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融双高”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卢麾 俞乐 陈亚微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年第11期11-13,共3页
文章分析了“一融双高”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问题,提出了以“双肩挑”为标准,建立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骨干队伍;充分挖掘党建资源,设计多元化的学术、科研、师生活动;重视实践,学术研究突出潜心问道与服务社会;强化组织管... 文章分析了“一融双高”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问题,提出了以“双肩挑”为标准,建立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骨干队伍;充分挖掘党建资源,设计多元化的学术、科研、师生活动;重视实践,学术研究突出潜心问道与服务社会;强化组织管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的具体做法和建议,旨在为深入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融双高 高校思政 思政教育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和GIS技术的灌溉决策支持系统 被引量:21
2
作者 卢麾 田富强 +1 位作者 胡和平 唐勇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7-30,共4页
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和GIS技术的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灌区信息管理模块、田间灌溉模拟模块、优化配水模块和GIS模块等组成,具有一定的智能性、通用... 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和GIS技术的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灌区信息管理模块、田间灌溉模拟模块、优化配水模块和GIS模块等组成,具有一定的智能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界面友好,易于操作,为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管理水平,发展节水农业和精确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GIS技术 灌溉 决策支持系统 优化配水
下载PDF
落实“三全”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学生思政工作为例
3
作者 卢麾 俞乐 《教育家》 2022年第51期26-28,共3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育人工作 实践探索 地球系统科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清华大学 学生思政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
下载PDF
鳌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被引量:10
4
作者 唐勇 胡和平 +1 位作者 田富强 卢麾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5-299,共5页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南部的鳌江是一条洪水灾害频繁的河流。介绍了鳌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模块、逻辑结构、模型组织以及应用水文学及水力学的方法对流域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等,建立了一个可以在中...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南部的鳌江是一条洪水灾害频繁的河流。介绍了鳌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模块、逻辑结构、模型组织以及应用水文学及水力学的方法对流域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等,建立了一个可以在中小流域推广应用的防洪预报调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鳌江流域 洪水预报 洪水调度 决策支持系统 鳖江 水力学 水文学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库联合调度防洪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侯时雨 田富强 +4 位作者 陆颖 倪广恒 卢麾 刘慧 魏靖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8,共11页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汛期洪灾频发,气候变化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该区域洪水的量级和发生频率,需要上下游合作共同应对。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分布式水文及水库调度模型,模拟1991—2005年全流域13条支流和5个干流防洪控制断面的逐日天...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汛期洪灾频发,气候变化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该区域洪水的量级和发生频率,需要上下游合作共同应对。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分布式水文及水库调度模型,模拟1991—2005年全流域13条支流和5个干流防洪控制断面的逐日天然流量过程,在此基础上模拟全流域已建、在建和规划水库的联合调度过程,分析防洪作用。结果表明:(1)全流域水库联合调度对湄公河5个主要断面均有显著的防洪作用,在完全按照防洪目标对水库进行调度的情况下可将200年一遇洪水减至20~50年一遇。(2)湄公河左岸支流的防洪能力远高于右岸,具有较高防洪能力的支流有澜沧江、南乌河、南俄河、南屯河、濛河、色公河和桑河。(3)对不同断面起主要防洪作用的支流不同:在琅勃拉邦上游,澜沧江、南乌河起主要作用;在那空帕农断面,南俄河与南屯河加总的防洪作用与澜沧江基本相等;在巴色下游,濛河和色公河的作用均超过澜沧江。澜湄合作机制为上下游防洪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研究成果可为流域国协商建立联合防洪调度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水库联合调度 防洪作用 澜沧江-湄公河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怒江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彭雪婷 卢麾 +3 位作者 汪伟 田富强 黎一杉 罗贤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4-100,共7页
