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的隐忧——沈从文与阿来文学创作比较谈 被引量:2
1
作者 卢顽梅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75-80,共6页
沈从文与阿来同为少数民族作家,相似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文学创作的相似之处,本文分别从文学创作的总体倾向、自然与现代性的关系、民族文化认同及文学创作思想等方面来比较沈从文和阿来文学创作的异同,进而指出阿来文学创作存在的缺... 沈从文与阿来同为少数民族作家,相似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文学创作的相似之处,本文分别从文学创作的总体倾向、自然与现代性的关系、民族文化认同及文学创作思想等方面来比较沈从文和阿来文学创作的异同,进而指出阿来文学创作存在的缺陷以及需要突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阿来 民族 现代性
下载PDF
在历史的夹缝中──试析《蛙》中的姑姑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卢顽梅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0-73,共4页
莫言小说《蛙》中塑造了姑姑等一系列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承载着共和国六十年的计划生育史。作家通过姑姑这一形象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张力,展现出上个世纪的特殊语境中,历史对个体生命造成的深切创痛和重压以及在历史重压之下... 莫言小说《蛙》中塑造了姑姑等一系列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承载着共和国六十年的计划生育史。作家通过姑姑这一形象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张力,展现出上个世纪的特殊语境中,历史对个体生命造成的深切创痛和重压以及在历史重压之下人性的冲突和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 姑姑 莫言 历史
下载PDF
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徘徊——读刘洪涛先生的《沈从文与张兆和》之后 被引量:1
3
作者 卢顽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2-24,共3页
在《沈从文与张兆和》中,刘洪涛先生认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总是正面的,他把沈从文几乎所有的创作成就都归结于张兆和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有偏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体貌特征... 在《沈从文与张兆和》中,刘洪涛先生认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总是正面的,他把沈从文几乎所有的创作成就都归结于张兆和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有偏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沈从文创作所受到的女性的影响,以及理性与情感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与张兆和 体貌特征 亲族关系 理性与情感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的蓝脸与洪泰岳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卢顽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18-20,共3页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采用佛教的六道轮回观来结构小说,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大头儿蓝千岁,依次向我们叙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东北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蓝...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采用佛教的六道轮回观来结构小说,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大头儿蓝千岁,依次向我们叙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东北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蓝脸与洪泰岳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谓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峙了近三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生死疲劳》 蓝脸 洪泰岳
下载PDF
周朴园与佟振保悲剧形象论
5
作者 卢顽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81-84,共4页
周朴园和佟振保两个人物形象的深层心理和生存处境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人都曾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熏染,但是他们无法逾越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沟壑,陈旧的观念导致他们在面临婚姻的时候不惜痛失自己生命中的感性情愫,成为时代的... 周朴园和佟振保两个人物形象的深层心理和生存处境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人都曾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熏染,但是他们无法逾越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沟壑,陈旧的观念导致他们在面临婚姻的时候不惜痛失自己生命中的感性情愫,成为时代的负荷者。文章通过对人物深层心理的剖析,揭示其悲剧人生的社会性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张爱玲 周朴园 佟振保 围困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开掘与提升——论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
6
作者 卢顽梅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122-129,共8页
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语境,试图从民族传统文化中衍生出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艺术题旨。他的小说创作过程,是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不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实践过程。在创作初始阶段,他的小说就表现出了对... 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语境,试图从民族传统文化中衍生出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艺术题旨。他的小说创作过程,是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不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实践过程。在创作初始阶段,他的小说就表现出了对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关注,这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原点。在此后的小说创作中,次仁罗布没有拘囿于特定的民族和地域,而是聚焦于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并向着一种最高的生存境界迈进,更加关注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和心灵世界的广阔,这也是次仁罗布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仁罗布 民族文化 宗教 苦难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乡土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7
