的变化;b)羽状流的长度和最大宽度都随着河流径流量的增大而分别变长和变宽;c)羽状流的长度和最大宽度都随底床粗糙长度的增大而变小;d)无潮情况下羽状流的凸起明显并存在沿岸流,然而在有潮情况下凸起不明显且无沿岸流;e)水平扩散可能限制了沿岸羽状流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状流 三维模拟 COHERENS 潮汐 河流径流量 底床粗糙长度 水平扩散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国近海绿鳍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卢丽锋 章群 +3 位作者 杨喜书 黄镇宇 唐楚林 周琪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4,共8页
为探讨中国近海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测定了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中国沿海5个省6个地理群体112尾样本线粒体控制区838bp全序列,共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22个单倍型,总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h=0.... 为探讨中国近海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测定了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中国沿海5个省6个地理群体112尾样本线粒体控制区838bp全序列,共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22个单倍型,总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h=0.849±0.019)与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1 85±0.000 12)特点。在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图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谱系结构和地理结构。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小而不显著(-0.034 61~0.038 28,P>0.05);AMOVA分析显示不同地理群体、不同海域间与台湾海峡南北两侧都不存在明显遗传分化(-0.32~1.19),遗传变异主要存在群体内个体之间(99.08%~100.40%),表明中国近海绿鳍鱼为母系随机交配群体,推测原因可能是绿鳍鱼为洄游性鱼类,且所产漂浮性卵受海流携带能进行远距离传播。中性检验呈极显著负值(Fs=-16.099 6,P=0),核酸不配对分布图为单峰分布,推测绿鳍鱼整体及除吕四群体外的其它群体在3.00万年~10.00万年前发生种群扩张,可能是受到晚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鱼 中国近海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近海细鳞鯻线粒体控制区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喜书 章群 +3 位作者 薛丹 吕金磊 黄镇宇 卢丽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52-1859,共8页
通过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分析,研究采自中国南海及东海5个群体102尾细鳞鯻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在962 bp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其中135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共定义102个单倍型。中国近海细鳞鯻总体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特征(Hd=1.000,Pi=0.... 通过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分析,研究采自中国南海及东海5个群体102尾细鳞鯻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在962 bp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其中135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共定义102个单倍型。中国近海细鳞鯻总体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特征(Hd=1.000,Pi=0.022),其中博鳌最高(Hd=1.000,Pi=0.028),平潭最低(Hd=1.000,Pi=0.014)。不同地理群体间无明显分化,基因交流频繁(Fst=-0.014—0.041,P>0.05);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16.9万年—5.06万年前,即中-晚更新世出现种群扩张。系统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出现3个显著分化的谱系(谱系间Fst=0.508—0.698,P<0.001;净遗传距离Da=0.024—0.031),且各谱系中均有不同地理来源的群体。3个谱系间分歧时间大约在1.07百万年—0.24百万年前,推测可能是更新世冰期边缘海的出现导致群体隔离而产生分化。谱系A(Lineage A)包含85.3%的个体,其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Hd=1.000,Pi=0.012),其中平潭最高(Hd=1.000,Pi=0.014),合浦最低(Hd=1.000,Pi=0.010);群体间Fst在-0.021—0.068之间,P>0.005;AMOVA分析显示只有1.97%的变异来自于种群间,表明群体间也无明显分化;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25.4万年—7.6万年前出现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细鳞鯻主要受到中-晚更新世海侵和海退的影响而出现种群扩张使得谱系间发生二次接触,最终形成具有显著谱系结构但无地理分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鯻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变异 种群结构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中国前鳞(鱼夋)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黄镇宇 章群 +2 位作者 卢丽锋 周琪 唐楚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2,共7页
前鳞(鱼夋)(Liza affinis)是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及中国台湾海域等的经济鱼类。为了解中国前鳞(鱼夋)的遗传背景,该研究分析了采自中国4省82尾样本COⅠ基因5'端712 bp序列,共发现21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H_d=0.4840±0.07... 前鳞(鱼夋)(Liza affinis)是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及中国台湾海域等的经济鱼类。为了解中国前鳞(鱼夋)的遗传背景,该研究分析了采自中国4省82尾样本COⅠ基因5'端712 bp序列,共发现21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H_d=0.4840±0.0700,π=0.0010±0.0002)较低。根据群体所属的地区、海域、海峡进行分组,通过AMOVA分析,得出组间的Fst值皆小于0.05,P值皆大于0.05,组间变异的比例极低(–0.6%~0.46%),表明中国前鳞(鱼夋)群体间无明显分化,其原因可能是:1)频繁的基因交流。前鳞(鱼夋)的洄游范围较大,且受海流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群体间有着密切的基因交流;2)近期种群扩张事件。中国前鳞(鱼夋)整体的Fu’s F_s值为显著性负值(F_S=–20.3900,P=0),核苷酸错配峰图为明显单峰,单倍型网络图呈星状结构,均表明中国前鳞(鱼夋)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估算扩张大约发生在13.4199~1.4911万年前,可能是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中海平面的变化所致。此外,洞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_d=0.8080±0.1130,π=0.0021±0.0006)明显高于其他地理群体,建议将其作为优先保护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鳞鮻 遗传多样性 COⅠ基因 中国沿海
下载PDF
