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与创造性转换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宝珍 卢荟伊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103-111,共9页
文学与戏剧是一对姊妹艺术,自有戏剧以来,它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与戏剧在文本呈现上具有相通性,但在体裁与呈现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瞭望与发现,也是在文学宝藏中的寻找与精选,是依照戏剧... 文学与戏剧是一对姊妹艺术,自有戏剧以来,它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与戏剧在文本呈现上具有相通性,但在体裁与呈现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瞭望与发现,也是在文学宝藏中的寻找与精选,是依照戏剧性原理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转换,乃至新开掘、新阐释与新表现。改编者既要尊重原著,又要发挥创新性,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博观约取、含英咀华的过滤与提纯,而且要葆有原作的精华内涵与精粹成分。戏剧改编不仅是旨在完成不同媒介、不同形态作品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为了找到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美学潜质以及和当代文化价值的连接点和相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戏剧改编 方法 创造性转换
下载PDF
晚清在华英文报刊戏曲英译的本土视域与文化重构
2
作者 卢荟伊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明清以降,在中西文化交流与汉学确立过程中,以地方戏为主体的中国戏剧译介与海外流传逐渐构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涵与渠道。西方引入中国戏曲艺术与戏剧表演始于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文本翻译,其最初译本出现在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 明清以降,在中西文化交流与汉学确立过程中,以地方戏为主体的中国戏剧译介与海外流传逐渐构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涵与渠道。西方引入中国戏曲艺术与戏剧表演始于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文本翻译,其最初译本出现在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Jean-Baptist Du Halde,1674—1743)在巴黎出版的四卷本《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etphysique de l’empirede laChine)之中,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Henri-Maria de Prémare)依据元杂剧作家纪君祥的历史剧《赵氏孤儿》(《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大报仇》)改译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纪君祥 元杂剧作家 英文报刊 中国戏曲艺术 耶稣会士 文本翻译
原文传递
接受美学视域下姚一苇剧作的民族化艺术特征--以《红鼻子》的文化接受为例
3
作者 卢荟伊 《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台湾地区著名剧作家姚一苇在接受西方荒诞派戏剧时所做出的艺术选择,是基于台湾地区观众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所进行的文化考量和艺术诉求。他的创作始终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对西方现代戏剧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吸收,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现... 台湾地区著名剧作家姚一苇在接受西方荒诞派戏剧时所做出的艺术选择,是基于台湾地区观众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所进行的文化考量和艺术诉求。他的创作始终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对西方现代戏剧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吸收,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现代的民族戏剧。在剧作《红鼻子》中,能够辨出品特《生日晚会》等剧的影子,姚一苇对品特戏剧中的“危机”戏剧观念、“不确定性”创作方法、艺术表现空间和“闯入者”叙事手法不是直接搬用,而是转化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戏剧表现手法,并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延展和创造,形成了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剧作样式。这体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反映出他在话剧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一苇 观众接受 召唤结构 民族审美心理 话剧民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