作者 卢顽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71-274,共4页
在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语境下,西部乡土小说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从西部乡土小说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多元并生的文化价值取向、精神想象中的家园三个方面,对陕、甘、宁三省的乡土小说进行了梳理,以使其艺术和精神面貌更清晰... 在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语境下,西部乡土小说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从西部乡土小说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多元并生的文化价值取向、精神想象中的家园三个方面,对陕、甘、宁三省的乡土小说进行了梳理,以使其艺术和精神面貌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特质 价值取向 想象
下载PDF
论宁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8
作者 卢顽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9-47,共9页
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性作家,宁肯小说以“超性别”的视角,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思考,展现了各种形式的性革命给婚姻制度带来的冲击以及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从传统婚姻对女性的桎梏,权力对女性身体的强行侵占... 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性作家,宁肯小说以“超性别”的视角,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思考,展现了各种形式的性革命给婚姻制度带来的冲击以及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从传统婚姻对女性的桎梏,权力对女性身体的强行侵占,女性对男权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之反抗,具有探索性质的“拜访式同居”,对最本质的两性关系的追寻,到对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的探索,宁肯写出了变动中的两性关系,几乎囊括了当代社会各种两性关系模式,展现了转型期中国社会两性关系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其中,宁肯既自觉地克服了男权意识,超越了性别壁垒,又在文本中努力践行他的性别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肯 权力 两性关系 《三个三重奏》 《蒙面之城》
下载PDF
王小忠文学创作论
9
作者 卢顽梅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1-26,共6页
王小忠的文学创作既关怀甘南这片广阔土地上的现实人生,又关注甘南大地的未来;既敏锐地洞察到甘南草原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又尖锐地指出了其根本问题所在。从甘南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现实处境,现代文明所引发的人心蜕变及人心坚守... 王小忠的文学创作既关怀甘南这片广阔土地上的现实人生,又关注甘南大地的未来;既敏锐地洞察到甘南草原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又尖锐地指出了其根本问题所在。从甘南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现实处境,现代文明所引发的人心蜕变及人心坚守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王小忠文学创作的总体特征,由此揭示王小忠文学创作的真诚、自省及担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书写 坚守 担当
下载PDF
抗争与逃离──评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
10
作者 卢顽梅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98-101,共4页
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暗合了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点,作家通过神秘主义氛围的营造、星座文化以及梦,隐喻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并从另一个层面来揭示现代社会中变质的男女关系,揭示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对整个人类的异... 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暗合了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点,作家通过神秘主义氛围的营造、星座文化以及梦,隐喻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并从另一个层面来揭示现代社会中变质的男女关系,揭示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对整个人类的异化。面对困境,女性选择了抗争,但是,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微不足道,只能发生在想像中,无法触及这个社会存在的根基,最终只能逃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斌 《双鱼星座》 卜零 逃离 异化
下载PDF
评小说《一路格桑花》
11
作者 卢顽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9期147-148,152,共3页
分析了小说《一路格桑花》的结构特点,以及作品中对都市文明和雪域文化交织碰撞的反映。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提出了批评,认为作家有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笔下人物的嫌疑,所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都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关键词 《一路格桑花》 结构 人物塑造 雪域文化 都市生活
下载PDF
莫言的“创伤性记忆”与其创作
12
作者 卢顽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6-39,共4页
本文前两部分主要从"穷而后工"和创作即是心理创伤的消解两个方面来探讨莫言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莫言在部队提拔无望,"穷而后工",开始文学创作;他通过饥饿、孤独和恐惧等童年经验的书写,来消解和升华内心的痛苦... 本文前两部分主要从"穷而后工"和创作即是心理创伤的消解两个方面来探讨莫言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莫言在部队提拔无望,"穷而后工",开始文学创作;他通过饥饿、孤独和恐惧等童年经验的书写,来消解和升华内心的痛苦和隐伏创伤。第三部分,莫言作为普通老百姓而创作,写普通人性,因而他的文学创作也就具有了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饥饿 创伤
下载PDF
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论湘西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13