为了评估气候变化对怒江流域干旱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GBHM-NJ分布式水文模型,利用实测站点资料率定参数并验证模型精度,模拟了1961—2010年长时间序列流域水文过程,并分别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SI)分析了流域... 为了评估气候变化对怒江流域干旱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GBHM-NJ分布式水文模型,利用实测站点资料率定参数并验证模型精度,模拟了1961—2010年长时间序列流域水文过程,并分别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SI)分析了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GBHM-NJ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怒江流域的径流过程和水文响应的空间特征。(2)1961—2010年间,怒江流域发生气象干旱的频率、覆盖面积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其中1994年和2009年气象干旱最为严重。(3)在空间上,怒江流域的年度气象干旱频率约为28%,中游地区干旱频率比较高、主要分布在左贡站和八宿站附近,上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相对较低。(4)水文干旱进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后明显增强,年尺度干旱以轻旱为主,季尺度干旱特旱多发生在秋冬季。总之,气候变化环境下怒江流域干旱呈现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分布式水文模型 干旱 SPI SSI
下载PDF
清华大学CIESM模式及其参与CMIP6的方案 被引量:6
7
作者 林岩銮 黄小猛 +32 位作者 梁逸爽 秦怡 徐世明 黄文誉 徐芳华 刘利 王勇 彭怡然 王兰宁 薛巍 付昊桓 张广俊 王斌 李锐喆 张诚 卢麾 阳坤 罗勇 白玉琪 宋振亚 王敏琦 赵文婕 张峰 徐敬蘅 赵曦 陆春松 骆亦其 陈奕兆 胡勇 唐强 陈德训 杨广文 宫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5-550,共6页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通过多年的模式研发,完成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除了CMIP6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模式拟参...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通过多年的模式研发,完成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除了CMIP6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模式拟参与6个CMIP6子计划。通过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情况及其参与的试验子计划,为今后模式试验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 CMIP6 气候系统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区降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欧阳琳 阳坤 +2 位作者 秦军 王岩 卢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5-1175,共11页
降水的时空特征研究对喜马拉雅山区的气象、水文和冰川过程的理解极其重要。随着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极环境"国际研究计划的推进,开展对该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过程与机理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在该地... 降水的时空特征研究对喜马拉雅山区的气象、水文和冰川过程的理解极其重要。随着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极环境"国际研究计划的推进,开展对该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过程与机理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在该地区降水研究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该地区水文气象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喜马拉雅山区的降水有明显的日变化,在低海拔地区以夜间降水为主,这与高原南部斜坡加热和季风期间风场的不对称日变化有关。(2)喜马拉雅山区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但在西北部的高海拔区域,冬春季降水占年降水比例可高达50%。(3)在喜马拉雅山区南坡,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但在超过2500 m后,降水随海拔升高而降低。(4)区域气候模拟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一定的适用性,但缺乏对极高海拔的降水评估。因此,为开展该区域的降水过程与机理研究,建议优先加强高海拔区域的观测研究,评估新一代全球卫星降水产品,对比分析南北坡和高山-峡谷降水特征,改进区域气候模式对复杂山区的天气及气候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时空特征 山谷风的不对称性 高海拔 区域气候模式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中高温升情景对中国未来径流的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嘉月 卢麾 +4 位作者 阳坤 江锐捷 杨媛 汪伟 张学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24,共20页