基于形态测量和DNA条形码的中国鲻科鱼类分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镇宇 章群 +2 位作者 卢丽锋 周琪 唐楚林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讨中国鲻科鱼类的分类地位,对采自中国8省27个地点的7种鲻科鱼类226个样本的40项测量数据进行了聚类、主成分与判别函数分析;测定了其中57个样本的标准条形码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9种鱼类27条序列,构建基于K2P模型的邻接树,并进... 为探讨中国鲻科鱼类的分类地位,对采自中国8省27个地点的7种鲻科鱼类226个样本的40项测量数据进行了聚类、主成分与判别函数分析;测定了其中57个样本的标准条形码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9种鱼类27条序列,构建基于K2P模型的邻接树,并进行遗传距离的计算和ABGD分析。结果发现,在形态方面,不同物种在主成分及判别函数散点图中重叠部分较大,表明对鲻科鱼类的鉴定不能仅依据单一的量度特征。在分子方面,14种鱼类聚类成12个明显的分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7.14%(7.26%~23.94%),约为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24%(0~1.5%)的71倍。其中,Liza sp.A、鮻(Liza haematocheila)、大鳞鮻(Liza macrolepis)、绿背鮻(Liza subviridis)、粒唇鲻(Crenimugil crenilabis)、黄鲻(Ellochelon vaigiensis)、鲻(Mugil cephalus)、帕氏凡鲻(Moolgarda pera)各自独立成支,支持其物种有效性。灰鳍鮻(Liza melinopterus)、棱鮻(Liza affinis)、长鳍莫鲻(Moolgarda cunnesius)、圆吻凡鲻(Valamugil seheli)、Liza sp.B、Liza sp.C出现混杂。推测Genebank下载的灰鳍鮻Lizamel Y.Lei Z1隶属棱鮻,Liza sp.B与Liza sp.C是同一物种,圆吻凡鲻及长鳍莫鲻为同种异名,但要排除其中出现杂交的可能则需结合核基因的进一步分析。鲻分成了2组,组间平均遗传距离2.44%约为组内平均遗传距离0.08%的31倍,高于一般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2%),表明存在隐藏的多样性。综上所述,鲻科鱼类外部形态保守,需结合DNA条形码分析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鲻科 形态计测 DNA条形码 COI基因 中国沿海
下载PDF
N末端B型脑钠肽原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锡烜 刘书雁 +2 位作者 卢丽锋 廖家宝 梁妍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18期18-19,22,共3页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AECOPD患者60例,将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n=30),单纯AECOPD...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AECOPD患者60例,将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n=30),单纯AECOPD患者设为对照组(n=3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Ⅰ~Ⅳ级)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结果治疗前观察组NT-proBNP高于对照组,LVFS、LVEF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FS、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T-proBNP低于治疗前,LVFS、LVEF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心功能分级患者NT-proBN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NT-proBNP检测在AECOPD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 心力衰竭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诊断
下载PDF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与病例资料回顾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锡烜 刘书雁 +2 位作者 曹文伟 江倩华 卢丽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0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与病例资料回顾。方法选取有目击者的48例心跳停止时间<15 mi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全部患者在确认心跳骤停后立即启动持续、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模式,实...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与病例资料回顾。方法选取有目击者的48例心跳停止时间<15 mi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全部患者在确认心跳骤停后立即启动持续、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模式,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通过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动脉血压指导下心肺复苏。对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ROSC成功率及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ROSC成功率为83.33%(20/24),高于对照组的50.00%(1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ROSC时间为(7.45±3.57)min,短于对照组的(14.41±3.2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12例死亡,实验组中4例死亡;实验组患者死亡率16.67%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ROSC时间,提高ROSC成功率,降低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临床应用 病例资料回顾
下载PDF
应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锡烜 刘书雁 +2 位作者 卢丽锋 廖家宝 曹文伟 《中外医疗》 2020年第9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160名医务人员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80名医务人员,对照组应用高仿真模拟人法开展心肺复苏培训,观察...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160名医务人员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80名医务人员,对照组应用高仿真模拟人法开展心肺复苏培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对比两组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医务人员的的理论知识评分(92.26±5.75)分,对照组(92.57±5.43)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1,P=0.726);观察组80名医务人员的平均有效按压率(79.29±19.13)%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0.13±2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04,P=0.000)。观察组80名医务人员的平均按压深度、按压频率、胸廓回弹率(5.43±0.36)cm、(113.56±4.89)次/min、(5.75±1.43)s、(97.23±0.54)%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4.86±2.14)cm、(100.47±12.16)次/min、(9.98±1.22)s、(82.32±3.02)%高(t=2.349、4.838、20.128、43.469),过度通气率(1.42±1.33)%均要显著比对照组(7.93±6.79)%低(t=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可显著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 心肺复苏培训 医务人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