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卢政好 李平元 +2 位作者 苏小桃 欧军 谭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68-1371,共4页
目的评价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伤后采取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1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甲组(54例)为伤椎置钉技术治疗组,乙组(62例)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 目的评价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伤后采取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1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甲组(54例)为伤椎置钉技术治疗组,乙组(62例)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所有患者随访12~40个月,平均(21.33±6.67)个月。分别于术前(T0)、术后1个月(T1)及术后1年(T2)记录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矢状面Cobb角,并运用重复设计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T0及T2两时间点后的神经功能进行分级并采用χ2检验比较构成比;同时运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在T2时间点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不少于1年的随访。(1)两组患者在T0及T1两时间点FVHR和矢状面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T2时间点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T0及T2两时间点组间神经功能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2时间点甲组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技术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都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远期疗效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伤椎
下载PDF
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被引量:9
2
作者 卢政好 欧军 +2 位作者 苏小桃 李平元 谭健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DLBP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62例患者为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组,66例患者为保守治疗组。采用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DLBP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62例患者为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组,66例患者为保守治疗组。采用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128例均获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第1、2、3、6、9和12个月,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手术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5%、88.7%、91.9%、90.3%、87.1%和83.9%,保守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8.2%、56.1%、54.5%、54.5%、50.0%和51.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2个月,手术治疗组ODI评分较低,与术前及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DLBP的方法,其疗效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髓核消融术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下载PDF
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 被引量:14
3
作者 卢政好 李平元 +2 位作者 苏晓桃 欧军 谭健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7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JOA下腰痛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期... 目的探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7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JOA下腰痛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期进行评分;摄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统计术后内固定失败(钉棒松动、折断)的发生率。结果 6例术后出现顽固轻微手术区胀痛。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3~36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腰背痛明显缓解,术后半年基本可以恢复正常日常生活。随访期内无钉棒松动、折断发生。术后6~8个月骨性融合。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低,JOA下腰痛评分较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症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政好 周菁华 王卫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97-904,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在重建后的T1~T10特定CT图像上测定以下参数:(1)基础参数,即PSEP至中线的距离(PMD)、横突椎板凹至中线距离(CMD)和半椎板宽度(HLW);(2)目标参数,即点凹距离(PCD)、进钉点定位比(EPLR)和点嵴距离(PRD)。比较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的差异和基础参数间测量值的差异,总结从T1到T10目标参数测量值的变化规律。结果中上胸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具有解剖标志明显、恒定且少有增生的特征。T1~T10左右两侧PMD分别为(14.14±2.63)mm和(14.59±2.58)mm,CMD分别为(10.45±2.12)mm和(10.51±2.02)mm,HLW分别为(16.30±1.48)mm和(16.39±1.61)mm,PCD分别为(4.56±1.03)mm和(4.47±0.94)mm,EPLR分别为0.35±0.26和0.33±0.30,PRD分别为(-1.62±1.90)mm和(-1.63±1.44)mm。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T2中PMD和HLW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节段基础参数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T1到T10,PCD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T1、T2、T9、T10处PCD均高于T3~T8处(P<0.05);EPLR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EPLR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T10处均低于T7~T9处(P<0.01);PRD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PRD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处均低于T7~T10处(P<0.01)。结论中上胸椎PSEP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存在相对恒定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上选择进钉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胸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术 进钉点 三维重建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性标志 置钉准确性
下载PDF
微创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5