作者 卢顽梅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8-31,共4页
沈从文是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以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载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美好世界。走进沈从文所描写的这个世界,我们会为它描绘出的山山水水、自然风光所陶醉。这与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特... 沈从文是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以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载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美好世界。走进沈从文所描写的这个世界,我们会为它描绘出的山山水水、自然风光所陶醉。这与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特殊环境密不可分,从分析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环境入手,探究其创作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
下载PDF
绝世的苍凉——以《已婚男人杨泊》和《离婚指南》为例评苏童的婚姻小说
14
作者 卢顽梅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7-18,共2页
苏童的婚姻小说充满了老人式的绝望和苍凉。童年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婚姻小说呈现出一种阴冷的色调。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在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消磨着生命,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婚姻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座永远也走不出的围城,使他们无处可逃... 苏童的婚姻小说充满了老人式的绝望和苍凉。童年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婚姻小说呈现出一种阴冷的色调。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在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消磨着生命,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婚姻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座永远也走不出的围城,使他们无处可逃,又毫无所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婚姻小说 苍凉
下载PDF
生命具有神性:沈从文作品对人性的发掘
15
作者 卢顽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35-37,共3页
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沈从文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极... 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沈从文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极力彰显生命的神性,使读者领略到生命的自然、自由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神性 湘西
下载PDF
在宽阔处倾听灵魂的回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顽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云中记》记录了一个村庄的消失,也呈现了一个自我省思的灵魂对世界的感受、对他者的启悟。汶川大地震,触发阿来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人间的苦难、痛苦和悲伤,由此而生的悲悯情怀也决定了《云中记》的叙事方式与叙述风格。小说在各种对... 《云中记》记录了一个村庄的消失,也呈现了一个自我省思的灵魂对世界的感受、对他者的启悟。汶川大地震,触发阿来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人间的苦难、痛苦和悲伤,由此而生的悲悯情怀也决定了《云中记》的叙事方式与叙述风格。小说在各种对话和驳难中,超越了单一的道德决断,超越了固有的苦难主题的书写模式,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变迁有了更为宽广的理解,由存在之问守护了一种关于精神和信仰的价值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云中记》 超越性维度 守护记忆
下载PDF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顽梅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5年第S1期190-192,共3页
一、"重造经典"的非功利文学观从根本上说,沈从文的文学观是非功利的。由于从小目睹湘西许多无辜乡民被杀,那些凭借手中的权力随便杀人的人,到头来又常常被人所杀,在这种循环中,生命被视同儿戏。这些经历影响到沈从文,使他成... 一、"重造经典"的非功利文学观从根本上说,沈从文的文学观是非功利的。由于从小目睹湘西许多无辜乡民被杀,那些凭借手中的权力随便杀人的人,到头来又常常被人所杀,在这种循环中,生命被视同儿戏。这些经历影响到沈从文,使他成为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他希望人类能以理性战胜愚昧,使自身摆脱自相残杀的战争阴影。又因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开始关注人的命运,他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思想 人生形式 废名 都市小说 人性美 道家文化 《边城》 现代物质文明 自然人性 观从
下载PDF
批判视野下的莫言作品赏析
18
作者 卢顽梅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共3页
莫言的《红高梁》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虽然这个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张艺谋的大荧幕完成的。随着莫言摘下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他的文学作品研究也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成为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镇。
关键词 作品赏析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现当代文学研究 批判 《红高梁》 作品研究 张艺谋
原文传递
历史的颓败——苏童小说《罂粟之家》与刘恒小说《伏羲伏羲》比较分析
19
作者 卢顽梅 《芒种》 2018年第12期92-100,共9页
在当代文坛,苏童是位想象力极为丰富而又独具魅力的作家,他的众多小说如《罂粟之家》《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等想象性地还原地主家族的生活场景,以期返回上个世纪的历史空间,传递出腐朽、衰败、没落的历史气息。
关键词 《罂粟之家》 历史空间 刘恒小说 苏童小说 《伏羲伏羲》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妻妾成群》 当代文坛
原文传递
当代藏族作家的民族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以藏族作家阿来为例
20
作者 卢顽梅 《芒种》 2017年第12期92-100,共9页
当代藏族作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本民族文化。成长于四川嘉绒藏区的藏族作家阿来有着自觉地表现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 藏族作家 民族文化 创作实践 阿来 当代 文学观 文学创作 嘉绒藏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