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提出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共享路径(SSPs),试验设计更全面和科学,但目前基于CMIP6模式对中国未来多流域水文变化预估的研究较少.文章采用等距离累积分布函数方法(EDCDFm),基于中国高分辨率... 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提出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共享路径(SSPs),试验设计更全面和科学,但目前基于CMIP6模式对中国未来多流域水文变化预估的研究较少.文章采用等距离累积分布函数方法(EDCDFm),基于中国高分辨率气象驱动数据集(CMFD)历史格点资料,对六个CMIP6模式的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进行降尺度和偏差校正,用校正后的降水、气温和日均风速驱动可变下渗容量(VIC)水文模型,研究SSP2-4.5和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未来多年平均中国陆地、流域和网格尺度的年降水量、年蒸散量和年总径流深相对历史基准期(1985~2014年)的变化.研究表明,VIC模型在中国主要流域径流模拟良好,降尺度偏差校正后CMIP6模式数据精度大幅度提高,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多模式平均的中国陆地和各流域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蒸散量和年总径流深在未来近期(2020~2049年)和远期(2070~2099年)都相对历史期增加.本文基于CMIP6模式的新研究结论,可为中国21世纪的极端事件预防、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等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VIC模型 EDCDFm 中国流域 未来水文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和自动微分技术对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参数的快速估计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佳鑫 卢麾 +5 位作者 阳坤 秦军 赵龙 周建宏 姜尧志 马小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91-2608,共18页
土壤水分在干旱监测、洪水预报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同化方法能结合模型和遥感的优势,生产高精度、时空连续的土壤水分数据.目前,陆面数据同化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是模型和观测误差的准确估计.为此,我们前面提出了双循环同... 土壤水分在干旱监测、洪水预报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同化方法能结合模型和遥感的优势,生产高精度、时空连续的土壤水分数据.目前,陆面数据同化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是模型和观测误差的准确估计.为此,我们前面提出了双循环同化算法,实现了模型和观测误差、模型算子和观测算子参数的同时估计.由于该算法需要设置较大的集合个数才能实现稳定的参数估计,导致参数估计效率低,限制了其在大范围陆面同化系统中的应用.为此,本研究通过:(1)采用二元数自动微分方法计算陆面过程模型(LSM)的雅可比矩阵以替代获取复杂的LSM的切线性模型;(2)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框架替代集合卡尔曼滤波框架,提高了双循环算法的参数估计效率.在模型积分步长为1h和参数优化窗口为90天的条件下,改进后的双循环算法参数优化效率提高近60倍.为检验双循环算法在区域尺度陆面数据同化中的效果,我们在青藏高原区域同化SMAP土壤水分产品,并利用四个不同地理气候环境下的土壤水分观测网数据验证同化结果.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区域,相较于基于默认参数的模型模拟结果,基于EKF改进的双循环同化算法能够校正模型参数和观测的偏差,估计的土壤水分精度更高,同时也提高了地表温度和蒸散发的估计精度.此外,相较于全球土壤数据中的沙土含量、黏土含量以及孔隙度,该方案得到的土壤参数空间分布更为合理.本研究改进的双循环算法有望进一步提高陆面、生态以及水文数据同化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数据同化 参数校正 偏差校正 误差估计 自动微分
原文传递
自然湖泊主导全球地表水量变化
11
作者 徐南 卢麾 +1 位作者 李纹宇 宫鹏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016-1019,共4页
Although land surface water only covers a small portion(~3.7%) of our planet,it plays many essential roles:e.g.,freshwater storage,industrial consumption,agricultural irrigation,and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1,2].Wate... Although land surface water only covers a small portion(~3.7%) of our planet,it plays many essential roles:e.g.,freshwater storage,industrial consumption,agricultural irrigation,and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1,2].Water storage varia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3,4] and it is well known that reservoir regulation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d fundamental human activity capable of altering the global water cycle.In recent years,through reservoir regulation,humans have been able to obtain more freshwater from the Earth’s surface,with great benefits to human wellbeing.Currently,however,the extent to which human activities affect the global water cycle remains unknown.As a result,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quantify and understand the rol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global water cycle to ensure that freshwater resources are managed sustainably at the glob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EARTH PLANET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暖季中西部的断面降雨观测:系统设计与初步结果
