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尼玛县南部中晚侏罗世松木果强过铝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卢书炜 任建德 +2 位作者 白国典 杨俊峰 吕际根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32-339,共8页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80-100km处,分布着一条东西长度超过100km的强过铝(SP)花岗岩带,由松木果岩体、央雄勒岩体等数个岩体构成。岩体侵位于昂孜错-色热巴断裂南北两侧,包含5次侵入事件,均属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花岗岩类,是后碰撞型SP花岗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80-100km处,分布着一条东西长度超过100km的强过铝(SP)花岗岩带,由松木果岩体、央雄勒岩体等数个岩体构成。岩体侵位于昂孜错-色热巴断裂南北两侧,包含5次侵入事件,均属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花岗岩类,是后碰撞型SP花岗岩,时代为中-晚侏罗世。研究认为,岩带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尼玛段中侏罗世之前向南俯冲闭合作用有关,SP花岗岩带的有限长度和相对区域上早的侵位时代还表明,中特提斯洋是多块体、分时段闭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县 松木果 后碰撞 强过铝花岗岩 中-晚侏罗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冈底斯岩浆弧的分带性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卢书炜 张良 +2 位作者 任建德 张彦启 白国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23-1032,共10页
冈底斯岩浆弧中段岩浆岩明显可分为相对集中又有所套叠的南北2个岩带。公穷松多-郎那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南,被晚期旋回林子宗群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岗在-青都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北,带内各岩体均侵入于林子宗群火山岩。公穷松多岩带(早期旋回... 冈底斯岩浆弧中段岩浆岩明显可分为相对集中又有所套叠的南北2个岩带。公穷松多-郎那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南,被晚期旋回林子宗群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岗在-青都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北,带内各岩体均侵入于林子宗群火山岩。公穷松多岩带(早期旋回)从晚侏罗世开始,至晚白垩世早期结束;青都岩带(晚期旋回)从晚白垩世晚期开始,至始新世结束。2个岩带岩石分别从俯冲型产物开始,至后碰撞型产物结束,为2个较完整的岩浆旋回,暗示雅鲁藏布江构造带构造演化历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岩 分带性 同位素年龄 成因类型 地质意义
下载PDF
从尼玛地区地质新资料看中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卢书炜 任建德 +1 位作者 杜凤军 刘品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5-39,共5页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南缘存在一套中、晚侏罗世稳定浅海碎屑岩沉积,属残余海盆地沉积,表明尼玛地区的俯冲消减机制在中侏罗世以后已结束。结合带南侧三叠系确哈拉群为一套半深水—深水沉积,是陆架边缘沉积序列,代表结合带打开之初的较早...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南缘存在一套中、晚侏罗世稳定浅海碎屑岩沉积,属残余海盆地沉积,表明尼玛地区的俯冲消减机制在中侏罗世以后已结束。结合带南侧三叠系确哈拉群为一套半深水—深水沉积,是陆架边缘沉积序列,代表结合带打开之初的较早期沉积。确哈拉群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中侏罗世钙碱性岛弧火山岩系,是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在早侏罗世向南俯冲对应的滞后弧火山岩。在结合带南侧80~100km范围内分布着一条东西长超过100km的中晚侏罗世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带,属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向南俯冲碰撞作用的后碰撞阶段产物。综合认为,尼玛地区中特提斯洋是在三叠纪打开、中侏罗世以前向南俯冲闭合的。结合区域上该结合带闭合时间有早有晚、俯冲方向有南有北的事实,提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的、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小洋盆共同组成的多岛洋,其间存在许多大小不一、运动方向和性质各不相同的地体。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弧 弧碰撞、弧 陆碰撞造山(造陆)机制是解释中特提斯洋发展演化诸多问题的理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地区 中特提斯洋 多岛弧盆系 西藏
下载PDF
尼玛区幅、热布喀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卢书炜 张良 +3 位作者 杜凤军 张彦启 任建德 刘品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6-519,共4页
