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新通 何池忠 +8 位作者 王丽娟 卢海克 李昌茂 张雄 王硕 代成波 马桂贤 杨哲贤 马腾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6-259,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1例接受PTAS治疗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1例接受PTAS治疗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1例患者共放置支架132枚。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或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主要评估患者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NIHSS评分,以及术后1、12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血管原因死亡]。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经过治疗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总体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5.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为3.6%,病死率为0.9%。6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3例(4.5%)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脑血管事件:TIA 1例,同侧轻度卒中和对侧轻度卒中各1例,无严重卒中及死亡发生。随访12个月内共发生脑血管事件7例(10.4%):同侧TIA 2例(3.0%),同侧轻度卒中和非同侧轻度卒中各2例(3.0%),严重卒中1例(1.5%),术后1年复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13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15.4%)。随访中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PT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1年的预后,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全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新通 王伟 +11 位作者 唐洲平 曾文高 何池忠 王丽娟 卢海克 李昌茂 张雄 王硕 代成波 马桂贤 杨哲贤 马腾云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年第5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起病1周内全脑血管造影(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在发病1周内完成全脑血管DSA和头颅CT、MRI检查,采用NI HSS量表评估入院时病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mRS... 目的:探讨起病1周内全脑血管造影(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在发病1周内完成全脑血管DSA和头颅CT、MRI检查,采用NI HSS量表评估入院时病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mRS≤2分视为预后良好,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中,发病1周内全脑血管DSA正常者96例(37%),其中头颅MRI显示有相应梗死灶93例(97%),发病1周内脑血管自然再通率为18%(46/260)。脑血管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患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者67例(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 HSS评分[OR=0.231(0.080~0.811),P=0.013]、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OR=0.171(0.062~0.725),P=0.006]显著影响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结论:起病1周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的再通率为18%,DSA检查显示无血管阻塞的患者为37%,其中70%的患者预后良好,入院时的病情及脑梗死面积是影响患者3个月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造影 预后
下载PDF
miR-15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林泽明 何池忠 +4 位作者 刘新通 卢海克 钟诗龙 李昌茂 戴颖仪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381-3384,共4页
目的应用微RNA(m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复发患者与不复发患者初次发病后血浆miRNA表达谱差异,并预测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及调节通路。方法收集800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后接受规范抗血小板二级预防的汉族人的... 目的应用微RNA(m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复发患者与不复发患者初次发病后血浆miRNA表达谱差异,并预测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及调节通路。方法收集800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后接受规范抗血小板二级预防的汉族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29例随访中再次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者入选复发组;根据危险因素1∶1匹配对照的原则,在随访对象中入选29例1年内无再发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患者血浆miRNA表达谱差异,根据测序结果及文献报道,从中筛选1个组间表达差异较大的且与血栓形成相关的miRNA用实时荧光定量法(qRT-PCT)进一步验证。通过mireap、miranda、targetscan三个软件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组间miR-150-5p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靶基因为ENST00000221264,编码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结论 miR-150-5p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治疗的中期(1年)预后有关,它参与到脑血栓形成的生理病理过程中,特异的miRNA可望成为评估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应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微RNA
下载PDF
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在替罗非班治疗后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东仕 戴颖仪 +3 位作者 张竹 卢海克 刘新通 梁肖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第5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不同CISS机制、危险因素与替罗非班治疗后病情进展的关系,探讨不同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对替罗非班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2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7d内病...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不同CISS机制、危险因素与替罗非班治疗后病情进展的关系,探讨不同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对替罗非班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2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7d内病情是否进展分为对照组(133例)和进展组(5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ESSEN卒中风险量表(ESRS)和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对两组患者发病机制分型及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展组治疗24h、7d的NIHSS评分、入院时ESRS评分、出院时m 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后循环梗死及CISS分型中的混合机制是替罗非班治疗后脑梗死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9,95%CI:1.180~4.561,P=0.015;OR=2.714,95%CI:1.260~5.964,P=0.011;OR=0.498,95%CI:0.254~0.975,P=0.042;OR=2.847,95%CI:1.049~7.723,P=0.040)。结论脑梗死病情进展患者入院时ESRS评分、治疗24h、7d的NIHSS评分、出院时m RS评分明显升高,CISS分型中的混合机制及糖尿病、高血压、后循环梗死是替罗非班治疗后脑梗死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SS分型 替罗非班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进展
下载PDF
脂联素基因修饰对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5
作者 陈丽芳 戴颖仪 +2 位作者 林宋斌 卢海克 刘新通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23-29,共7页
目的:探究脂联素(APN)基因修饰对内皮祖细胞(EPC)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采集3-4周龄SD大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利用Ficoll-Paque PLUS溶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用EGM-2 Bulletkit培养基定向诱导单个核细... 目的:探究脂联素(APN)基因修饰对内皮祖细胞(EPC)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采集3-4周龄SD大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利用Ficoll-Paque PLUS溶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用EGM-2 Bulletkit培养基定向诱导单个核细胞分化为EPC。通过观察形态、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鉴定EPC。以大鼠EPC细胞的RNA为模板,PCR扩增出携带NheⅠ、XmaⅠ酶切位点的大鼠APN基因,重组到pLKIRG载体中,得到pLKIRG-APN载体,通过NheⅠ、XmaⅠ双酶切检测和Sanger法测序鉴定pLKIRG-APN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LKIRG-APN和pLKIRG分别与慢病毒包装质粒瞬转293T细胞,分别获得对照慢病毒(LV-NC)和过表达APN慢病毒(LV-APN),利用qPCR Lentivirus Titration Kit检测慢病毒滴度。LV-NC和LV-APN分分别感染EPC细胞48 h,0.1μg/μl嘌呤霉素连续筛选3 d,分别收集LV-APN感染组细胞(EPC-APN)和LV-NC感染组细胞(EPC-NC)。分别通过qPCR和WB检测AP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CCK8和Transwell分别检测EPC-APN和EPC-N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qPCR检测EPC-APN和EPC-NC细胞中VEGF、eNOS基因mRNA表达水平,WB检测VEGF、磷酸化VEGFR2、eNOS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eNOS的丰度。结果:大鼠单个核细胞最初为悬浮状态,第3天开始细胞逐渐贴壁,随后出现细胞集落,第7天细胞呈梭形或者多边形,第14天细胞呈现铺路石样生长状态。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培养2周后EPC的CD34阳性率达到90%以上。利用PCR扩增出大鼠APN基因,成功地构建了pLKIRG-APN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qPCR和WB结果表明EPC-APN组AP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EPC-NC组明显升高,表明成功构建了过表达APN细胞。细胞功能试验显示EPC-APN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与EPC-NC相比显著增强。EPC-APN中VEGF和eNOS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VEGFR2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eNOS蛋白丰度明显高于EPC-NC。结论:APN基因修饰很可能通过促进VEGF、eNOS表达以及eNOS活化增强EP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为利用APN修饰的EPC治疗血管损伤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内皮组细胞 基因修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f PTAS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used by Artery Stenosis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新通 王伟 +11 位作者 唐洲平 曾文高 何池忠 王丽娟 卢海克 李昌茂 张雄 王硕 代成波 马贵贤 杨哲贤 马腾云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1期67-72,共6页
