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动变异性(spinal movement variability,SMV)是CLBP患者脊柱运动控制改变的衡量标准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使用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性评估指标,在表征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时是否存在差异...目的运动变异性(spinal movement variability,SMV)是CLBP患者脊柱运动控制改变的衡量标准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使用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性评估指标,在表征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腰椎关节角度的定义:按照卡丹旋转序列计算得出上腰椎节段相对于下腰椎节段的关节角度,并分别计算包含空间变异性与时间变异性在内的运动学变异性、运动不规则性及协调变异性。结果CLBP与无症状对照组之间上、下腰椎的平均绝对相对相位(MARP)值存在显著性差(15.45±2.46 vs.12.33±2.39,P<0.001);两个群体之间其他参数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CLBP患者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时MARP高于无症状对照组,较高的MARP表明上下腰椎协调模式更加不同相,这可能意味着是响应了腰痛引起相关的躯干不稳定和机械负荷增加的应对性行为。结论本研究使用了包括标准差、范围和均方根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线性参数评估了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涉及参数涵盖了各层面的线性指标对同一运动数据集进行量化与对比,并且支持认同不同类型评估SMV功能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发现了在重复坐位屈曲运动中CLBP患者的运动呈现出更加“异相”的结果,这可能疼痛与机械负荷增加有着直接的关联。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腰椎在仰卧位到站立位中的生理几何变形情况,以及两种位姿间腰椎三维对位情况的差异。方法获取所有参与者仰卧位腰椎CT。准静态双平面数字摄影(DR)图像被用于拍摄受试者静态站立影像。为每个椎体建立自身的三维坐标系,由此获取...目的探究腰椎在仰卧位到站立位中的生理几何变形情况,以及两种位姿间腰椎三维对位情况的差异。方法获取所有参与者仰卧位腰椎CT。准静态双平面数字摄影(DR)图像被用于拍摄受试者静态站立影像。为每个椎体建立自身的三维坐标系,由此获取在站立位下各个椎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计算腰椎三维参数:使用奇异值分解法计算每个终板的法立量。计算:腰椎三维曲度角、椎间盘三维角、骶骨三维倾斜角(定义为骶骨终板面法立量与人体竖直方向的夹角)、椎间盘高度;计算椎间盘应变:所有椎间盘以三角形网格表立。椎间盘压缩变形使用应变立量的竖直分量表立,剪切变形由应变立量在水平面上的分量表立。结果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38.45±10.67 vs 27.56±10.81,P=0.0007)。站立位的L5/S1的椎间盘高度明显比仰卧小(5.59±1.81 vs 6.97±1.21,P=0.0028)。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时L1/2、L2/3、L3/4的椎间盘前部受到拉伸变形,后部受到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后,L5/S1椎间盘整体受到了约30%椎间盘厚度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前。结论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L5/S1椎间盘受到较大的压缩形变,L4/5椎间盘未表现出明显的应变情况,L1/2、L2/3、L3/4的椎间盘后部受到压缩变形,且整体受到向后的剪切力。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参数变化,为尽早识别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4家医院收治...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参数变化,为尽早识别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4家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部症状分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差异。结果共收集SFTS病例208例,其中合并脑部症状组62例,未合并脑部症状组146例。组间比较分析发现,合并脑部症状SFTS患者病死率较高(17.74%vs 5.48%,χ^(2)=7.884,P=0.005)。在整个住院期间,两组12项实验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期,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BUN(Z=2.084,P=0.037)、CREA(Z=-2.698,P=0.007)、UA(Z=-2.289,P=0.022)、CRP(Z=-3.209,P=0.001)、PCT(Z=-2.647,P=0.008)更高,而LYNP(Z=-2.240,P=0.025)、PLT(Z=-2.469,P=0.014)、TP(Z=-2.142,P=0.032)、ALB(t=2.172,P=0.032)、CO_(2)CP(Z=-2.245,P=0.025)、FDP(Z=-2.829,P=0.002)较低;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GRA(Z=-2.346,P=0.019)、TB(Z=-3.199,P=0.001)、CRP(Z=-2.605,P=0.009)和Ca(Z=-2.807,P=0.005)较高,LYNP(Z=-2.790,P=0.005)、RET(Z=-2.329,P=0.020)和AMY(Z=-2.144,P=0.032)较低;恢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CK(Z=-2.007,P=0.045)较高,PLT(Z=-2.856,P=0.004)、AMY(Z=-2.586,P=0.010)较低。结论合并脑部症状SFTS病死率较高,住院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密切关注BUN、CREA和CO_(2)CP变化,尽早识别可能的合并脑部症状患者。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动变异性(spinal movement variability,SMV)是CLBP患者脊柱运动控制改变的衡量标准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使用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性评估指标,在表征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腰椎关节角度的定义:按照卡丹旋转序列计算得出上腰椎节段相对于下腰椎节段的关节角度,并分别计算包含空间变异性与时间变异性在内的运动学变异性、运动不规则性及协调变异性。结果CLBP与无症状对照组之间上、下腰椎的平均绝对相对相位(MARP)值存在显著性差(15.45±2.46 vs.12.33±2.39,P<0.001);两个群体之间其他参数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CLBP患者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时MARP高于无症状对照组,较高的MARP表明上下腰椎协调模式更加不同相,这可能意味着是响应了腰痛引起相关的躯干不稳定和机械负荷增加的应对性行为。结论本研究使用了包括标准差、范围和均方根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线性参数评估了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涉及参数涵盖了各层面的线性指标对同一运动数据集进行量化与对比,并且支持认同不同类型评估SMV功能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发现了在重复坐位屈曲运动中CLBP患者的运动呈现出更加“异相”的结果,这可能疼痛与机械负荷增加有着直接的关联。
文摘目的探究腰椎在仰卧位到站立位中的生理几何变形情况,以及两种位姿间腰椎三维对位情况的差异。方法获取所有参与者仰卧位腰椎CT。准静态双平面数字摄影(DR)图像被用于拍摄受试者静态站立影像。为每个椎体建立自身的三维坐标系,由此获取在站立位下各个椎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计算腰椎三维参数:使用奇异值分解法计算每个终板的法立量。计算:腰椎三维曲度角、椎间盘三维角、骶骨三维倾斜角(定义为骶骨终板面法立量与人体竖直方向的夹角)、椎间盘高度;计算椎间盘应变:所有椎间盘以三角形网格表立。椎间盘压缩变形使用应变立量的竖直分量表立,剪切变形由应变立量在水平面上的分量表立。结果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38.45±10.67 vs 27.56±10.81,P=0.0007)。站立位的L5/S1的椎间盘高度明显比仰卧小(5.59±1.81 vs 6.97±1.21,P=0.0028)。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时L1/2、L2/3、L3/4的椎间盘前部受到拉伸变形,后部受到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后,L5/S1椎间盘整体受到了约30%椎间盘厚度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前。结论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L5/S1椎间盘受到较大的压缩形变,L4/5椎间盘未表现出明显的应变情况,L1/2、L2/3、L3/4的椎间盘后部受到压缩变形,且整体受到向后的剪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