证实测区内发育含有华夏生物群分子的上二叠统敌布错组。查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发育一套中侏罗世稳定型浅海碎屑岩沉积。发现结合带南侧存在中晚侏罗世滞后型岛弧火山岩和后碰撞型SP花岗岩带,认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测区表现为向南... 证实测区内发育含有华夏生物群分子的上二叠统敌布错组。查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发育一套中侏罗世稳定型浅海碎屑岩沉积。发现结合带南侧存在中晚侏罗世滞后型岛弧火山岩和后碰撞型SP花岗岩带,认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测区表现为向南俯冲的构造极性,闭合时间在中侏罗世以前。根据格仁错地区推覆构造和帮勒右行斜冲挤压韧性变形带初步研究结果,提出永珠-格仁错构造带是一个具有多期活动特征的区域性构造带,并属于狮泉河-申扎-嘉黎构造带的一部分。识别出冈底斯岩浆弧存在2个相对集中又有所套叠的岩带。发现冈底斯中段存在一个矽卡岩型多金属成矿带,在冈底斯北坡古近纪盆地日贡拉组中发现砂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型SP花岗岩 区域性构造带 多金属成矿带 冈底斯岩浆弧 分带性
下载PDF
新疆阿图什地区木吉一带的火成碳酸岩——来自地质、地球化学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14
5
作者 任建德 卢书炜 +4 位作者 裴中朝 杨俊峰 方怀宾 李春艳 晁红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65-1670,共6页
西昆仑木吉西北地区产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碳酸盐质岩体。该岩体内发育围岩的捕虏体,并与围岩呈港湾状侵入式接触,其边部发育穿入围岩的岩枝和岩脉,这些地质特征表明这种碳酸盐质岩体实为火成碳酸岩岩体。该碳酸岩在地球化学上具有富CaO、C... 西昆仑木吉西北地区产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碳酸盐质岩体。该岩体内发育围岩的捕虏体,并与围岩呈港湾状侵入式接触,其边部发育穿入围岩的岩枝和岩脉,这些地质特征表明这种碳酸盐质岩体实为火成碳酸岩岩体。该碳酸岩在地球化学上具有富CaO、CO2,贫SiO2、TiO2、K2O、Na2O、Al2O3、FeO、Fe2O3、MnO、P2O5的特征,各种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稀土元素的总量均很低,轻重稀土元素比值较小,稳定同位素δ18O、δ13C高,显示壳源碳酸岩的成因特点,明显不同于幔源成因的碳酸岩。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碳酸岩为沉积碳酸盐岩在内侵幔源岩浆作用下发生熔融而形成的壳源成因的火成碳酸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火成碳酸岩 地质 地球化学特征 壳源成因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0
6
作者 邱庆伦 燕长海 +1 位作者 陈瑞保 卢书炜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81-286,共6页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 Ma和...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 Ma和120 Ma两个时期,其中钼钨铅锌矿系列主要形成于早成矿期,金矿形成于晚成矿期。根据与这两个成矿期所对应的岩浆热事件,说明是两期岩浆活动的结果,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下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作用 燕山期 地球动力学背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下载PDF
藏西北结则茶卡湖晚更新世以来演化及气候环境 被引量:6
7
作者 杨俊峰 崔霄峰 +1 位作者 卢书炜 李秋生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9-63,共5页
结则茶卡位于藏北高原湖盆区西北部,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交汇部位的西南侧,处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与红其拉甫—双湖结合带之间,湖面海拔高度4525m.在其拔湖325m附近明显存在一条高位湖岸线,从该湖岸线到湖面,发育了各级较为连续的湖积... 结则茶卡位于藏北高原湖盆区西北部,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交汇部位的西南侧,处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与红其拉甫—双湖结合带之间,湖面海拔高度4525m.在其拔湖325m附近明显存在一条高位湖岸线,从该湖岸线到湖面,发育了各级较为连续的湖积阶地和众多保存较好的湖岸堤、湖蚀槽、湖蚀柱和湖蚀台地.沿湖岸不同高度上的湖积物U系年龄分别为(14.2±1.2)kaB.P.(T2)、(38.0±3.5)kaB.P.(T4)和(41.6±3.2)kaB.P.(T5),根据湖面下降幅度推算出结则茶卡高位湖积层形成年龄大致在120~90kaB.P..晚更新世以来结则茶卡处于封闭演化体系中,湖泊的萎缩主要与气候干旱、少雨有关,湖面平均退却速度3.31mm/a.大约晚更新世初期,青藏高原存在着一个高湖面,大致在100kaB.P.开始,青藏高原泛湖期从西向东逐渐结束,其气候也从西向东可能逐渐变为干旱、少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气候环境 演化 青藏高原 喀喇昆仑山 藏北高原 海拔高度 形成年龄 气候干旱 结合带 西北部 班公湖 湖岸 湖积物 湖积层 高湖面 高位 少雨 湖盆 交汇 阶地 台地 下降
下载PDF
