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归脾培元汤联合艾灸治疗晚期癌症恶病质脾肾两虚证患者临床观察
1
作者 胡清清 许宽 +4 位作者 杨姣 张曦尧 殷丹琴 钱美芬 卢佳庆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766-771,共6页
目的观察归脾培元汤联合艾灸治疗晚期癌症恶病质脾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晚期癌症恶病质脾肾两虚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营养支持基础上予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口服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营养支持... 目的观察归脾培元汤联合艾灸治疗晚期癌症恶病质脾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晚期癌症恶病质脾肾两虚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营养支持基础上予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口服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营养支持基础上予归脾培元汤联合艾灸足三里、涌泉穴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营养学指标[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瘦素(LP)、体质量],并统计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50%(31/40),对照组总有效率55.00%(22/4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神疲懒言及中医证候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CD8^(+)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gb、ALB、PA、LP、体质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培元汤联合艾灸治疗能够缓解晚期癌症恶病质脾肾两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增加体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恶病质 中药疗法 艾灸
下载PDF
凝血指标对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卢佳庆 《系统医学》 2017年第17期112-114,共3页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价中凝血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2月就诊于该院的31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范畴,按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化疗有效的18例,对照组:治疗无效13例,空白组:健康体检者20例,分析3组受试者的凝...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价中凝血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2月就诊于该院的31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范畴,按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化疗有效的18例,对照组:治疗无效13例,空白组:健康体检者20例,分析3组受试者的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肺癌患者化疗前FIB、DD、PLT均显著增高,分别从(2.71±0.26)g/L、(0.33±0.05)mg/L、(187.23±12.32)×109/L,变为(6.38±0.37)g/L、(2.17±0.12)mg/L、(232.81±11.42)×109/L,(P<0.05),而AT水平下降(P<0.05),PT与APTT水平对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患者的FIB、DD、PLT以及APTT水平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AT与PT水平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患者的FIB、DD水平较化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PLT、AT、PT与APTT水平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指标的水平变化对临床肺癌的诊断具有较为显著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指标 肺癌 化疗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斑块定量分析及血流储备分数预测斑块进展的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乔红艳 许棚棚 +3 位作者 卢佳庆 吴清华 姜建威 张龙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34-94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两次CCTA检查的118例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37例,斑块无进展组8...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两次CCTA检查的118例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37例,斑块无进展组81例。将所有患者的CCTA图像进行斑块定量分析,定量指标包括狭窄程度、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重塑指数(RI)、斑块负荷。斑块进展定义为斑块负荷变化率>1%。采用cFFR软件对所有患者的CCTA数据进行测量,测量位置选取在斑块远端2~4 cm的位置。斑块进展组与斑块无进展组基线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U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TA各参数与斑块进展的关系,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计算不同CCTA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与斑块无进展组患者相比,斑块进展组患者年龄更大、高血脂发病率更高、服用他汀药物比例更小。斑块进展组在基线CCTA上表现出更重的狭窄程度、更小的最小管腔面积、更大的斑块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的重塑指数和更低的CT-FFR值(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OR=2.714,95%CI 1.078~6.836)和CT-FFR(OR=2.940,95%CI 1.215~7.116)是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CT-FFR的预测模型(AUC=0.83,95%CI 0.75~0.90;P<0.001)明显优于基于CCTA狭窄程度的模型(AUC为0.62,95%CI 0.52~0.70,P=0.049)和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的模型(AUC为0.77,95%CI 0.68~0.84,P<0.001)。结论与基于CCTA狭窄程度相比,基于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CT-FFR有助于在基线水平识别出斑块进展。重塑指数和CT-FFR是斑块进展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进展
原文传递
肝转移瘤患者TACE术后肝脏体积变化对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黄虹 姜建威 +3 位作者 吴清华 顾琛 卢佳庆 严俭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46-1749,共4页
目的探讨CT容积法测量转移性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肝脏体积变化,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及患者预后。方法 121例行TACE治疗的转移性肝癌患者,CT容积法分别测量手术前后肝脏及肿瘤体积(LVpre、LVpost及TVpre、TVpost),... 目的探讨CT容积法测量转移性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肝脏体积变化,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及患者预后。方法 121例行TACE治疗的转移性肝癌患者,CT容积法分别测量手术前后肝脏及肿瘤体积(LVpre、LVpost及TVpre、TVpost),并计算手术前后肝脏和肿瘤体积变化(△LV、△TV),回顾Child-Pugh评分。评估上述测量指标与肝脏储备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患者生存预后。结果手术前后LV和TV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9,0.169)。肝功能损伤组△LV为139.36 cm^(3)(-24.39,210.28),肝功能正常组△LV为55.89 cm^(3)(-31.26,1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LV诊断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截断值为154.22 cm^(3),AUC为0.694(P=0.003)。△LV分层:1级:△LV≤154.22 cm^(3);2级:△LV>154.22 cm^(3)。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V分级为肝功能损伤的独立相关因素。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OS)13个月(9,17)。△LV 1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1,18),△LV2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ACE治疗转移性肝癌会造成肝脏体积变化,CT容积分析能准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TACE术后肝功能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介入手术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瘤 肝脏功能损伤 介入治疗 肝体积测量
原文传递
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周锦 卢佳庆 +2 位作者 周业庭 王坚 王皓 《临床消化病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分析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入选190例大肠癌复发转移患者(即研究组)、180例大肠癌未复发转移患者(对照组),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人口学及病情资料间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上述有... [目的]分析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入选190例大肠癌复发转移患者(即研究组)、180例大肠癌未复发转移患者(对照组),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人口学及病情资料间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上述有差异的统计学资料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最终探讨影响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大小及位置、淋巴结转移、Duker’s分期、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Duker’s分期是导致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Duker’s分期,值得临床诊治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复发转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