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放射治疗中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现状与防护对策
1
作者 卢升陨 《医学信息(医药版)》 2009年第12期52-53,共2页
介入放射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逐步应用于临床的一门年轻学科,在进行介入放射技术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在x线导视下射线曝光量较大,介入操作者在诊视床边工作时间长,使介入操作人员及受检者身体各部位受到的辐射剂量较大。解决好介入手... 介入放射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逐步应用于临床的一门年轻学科,在进行介入放射技术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在x线导视下射线曝光量较大,介入操作者在诊视床边工作时间长,使介入操作人员及受检者身体各部位受到的辐射剂量较大。解决好介入手术放射防护问题已成为介入研究工作的重点。本篇综述就从受检者的角度分析,探讨辐射及相关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治疗 受检者 辐射剂量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振辉 杜德坤 +2 位作者 卢升陨 邓志国 凌韵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5期367-373,共7页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月14例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病例资料。术后随访3~18个月复查DSA和临床观察结果 ,收集最初及...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月14例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病例资料。术后随访3~18个月复查DSA和临床观察结果 ,收集最初及最终造影结果、病死率、致残率及临床结果等数据。结果 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15枚,其中血泡样动脉瘤8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发动脉瘤1例,大动脉瘤2例,技术成功率100%。Willis覆膜支架释放部位C7段3枚,C6段8枚,C5段2枚,C4段2枚;支架植入后即时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10例,内漏4例,经球囊扩张后2例内漏消失,1例仍存在微小内漏,1例再植入1枚支架后病变完全不显影。支架覆盖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术后3~12个月随访复查DSA显示载瘤动脉通畅13例,轻度狭窄1例;病变完全不显影13例,1例复发。临床随3~18个月,m RS评分0分12例,1分2例,存活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短中期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覆膜支架 颈内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膝关节外伤诊断中MR扫描技术与CT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龙丽珍 陈松 +2 位作者 卢升陨 梁治平 冯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8期76-77,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膝关节外伤患者接受CT与MR扫描技术诊断后的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治疗的100例疑似膝关节外伤患者,均接受CT检查、MR扫描,观察诊断结果、诊断精准度、检查时间,评价成像质量。结果:(1)MR扫描阳性78例(7... 目的:对比观察膝关节外伤患者接受CT与MR扫描技术诊断后的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治疗的100例疑似膝关节外伤患者,均接受CT检查、MR扫描,观察诊断结果、诊断精准度、检查时间,评价成像质量。结果:(1)MR扫描阳性78例(78.00%),CT诊断阳性60例(60.00%)(P<0.05);(2)CT诊断与MR扫描在韧带撕裂、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上均具有组间差异性(P<0.05);(3)MR扫描检查时间高于CT诊断(P<0.05);检查费用高于CT诊断方法;(4)MR扫描成像质量评分高于CT诊断成像质量评分(P<0.05)。结论:MR扫描技术与CT均是膝关节外伤诊断中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相比较之下MR检查结果精准度更高,但CT用时更短,膝关节外伤主治医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扫描技术 CT诊断 膝关节外伤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高一菁 李庞 +1 位作者 卢升陨 王跃军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55-259,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中期疗效,以期为DCB的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98例(107条患肢)股腘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DCB组(55例,62条患肢)...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中期疗效,以期为DCB的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98例(107条患肢)股腘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DCB组(55例,62条患肢)和普通球囊(POB)组(43例,45条患肢)。术中球囊扩张后残余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给予支架植入术。收集术后2年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log-rank检验描述两组间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术中DCB组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6例,POB组10例。Kaplan-Meier曲线表明,两组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与POB组患者相比,DCB组患者在术后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较好(P均<0.05)。分层分析表明,对于支架内狭窄病变、股动脉病变或中度钙化病变的患者,DCB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情况良好,与PO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CB相比PO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方面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再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