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了”字——兼与孙凯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
作者 卢大年 周长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第6期47-48,共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了"字,不和"念奴娇"词牌的句式,所以有人认为"了"字应该属于下句。苏词出现了大量不和词牌的句子,前人称之为"词不协律"。...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了"字,不和"念奴娇"词牌的句式,所以有人认为"了"字应该属于下句。苏词出现了大量不和词牌的句子,前人称之为"词不协律"。苏词不协律的现象源于其以意为主的特点,读苏词断句应遵循以意为主的原则。《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了"字,位置应该属于上句,读音应为1e",了"字在此处没有实际意义,字形无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了”字 断句 读音 释义 字形
下载PDF
发现“反常” 走进诗歌——谈“反常合道”及对读诗的启发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大年 李赟 《语文教学研究》 2020年第12期35-39,共5页
“反常合道”是苏轼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命题,有些论者错误地称它为手法,并且在讨论时没有区分它在诗歌中发生的两个层面———内容上和艺术上。“反常”与“合道”有先后关系,对作者和读者来说,先后关系正好相反。“反常”是诗歌中存在... “反常合道”是苏轼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命题,有些论者错误地称它为手法,并且在讨论时没有区分它在诗歌中发生的两个层面———内容上和艺术上。“反常”与“合道”有先后关系,对作者和读者来说,先后关系正好相反。“反常”是诗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应的是阅读中的理解性阅读,发现“反常”是理解、欣赏诗歌的重要突破点。要发现“反常”,就要把握诗歌在内容上和艺术上的“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常合道 反常 理解性阅读
下载PDF
“城旦舂”是两个词——与岳泽和老师商榷
3
作者 卢大年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0年第3期39-39,共1页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剃光头发微》一文中,作者何满子引用了“髡钳为城旦舂”这句话,课本在文后只注释了“城旦”并未注解“舂”,这的确高估了学生以至教师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视野,诚如岳泽和老师所讲,教材编者“...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剃光头发微》一文中,作者何满子引用了“髡钳为城旦舂”这句话,课本在文后只注释了“城旦”并未注解“舂”,这的确高估了学生以至教师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视野,诚如岳泽和老师所讲,教材编者“以为‘舂’易于理解”,而岳老师据《辞海》中有“城旦舂”这一词条认为:课本把“‘城旦舂’这一刑罚专有名词,错误地当成‘城旦’和‘舂’两个词,这实在是不应该的。”(见《“城旦舂”是两个词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12期)笔者以为岳老师的这种见解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剃光头发微》 中学教科书 2008年 理解能力 专有名词 《辞海》
下载PDF
“新停”注解刍议
4
作者 卢大年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2期26-26,共1页
人教版第三册《登高》,在注解“新停”时说:“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故谓新停。”笔者以为疑点甚多。很明显,教材沿用了旧解,这主要是清人朱鹤龄的说法。朱鹤龄在注解“新停”时说:“时公以肺疾断酒,日新停。”这一说法多为注家采... 人教版第三册《登高》,在注解“新停”时说:“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故谓新停。”笔者以为疑点甚多。很明显,教材沿用了旧解,这主要是清人朱鹤龄的说法。朱鹤龄在注解“新停”时说:“时公以肺疾断酒,日新停。”这一说法多为注家采用,而教材在沿用时将“时”换成了“晚年”。我们知道“时”和“晚年”是两个完全不能对等的时间概念,“晚年”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且时间跨度长,而“时”则仅指“当时”。当我们通读杜甫后几年诗作时,就会发现以朱鹤龄为代表的断酒说与杜甫晚期的真实生活,也有较大的出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解 “时” 《登高》 时间概念 时间跨度 真实生活 晚年 人教版
下载PDF
人生无奈天地间——《虞美人》《雨霖铃》赏读
5
作者 卢大年 李贇 《品位·经典》 2019年第9期13-14,共2页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词人以深沉的情感书写了人生的四重无奈,他跳过特殊的身份,传达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无奈感。《雨霖铃》写的是一次别离,但词人将一次别离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抒发了伴随所有人一生的生命孤独感。具有...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词人以深沉的情感书写了人生的四重无奈,他跳过特殊的身份,传达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无奈感。《雨霖铃》写的是一次别离,但词人将一次别离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抒发了伴随所有人一生的生命孤独感。具有普遍的生命意识,是优秀作品的共同之处,也是我们理解这些作品的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美人》 《雨霖铃》 无奈 孤独 生命意识
下载PDF
统编版与新课标版《鸿门宴》注释的比较阅读——兼谈统编高中语文对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6