西藏结则茶卡湖岸沉积物中铀系年龄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俊峰 卢书炜 +2 位作者 赵虹 崔霄峰 吕宪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通过对藏北高原西北部结则茶卡湖泊及其沿岸地质地貌调查,发现其为一个富含硼、锂、钾、锶的封闭型盐湖,沿岸海拔4850m拔湖325m有一条明显的高位湖岸线,该湖岸线到湖面之间有六级湖积阶地发育,六级以上阶地保存零星。沿湖岸不同高... 通过对藏北高原西北部结则茶卡湖泊及其沿岸地质地貌调查,发现其为一个富含硼、锂、钾、锶的封闭型盐湖,沿岸海拔4850m拔湖325m有一条明显的高位湖岸线,该湖岸线到湖面之间有六级湖积阶地发育,六级以上阶地保存零星。沿湖岸不同高度上的湖积物U系年龄分别为(14.2±1.2)kaBP(T2)、(38.O±3.5)kaBP(L)和(41.6±3.2)kaBP(T5)。湖面下降的幅度是藏北高原迄今所知最大。根据湖面平均下降速度推算高位湖岸线和高位湖积层的形成年龄在(120-90)kaBP,与东部的纳木错和西部的甜水海基本一致,说明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初期有一个明显的泛湖期。大约100kaBP结则茶卡湖面开始下降,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演化是在封闭体系干旱环境下进行的,盐湖形成于14kaBP左右,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可能为自西向东逐渐变为干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系年龄 晚更新世 湖泊演化 气候环境 结则茶卡 西藏
下载PDF
藏南昂仁县贡久布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杜凤军 卢书炜 +2 位作者 高联达 张彦启 贾共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8-172,共5页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signatus-Limitisporitesre...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贡久布 晚二叠世 敌布错组 孢粉组合
下载PDF
河南卢氏盆地古近纪气候环境及地层时代探讨——以卢氏县三角沟、大峪沟剖面孢粉资料为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俊峰 卢书炜 +2 位作者 刘伟 彭松民 张玉明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5年第3期151-159,共9页
河南省卢氏县三角沟、大峪沟剖面位于豫西卢氏盆地中南部,涉及地层为中始新世张家村组、晚始新世卢氏组和渐新世大峪组。孢粉总体以被子植物为主,可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第一组合位于张家村组上部,蒿粉、栎粉含量高;第二组合位于卢氏组下... 河南省卢氏县三角沟、大峪沟剖面位于豫西卢氏盆地中南部,涉及地层为中始新世张家村组、晚始新世卢氏组和渐新世大峪组。孢粉总体以被子植物为主,可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第一组合位于张家村组上部,蒿粉、栎粉含量高;第二组合位于卢氏组下部,菌孢类含量高。前者属亚热带干热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属还原环境湿润气候下的湖泊沉积,其孢粉特征更接近于邻区中晚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上部和二段下部孢粉特征。第三组合到第五组合分别位于大峪组二段下部、中部和上部,其中第三组合蒿粉含量高,与邻区沙河街组二段上部和一段下部孢粉特征较为相似,属于干热气候下的泛滥平原沉积。第四组合和第五组合中栎粉含量低,草本植物含量高,其特征更接近北半球渐新世晚期孢粉特征。前者菌孢类含量比第二组合低,但比其它组合高,属于静水环境下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蒿粉含量高,属于干旱气候下的河流沉积。通过孢粉分析和区域对比,进一步确定了张家村组形成于中始新世,卢氏组形成于晚始新世,大峪组形成时代为渐新世。古近纪卢氏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干热—湿润—干热—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孢粉时代 气候与环境 豫西卢氏盆地
下载PDF
南召县板山坪花岗质岩带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卢书炜 《河南地质》 1994年第3期189-197,共9页
东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群细碧─石英角班岩系中发育着一套钙碱性的奥长花岗岩系。其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低钾和由低铝型向高铝型过渡的特征。岩石的初始锶比值( ̄(87)Sr/ ̄(85)Sr)和氧同位素组成(δ ̄(18)O)相对较低... 东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群细碧─石英角班岩系中发育着一套钙碱性的奥长花岗岩系。其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低钾和由低铝型向高铝型过渡的特征。岩石的初始锶比值( ̄(87)Sr/ ̄(85)Sr)和氧同位素组成(δ ̄(18)O)相对较低。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系是在弧后扩张活动后期,由来自地幔的辉石岩底辟岩块在不同深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带 地球化学 岩体成因 地质特征 南召县
下载PDF
伏牛山区花岗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书炜 《河南地质》 1995年第3期183-190,共8页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岩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岩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它以岩席楔入式侵入太华群围岩,是岩浆型而非混合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在岩性变化范围、副矿物、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存在任何演化关系,更不是后期构造作用异化而成的。它们是两个时期、两种源岩、两种机制下产生的两期侵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质特征 成因机制 伏牛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