作者 卢政好 欧军 +4 位作者 苏小桃 谭健 何俊 吴志良 刘静男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5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置钉技术(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椎弓根置钉方法分成MIPPSF组( A组,36例)和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OPSF)组( 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置钉技术(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椎弓根置钉方法分成MIPPSF组( A组,36例)和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OPSF)组( 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评价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评分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和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治疗效果与OPSF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置钉 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关节突间侧凹的三维定位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卢政好 周菁华 王卫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01-1706,共6页
背景:现有的下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均以关节突和侧块为参考标志,由于术者主观判断的差异,加之关节突增生的影响,进钉点的选择常有一定误差,易发生椎动脉或颈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临床推广。目前临床上选择一个恒定的下颈椎... 背景:现有的下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均以关节突和侧块为参考标志,由于术者主观判断的差异,加之关节突增生的影响,进钉点的选择常有一定误差,易发生椎动脉或颈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临床推广。目前临床上选择一个恒定的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标志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明确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关节突间侧凹"的定位关系。方法:对排除颈椎畸形的30例患者颈椎行三维重建CT扫描,观察"关节突间侧凹"的出现率和形态特征。在重建后的C_3-C_7特定CT图像上测定以下参数:(1)进钉点至侧块外缘的距离: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图像上椎弓根轴线在后柱表面投影点与侧块最外缘的距离;(2)进钉点至"关节突间侧凹"的距离: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图像上椎弓根轴线在后柱表面投影点与"关节突间侧凹"的距离。统计每组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比较各节段统计数据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下颈椎"关节突间侧凹"明显,出现率为100%,解剖标志恒定且少有增生;(2)利用三维重建CT技术,可以成功获取C_3-C_7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和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的图像;(3)在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图像上,C_3-C_7左右两侧进钉点至侧块外缘的距离分别为(4.1±0.9)mm和(4.3±0.9)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09)。除了C_3与C_7、C_4与C_7,各节段同侧测量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在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的图像上,C3-C7左右两侧进钉点至"关节突间侧凹"的距离距离分别为(-0.3±1.7)mm和(-0.3±1.6)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16)。除了C3与C4,各节段同侧测量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5)以上结果提示,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关节突间侧凹"在横断面上存在相对恒定的定位关系,而在矢状面上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下颈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进钉点 三维重建 测量 关节突 置钉准确性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卢政好 周菁华 王卫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80-1287,共8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排除颈椎畸形的30例患者颈椎行三维重建CT扫描,在重建后的C_3~C_7特定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结果:1)C_3~C_7左右两侧横向椎弓根-同侧椎板...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排除颈椎畸形的30例患者颈椎行三维重建CT扫描,在重建后的C_3~C_7特定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结果:1)C_3~C_7左右两侧横向椎弓根-同侧椎板角分别为98.3°±6.3°,98.0°±5.1°,97.5°±6.9°,95.1°±5.0°,85.8°±5.4°和96.7°±8.2°,98.7°±7.1°,97.8°±3.6°,93.2°±6.2°,86.8°±5.7°;C_3~C_6的夹角大于90°,C_7的夹角小于90°,呈逐渐减小趋势。除了C_6与C_3和C_7与其他节段外,其余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C_3~C_7左右两侧横向椎弓根-对侧椎板角分别为0.2°±4.5°,1.2°±7.2°,–0.8°±6.8°,–3.3°±5.4°,–14.7°±4.0°和–1.6°±5.4°,1.9°±4.6°,–0.5°±6.0°,–4.6°±5.3°,–13.7°±3.4°,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C_4的夹角最大。除了C_6与C_3,C_6与C_4,C_7与其他节段外,其余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C_3~C_7左右两侧纵向椎弓根-同侧椎板角分别为77.7°±7.6°,77.0°±7.1°,85.3°±8.4°,94.1°±2.2°,94.9°±3.8°和78.5°±7.1°,76.2°±6.2°,86.4°±6.4°,94.0°±2.7°,95.6°±3.8°,呈逐渐增大趋势,C_3~C_4的夹角均小于90°,C5的夹角变异较大,C_6~C_7的夹角均大于90°。除了C_3与C_4,C_6与C_7外,其余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上指标每节段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存在一定的角度关系,可为临床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角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轴线 椎板平面 三维重建 CT 影像学测量 进钉角度
下载PDF
以上关节突确定正常成人胸椎椎弓根置钉参数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政好 李吉鹏 +1 位作者 周菁华 王卫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5622-5629,共8页
背景:现有的胸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技术均以上关节突或联合横突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点,以假想的横断面和矢状面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角度,诸位学者描述不一。由于患者术中体位的影响和术者主观判断的偏差,易出现螺钉误置,产生严重并发症,限... 背景:现有的胸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技术均以上关节突或联合横突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点,以假想的横断面和矢状面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角度,诸位学者描述不一。由于患者术中体位的影响和术者主观判断的偏差,易出现螺钉误置,产生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目前,临床上选择一个单一的不受患者体位影响且容易判断的骨性标志作为胸椎椎弓根置钉进钉点和进钉角度的参考,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的测量探讨正常成人胸椎以上关节突作为单一解剖标志确定椎弓根置钉参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的对应关系。方法:选取30例正常成人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后的T1-T12特定CT图像上直接测量以下参数:(1)基础参数:包括进钉点至中线距离、上关节突外缘至中线距离和上关节突基底宽度。通过基础参数间接计算进钉点参数,包括横向点突距、进钉点比率和纵向点突距,即进钉点至上关节突外缘的水平距离及其与上关节突基底宽度的比率和进钉点至上关节突基底的垂直距离;(2)进钉角度参数:横向轴突角和纵向轴突角,即横断面和矢状面上椎弓根轴线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夹角;(3)进钉深度参数:螺钉安全长度,即椎弓根轴线上进钉点至椎体前缘骨皮质的距离。