作者 卢大年 李贇 《电脑迷·教师研修》 2021年第3期59-61,共3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中保留了传统经典篇目,分析这些篇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与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两部不同教材体系中的细小变化,是探究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者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以《鸿门宴》为例,通过仔细比对教材注释的变化,统...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中保留了传统经典篇目,分析这些篇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与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两部不同教材体系中的细小变化,是探究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者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以《鸿门宴》为例,通过仔细比对教材注释的变化,统编版注释准确性更高,文字表述更规范简洁,更重视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清晰地看出对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门宴》 注释 新课标理念
下载PDF
称谓乾坤大,细读滋味长——细读《鸿门宴》中的“臣”
7
作者 李贇 卢大年 《语文教学通讯》 2022年第21期82-83,共2页
称谓语是社交中人们主动选择的具有目的性的语言,蕴含着文化礼仪,反映着人际关系,折射着人物心理。《鸿门宴》中,多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臣”作为自称的称谓语,透露出他们不同的对话目的,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同时还能体现对话中另一... 称谓语是社交中人们主动选择的具有目的性的语言,蕴含着文化礼仪,反映着人际关系,折射着人物心理。《鸿门宴》中,多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臣”作为自称的称谓语,透露出他们不同的对话目的,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同时还能体现对话中另一方的人物性格,这显示了司马迁高超的写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门宴》 人物性格
下载PDF
因物触情 因情感物--《声声慢》里触发词人情感的四种外物
8
作者 李贇 卢大年 《读写月报》 2024年第4期21-24,共4页
以女子之身而能独步文坛,在古代中国,注定了仅此一例;能够与李白、李煜并驾,被称为“词家三李”,更是莫大的殊荣。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盛开在名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宋诗词中,依然高标独举、流光溢彩、璀璨动人。她是... 以女子之身而能独步文坛,在古代中国,注定了仅此一例;能够与李白、李煜并驾,被称为“词家三李”,更是莫大的殊荣。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盛开在名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宋诗词中,依然高标独举、流光溢彩、璀璨动人。她是宋词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声声慢》是她南渡以后晚期作品的代表作,被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必修上册第九课。教材编写者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提示学生:学习这首词,要“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声慢》 中国古代文学史 唐宋诗词 名家辈出 婉约派 首词 词家 李清照
原文传递
诗里“天涯”知多少--天涯意象的三重意蕴
9
作者 卢大年 张杨 《读写月报》 2021年第28期30-34,共5页
天涯是中国古典诗歌里一个常见的意象,尤其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将天涯意象所包含的流落异乡、寂寞孤苦、人生失意、落魄潦倒的无限感伤,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底。“涯”有边际之意,《... 天涯是中国古典诗歌里一个常见的意象,尤其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将天涯意象所包含的流落异乡、寂寞孤苦、人生失意、落魄潦倒的无限感伤,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底。“涯”有边际之意,《词源》注释“天涯”为“天的边际,极远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行》 中国古典诗歌 《词源》 白居易 流落异乡 意象 孤苦 天涯
原文传递
物我皆无尽 人生自释怀——如何理解《赤壁赋》中的“物与我皆无尽也”
10
作者 卢大年 范炜 《读写月报》 2021年第19期18-20,共3页
苏轼《赤壁赋》中的"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极富哲理意味。此句历来解说各异,很难得到一个对教学来说相对满意的答案;此句又是一篇之旨,是理解全篇的关键,要理解全文就绕不过这句。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呢?细读《赤壁赋》原文... 苏轼《赤壁赋》中的"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极富哲理意味。此句历来解说各异,很难得到一个对教学来说相对满意的答案;此句又是一篇之旨,是理解全篇的关键,要理解全文就绕不过这句。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呢?细读《赤壁赋》原文,理清该句在文中的来龙去脉,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哲理意味 来龙去脉 细读 无尽 理解
原文传递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11
作者 卢大年 牟旭红 《读写月报》 2021年第23期19-21,共3页
一、一碟茴香豆茴香豆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三次与孔乙己有关。第一次是小说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时提到酒与菜,一并介绍了茴香豆的价格,“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第二次是孔乙己经济宽裕时用现钱买酒,“‘温两碗... 一、一碟茴香豆茴香豆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三次与孔乙己有关。第一次是小说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时提到酒与菜,一并介绍了茴香豆的价格,“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第二次是孔乙己经济宽裕时用现钱买酒,“‘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第三次是孔乙己考“我”并教“我”识字,“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当时“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乙己 茴香豆
原文传递
“城旦舂”是几个词?