The curativ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used by artery stenosis was explored.The clinical data of 111 pa... The curativ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used by artery stenosis was explored.The clinical data of 111 patients with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ceiving PTAS in Guangdong Province General Hospital from Aug.2007 to Nov.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In total 132 stents were implanted in the 111 patients.The mortality and rate of neural and non-neural complications were assessed perioperatively.Outcomes [including the frequency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stroke,or death from vascular diseases) were assessed after operation.NIHSS rating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before and at first week,6th month and 12th month after the operation.The PTAS success rate was 100%.The degree of stenosis was reduced after PTAS.The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was 15.3%(the rate of neural complications was 3.6%).Sixty-sev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Three patients(4.48%) develope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ithin 1 month,containing one case of TIA,one case of ipsilateral mild stroke and one case of contralateral mild stroke.No severe stroke or death was observed.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12 months 7 patients had cerebrovascular events(10.44%),including 2 cases of ipsilateral TIA(2.99%),2 cases of ipsilateral mild stroke and 2 cases of contralateral mild stroke(2.99%),one case of severe stroke(1.49%).In 13 patients receiving DSA re-examination one year after PTAS,2 patients(15.38%) had in-stent restenosis.NIHSS scores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as compared with those pre-operation(P〈0.05).It was concluded that PTAS coul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neural function deficit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The success rate of PTAS was high,and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s were satisfactory.PTA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thod,though the long-term outcomes need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iasty and stenting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ROGNOSIS
下载PDF
半夏在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修复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卢海克 戴颖仪 +1 位作者 陶青 刘新通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283-1287,F0004,共6页
目的研究半夏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修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建立颈动脉损伤内膜增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低剂量半夏组,中剂量半夏组和高剂量半夏组。对各组模型分别使用生理盐水、低[5 g/(m L·kg)]、... 目的研究半夏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修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建立颈动脉损伤内膜增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低剂量半夏组,中剂量半夏组和高剂量半夏组。对各组模型分别使用生理盐水、低[5 g/(m L·kg)]、中[20 g/(m L·kg)]、高[40 g/(m L·kg)]剂量半夏水提液分别进行1、4和8周灌胃干预。通过HE染色观察颈动脉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半夏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增生。与模型组比较,经半夏干预1周后VEGF、e NOS蛋白表达水平,Dil-ac LDL和FITC-UEA双阳性EPCs细胞比例,TCHO、TG、HDL-C和LDL-C水平,IL-6、TNF-α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夏干预4周和8周后,VEGF和e NOS蛋白表达水平,Dil-ac LDL和FITC-UEA双阳性EPCs细胞比例,HDL-C、IL-10水平显著上调;TCHO、TG、LDL-C、IL-6、TNF-α水平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呈时间和剂量效应。结论半夏可通过增加EPCs数量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颈动脉的内膜增生,同时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脂和炎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内膜增生 血脂 炎症细胞因子 内皮祖细胞
原文传递
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新通 王伟 +9 位作者 王丽娟 何池忠 卢海克 李昌茂 张雄 代成波 王硕 马桂贤 杨哲贤 马腾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66-768,共3页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26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病程1周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一...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26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病程1周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一周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采用NIHSS评分评估入院时病情,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 260例中有86例患者的罪犯血管是颅内、外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中48例为前循环病变,出现侧支代偿36例(75.00%).38例为后循环病变,出现侧支代偿11例(28.6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01);有侧支代偿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无侧支代偿组(P<0.001),有侧支代偿组随访3个月时改良的Rankin评分≤2分的患者的比例显著多于无代偿组(P<0.0001).结论 对于颅内或颈部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DSA能准确评估患者的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从而判断预后,有侧支循环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术 脑梗死 侧支循环 预后
原文传递
卒中单元模式下影响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新通 王丽娟 +5 位作者 何池忠 卢海克 李昌茂 张雄 王硕 戴成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71-673,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卒中单元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病例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评定指标,选用单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卒中单元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病例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评定指标,选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50例患者数据纳入最终分析,其中预后良好者有98例(65.33%),预后不良者有52例(34.6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与下列因素有关,包括年龄、脑卒中病史、NIHSS评分、并发症以及发病至住院时间。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与高龄、有脑卒中病史、高NIHSS评分、并发症及治疗延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中单元 脑梗死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