统计每组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比较各节段统计数据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利用三维重建CT技术,可以成功获取T1-T12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经上关节突基底且平行于双侧椎弓根轴线的横断面和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的图像;(2)基础参数:T1-T12左右两侧进钉点至中线距离分别为(14.6±2.6)mm和(14.5±2.5)mm,上关节突外缘至中线距离分别为(15.7±1.9)mm和(15.7±2.0)mm,上关节突基底宽度分别为(8.8±1.3)mm和(8.8±1.1)mm。每一参数左右两侧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43,0.214,0.467);(3)置钉参数:T1-T12左右两侧横向点突距分别为(1.2±1.3)mm和(1.3±1.4)mm,进钉点比率分别为(14.3±17.0)%和(13.6±16.1)%,纵向点突距分别为(3.4±0.8)mm和(3.3±0.9)mm,横向轴突角分别为(92.4±4.7)°和(92.6±5.0)°,纵向轴突角分别为(91.8±4.1)°和(91.7±3.6)°,螺钉安全长度分别为(40.7±4.8)mm和(40.4±4.6)mm。以上每一参数左右两侧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3,0.084,0.310,0.265,0.241,0.175);(4)以上结果提示,正常成人胸椎以上关节突作为单一解剖标志确定椎弓根置钉参数简单可行,前者与后两者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上选择置钉参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胸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进钉点 三维重建 CT 测量 上关节突 置钉准确性
下载PDF
正常和SANFH大鼠骨组织中CGRP的分布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卢政好 詹瑞森 +1 位作者 王卫国 刘昌雄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5期750-753,共4页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正常和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ANFH)大鼠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大剂量冲击造模方法,造成SD大鼠SANFH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光镜下观察CGRP在正常及SANFH大鼠股骨头...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正常和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ANFH)大鼠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大剂量冲击造模方法,造成SD大鼠SANFH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光镜下观察CGRP在正常及SANFH大鼠股骨头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结果】①CGRP在正常SD大鼠股骨头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增殖期及成熟软骨细胞、骨髓腔内造血细胞和神经纤维呈阳性表达,而生长板、骨小梁、骨细胞、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和静止期软骨细胞CGRP染色呈阴性表达;②模型组在股骨头生长板软骨细胞内和坏死组织中纤维肉芽修复组织的切片中亦可见CGRP呈阳性表达。【结论】①CGRP在大鼠股骨头组织中广泛分布;②CGRP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织中的分布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骨和骨组织 大鼠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平元 苏小桃 +2 位作者 欧军 卢政好 谭健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1年7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外侧型突出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1年7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外侧型突出19例(椎间孔外型9例,椎间孔内型10例),旁中央型突出2例。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65~13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1例L5/S1患者术后症状未缓解,改开放手术。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无复发病例。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6.53±1.68)、(8.37±1.63)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15±1.27)、(1.82±0.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优良率达90.5%。结论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极外侧型突出,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 经椎间孔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1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2 位作者 欧军 苏小桃 卢政好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改良单开门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平元 苏小桃 +1 位作者 欧军 卢政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059-206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利用微型钛钉-钛板固定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8例,手术减压节段包括C3~C75个节段,手术方式均采用单开门,椎板抬起(开门)后,...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利用微型钛钉-钛板固定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8例,手术减压节段包括C3~C75个节段,手术方式均采用单开门,椎板抬起(开门)后,剪取合适大小及形状的钛板,利用微型钛钉将其分别固定在抬起的椎板及侧块上。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未见因钛板及钛钉置入引起的脊髓、神经根及血管损伤。随访3~18个月,术后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术后行CT检查未见钛板及钛钉脱落移位、椎板塌陷或再关门现象,门轴侧骨折处骨质再生融合。结论改良单开门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行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 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板 内固定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4
13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2 位作者 欧军 苏小桃 卢政好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年龄42-68岁,平均52.3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探讨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年龄42-68岁,平均52.3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测评入院时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腿疼痛程度),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行CT检查了解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96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8.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良率为94.79%。末次随访时行CT检查,均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不融合发生,6例发生椎间融合器塌陷入终板,但无不适,考虑与骨质疏松或过早负重活动有关。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入路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2 位作者 苏小桃 欧军 卢政好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0年第1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外科处理措施,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7例患者,采用手术修补、加强漏口缝合、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等治疗。结果 17例切口漏均于...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外科处理措施,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7例患者,采用手术修补、加强漏口缝合、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等治疗。结果 17例切口漏均于7~14 d停止,全部治愈。结论术中修补、严密缝合切口、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等治疗是防治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路手术 脑脊液漏 并发症 防治