12
作者 卢大年 《语文学习》 2009年第6期43-44,共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剃光头发微》一文中.作者何满子引用了“髡钳为城旦舂”这句话。课本在文后只注释了“城旦”却未注解“舂”.这的确高估了学生以至教师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视野。诚如岳泽和老师所讲.教材编者“以为‘舂’易...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剃光头发微》一文中.作者何满子引用了“髡钳为城旦舂”这句话。课本在文后只注释了“城旦”却未注解“舂”.这的确高估了学生以至教师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视野。诚如岳泽和老师所讲.教材编者“以为‘舂’易于理解”,而岳老师据《辞海》中有“城旦舂”这一词条认为:课本把“‘城旦舂’这一刑罚专有名词,错误地当成‘城旦’和‘舂’两个词.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剃光头发微》 高中语文第二册 理解能力 专有名词 《辞海》 何满子 人教版 课本
原文传递
比喻的解读与欣赏--以教材中的经典为例
13
作者 卢大年 李赟 《读写月报》 2021年第4期30-32,共3页
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握它,在理解作品语言和使用比喻修辞时做得不尽如人意。那么,比喻修辞的特点是什么?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给比喻下的定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 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握它,在理解作品语言和使用比喻修辞时做得不尽如人意。那么,比喻修辞的特点是什么?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给比喻下的定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学发凡》 比喻修辞 理解作品 陈望道 三个要素 修辞手法 写文章
原文传递
孔子何以“哂”由?
14
作者 卢大年 李赟 《读写月报》 2021年第10期23-25,共3页
言近旨远、辞约意丰是《论语》语言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同时也给读者理解《论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将单篇文章放置在整部《论语》的背景下阅读,或可破解这一难题。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册再次选入了《... 言近旨远、辞约意丰是《论语》语言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同时也给读者理解《论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将单篇文章放置在整部《论语》的背景下阅读,或可破解这一难题。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册再次选入了《论语》中的《沂水春风》一文,该文在《论语》中完全能算得上长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单篇文章 《论语》 阐释空间 言近旨远 部编版 沂水春风
原文传递
意象相关的几个问题——以“雁”意象为例
15
作者 卢大年 《读写月报》 2020年第31期10-14,共5页
“意象”由“物象”“意”(“象”与依附在“物象”上的情感)两个方面构成,是诗人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由于“象”所承载的“意”不同,故而同一“象”在不同的诗中出现,其实是不同的“意象”。从这个角度讲,意象的核心在“意”而不是“... “意象”由“物象”“意”(“象”与依附在“物象”上的情感)两个方面构成,是诗人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由于“象”所承载的“意”不同,故而同一“象”在不同的诗中出现,其实是不同的“意象”。从这个角度讲,意象的核心在“意”而不是“象”,“象”只是诗歌画面中的构成部分,依附其上的“意”才是领会诗人所传之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依附 重要载体 物象 传达情感 诗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