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拮抗茶轮斑病菌生防木霉菌的筛选、鉴定与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卢声洁 赵兴丽 +5 位作者 罗林丽 张欣 程宇豪 张金峰 李帅 周玉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3期44-49,共6页
【目的】筛选对茶轮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木霉菌,为茶轮斑病菌生物防治及生防木霉菌的田间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不同茶区的茶树根际土壤木霉,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拮抗木霉菌,并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发... 【目的】筛选对茶轮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木霉菌,为茶轮斑病菌生物防治及生防木霉菌的田间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不同茶区的茶树根际土壤木霉,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拮抗木霉菌,并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发育分析方法明确木霉菌的分类水平。【结果】共分离得到35株木霉菌,从中筛选出7株与茶轮斑病菌对峙培养拮抗能力大于70%的木霉菌;其中,菌株BLS17112505和DS-GSC-3的发酵液对茶轮斑病菌具有抑菌活性,以菌株DS-GSC-3的抑菌率最高,达70.53%;与对照相比,菌株DS-GSC-3的发酵液有助于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提高13.87%和8.92%;菌株DS-GSC-3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结论】短密木霉菌株DS-GSC-3的发现为丰富木霉菌的开发利用拓宽了途径,并为木霉菌防治茶轮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轮斑病 根际土壤 木霉菌 抑菌率 鉴定
下载PDF
一株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 被引量:8
2
作者 卢声洁 赵兴丽 +4 位作者 罗林丽 程宇豪 张金峰 李帅 周玉锋 《茶叶通讯》 2021年第2期253-258,共6页
为明确发生于贵州省湄潭县茶叶所茶树资源圃中的茶轮斑病病原,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及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菌株ZYP04-5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轮斑... 为明确发生于贵州省湄潭县茶叶所茶树资源圃中的茶轮斑病病原,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及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菌株ZYP04-5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轮斑病的致病菌;形态学特征结合病原菌的ITS、β-tubulin和tef1基因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卵圆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ellipsospora)。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轮斑病 卵圆新拟盘多毛孢 致病性
下载PDF
茶轮斑病致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欣 卢声洁 +3 位作者 程宇豪 王坤英 张金峰 周玉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62-67,68,共7页
为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孢分离法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茶轮斑病的致病病原菌。结果表明:从植株发病部位分离的菌株SQ-20-1形态学特征与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相似;菌株SQ-20-1回... 为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孢分离法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茶轮斑病的致病病原菌。结果表明:从植株发病部位分离的菌株SQ-20-1形态学特征与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相似;菌株SQ-20-1回接致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经NCBI的BLAST比对,其DNA的ITS、tef1和β-tubulin序列与P.trachicarpicola的ITS、tef1及β-tubulin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达99.8%、100%和100%;联合ITS、tef1和β-tubulin的3个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和最大简约系统发育树,菌株SQ-20-1与P.trachicarpicola处于同一分支,支持率达66/97。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轮斑病 棕榈拟盘多毛孢 病原菌鉴定 致病性试验
下载PDF
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欣 卢声洁 +5 位作者 程宇豪 刘思睿 王坤英 赵兴丽 罗林丽 周玉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明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为茶轮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田间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长的最适... 【目的】探明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为茶轮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田间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长的最适温度、pH、培养基和碳氮源。【结果】菌株SQ-20-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其次为OA培养基;碳源以乳糖,氮源以L-丙氨酸对菌丝生长最佳;菌株在19~28℃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株在pH 6~11均能生长,pH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轮斑病 棕榈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土壤有益微生物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兴丽 卢声洁 +3 位作者 贺圣凌 罗林丽 周罗娜 周玉锋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603,共7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4个品种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情况,通过相似性分析初步探讨茶树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与其抗病性的关系。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黄金芽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低,中茶108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高;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样品共检测到10个门类的细菌,主要的优势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20.13%~36.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52%~32.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01%~21.06%)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2%~17.84%);4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出放线菌,但其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中茶108根际土壤细菌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茶108与黄金芽群落结构差异最大;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含有的有益微生物包括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 spp.)、Gaiellales spp.、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以及Nitrosomonadaceae spp.。其中,黄金茶与黄金芽根际土壤5种有益微生物含量均高于中茶108和白叶一号;田间调查结果发现,黄金芽与黄金茶的发病情况比中茶108和白叶一号严重,表明茶树抗病性与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茶树的抗病性,有益微生物菌群所占比率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优势菌群 多样性 有益微生物 炭疽病 抗病性 茶树
下载PDF
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的促生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周罗娜 陈银翠 +5 位作者 周玉锋 赵兴丽 卢声洁 刘辉 罗林丽 贺圣凌 《茶叶通讯》 2021年第2期247-252,共6页
为明确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的促生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叶绿素总量,MDA摩尔质量浓度以及PPO、POD、PAL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稀释50倍的木霉菌... 为明确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的促生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叶绿素总量,MDA摩尔质量浓度以及PPO、POD、PAL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稀释50倍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进行灌根处理20 d,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12.57%、40.40%和61.70%(P<0.05);叶绿素总量明显增加,增幅为14.71%(P<0.05);MDA摩尔质量浓度明显降低,降幅为27.93%(P<0.05);PPO、POD、PAL酶活性增高,增幅分别为31.47%(P<0.05)、10.64%(P<0.05)和4.21%。稀释50倍的木霉菌发酵液,除了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茶树幼苗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发酵液 茶树幼苗 促生作用
下载PDF
贵州茶叶斑点病病原系统发育学分析与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宇豪 黄小贞 +5 位作者 张金峰 孟泽洪 卢声洁 李帅 刘诗琪 周玉锋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4468-4476,共9页
为明确贵州省部分茶区发生的茶叶斑点病病原是否一致,本研究结合病原显微结构特征图像采集、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验证等方法对分离于4个茶区的18株茶叶斑点病病原菌株(QLC3A,QLC4,QLC5m,QLC6,QLC15-1,QLC15-2,QLC16,DS1,DS6,YQ10,AS3A,AS... 为明确贵州省部分茶区发生的茶叶斑点病病原是否一致,本研究结合病原显微结构特征图像采集、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验证等方法对分离于4个茶区的18株茶叶斑点病病原菌株(QLC3A,QLC4,QLC5m,QLC6,QLC15-1,QLC15-2,QLC16,DS1,DS6,YQ10,AS3A,AS6B,CYX1,CYX1A,CYX4B,CY2B,CY7A和CY12)开展了系统发育学分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18株病原菌均为Didymella segeticola,其中代表菌株DS6的最适培养碳源为麦芽糖,最适培养氮源为亮氨酸,最适培养pH值为7,最适培养温度为25℃;35℃生长停滞,40℃致死,在MEA中生长速度最快,与PDA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贵州茶叶斑点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斑点病 显微形态特征 系统发育分析 柯赫氏法则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