下载PDF
峡部植骨融合联合节段内钉-钩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 被引量:4
15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2 位作者 欧军 苏小桃 卢政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峡部植骨融合联合节段内钉-钩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7月-2013年3月15例青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均采用峡部植骨融合联合节段内钉-钧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年龄16-32岁,平均23.3... 目的探讨应用峡部植骨融合联合节段内钉-钩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7月-2013年3月15例青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均采用峡部植骨融合联合节段内钉-钧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年龄16-32岁,平均23.3岁;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测评入院时和峡部植骨融合联合节段内钉-钩系统内固定术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了解椎弓峡部融合情况。结果15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0.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良率为93.33%。末次随访时行CT检查,均无内固定失败和椎弓峡部不融合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髂骨取骨区疼痛,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峡部植骨融合联合节段内钉-钧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疗效满意,具有融合率高,并发症少,不影响腰椎活动度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钉-钩系统内固定 植骨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小桃 李平元 +1 位作者 欧军 卢政好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9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2006年诊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临床表现,分别采用了4种手术方式: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2006年诊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临床表现,分别采用了4种手术方式: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8例,后路减压10例,后路脊柱稳定性重建5例,前后路联合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3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变化。结果所有手术治疗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手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其评分增加幅度大,分别为4.856分、6.875分、8.05分。随访1~3年,手术患者影像学检查示减压充分,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患者受伤机制、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无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手术方式
下载PDF
骨折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欧军 李平元 +1 位作者 苏小桃 卢政好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8期1353-1355,共3页
【目的】探讨骨折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对46例胸腰椎骨折脱住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系统整复,其中单个椎体骨折30例,两个以上椎体骨折7例,合并脱位9例;所有的病例均使用骨折椎及... 【目的】探讨骨折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对46例胸腰椎骨折脱住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系统整复,其中单个椎体骨折30例,两个以上椎体骨折7例,合并脱位9例;所有的病例均使用骨折椎及上下椎置钉,手术均于伤后一周内完成。共完成骨折椎置钉105枚。【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12(4-16)个月。2例骨折椎未得到复位,仅椎间隙被过度撑开。术后骨折椎体复位达到86%,脱位获得良好的纠正。【结论】采用骨折椎置钉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可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且近期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外科学 脱位/外科学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2 位作者 欧军 苏小桃 卢政好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年第7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2月本院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T...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2月本院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测评入院时和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了解椎间融合情况。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24.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采用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75%。末次随访时行X线检查,均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不融合发生。结论 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入路 椎弓根螺钉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经寰枢椎椎弓根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平元 苏小桃 +1 位作者 欧军 卢政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866-2868,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9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即刻获得坚强的三维稳定性,为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寰枢椎不稳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卢政好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的56例患者,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的患者2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的患者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的56例患者,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的患者2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的患者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5±16 min vs 50±13 min),术中出血量(183±63 mL vs 46±16 mL)均显著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3%vs 10.34%)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 椎弓根螺钉 取出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