12
作者 阳坤 陈莹莹 +20 位作者 拉珠 詹昌辉 令小艳 周旭 姜尧志 姚向楠 卢麾 马小刚 欧阳琳 潘伟 任扬航 邵长坤 田佳鑫 王岩 杨桦 岳思妤 张可 赵定池 赵龙 周建宏 邹宓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6-1021,共16页
青藏高原中西部环境恶劣,地表圈层相互作用强烈,近40年来气候和水循环变化显著.降水实测数据匮乏是该地区地表过程研究的一个瓶颈.近6年来,我们为该地区设计并建立了降雨的南北观测断面和东西观测断面,获得了暖季(5~9月)的小时分辨率降... 青藏高原中西部环境恶劣,地表圈层相互作用强烈,近40年来气候和水循环变化显著.降水实测数据匮乏是该地区地表过程研究的一个瓶颈.近6年来,我们为该地区设计并建立了降雨的南北观测断面和东西观测断面,获得了暖季(5~9月)的小时分辨率降雨数据.南北断面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东河谷延伸到高原腹地的双湖县,共31个站;东西断面从高原西边的狮泉河延伸到中部的那曲,共22个站.该观测数据已应用于阐明高原中西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典型格点降水产品的质量,支持区域气候模式的开发,揭示夏季的湖气相互作用过程.该观测数据已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公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西部 降雨观测断面 观测不确定性 降水时空特征 降水数据评估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观测的21世纪初中国区域地表土壤水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卢麾 施建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412-1422,共11页
综合利用3组最先进的AMSR-E地表土壤水反演产品,通过集合分析的方法,生成中国区域内2003~2010年月平均地表含水量集合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区域内地表土壤水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发现:(1)集合分析数据能在一定程度... 综合利用3组最先进的AMSR-E地表土壤水反演产品,通过集合分析的方法,生成中国区域内2003~2010年月平均地表含水量集合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区域内地表土壤水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发现:(1)集合分析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一反演产品中的系统偏差,弥补了单一反演产品的局限性,得到更加客观的中国区域内遥感地表土壤水时空分布信息;(2)在这期间,中国区域内干旱区以变湿为主导,半干旱区以变干为主导,总体上变干的面积大于变湿的面积;(3)三套反演数据年和季的变化趋势各自不同,但它们都一致显示在夏季变干为主导,而且这些变干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主要粮食产区;(4)结合GPCP降水变化趋势,发现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干旱区变湿以及半干旱区变干的因素之一;(5)结合MODIS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发现过去8年中降湿增温区面积最大(33.2%),依次为降湿降温区(27.4%),增湿增温区(21.1%)和增湿降温区(18.1%).其中降湿增温区和降湿降温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区,而增湿增温区则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藏等非农业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维护是十分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土壤水 微波遥感 时空特征 变化趋势 中国区域
原文传递
遥感数据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汪伟 卢麾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2-1050,共9页
水文模型已成为水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水文模型在经过黑箱模型阶段和集总式模型阶段后,现已发展到分布式水文模型阶段。相比于传统的站点观测,遥感技术由于能够获取面源信息、资料相对易获取并有稳定的较长时序观测等优势在水... 水文模型已成为水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水文模型在经过黑箱模型阶段和集总式模型阶段后,现已发展到分布式水文模型阶段。相比于传统的站点观测,遥感技术由于能够获取面源信息、资料相对易获取并有稳定的较长时序观测等优势在水文模型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近年来遥感数据产品在观测能力、可靠性和准确性、多源融合技术、卫星组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遥感数据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主要有获取驱动数据,获取参数和边界条件,获取状态变量等3种方式。近些年来由于数据同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同化遥感观测数据改善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已成为遥感数据在水文应用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当前,遥感观测仍存在不确定性较高、时空尺度问题、瞬时观测、难以获取深层土壤信息等问题需要克服,如何在水文模型中充分利用不同来源、不同尺度的观测数据将是未来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水文模型 数据同化
原文传递
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天杰 施建成 +39 位作者 徐红新 孙彦龙 陈德清 崔倩 贾立 黄硕 牛升达 李秀伟 阎广建 陈良富 柳钦火 赵凯 郑兴明 赵利民 郑超磊 姬大彬 熊川 王天星 李睿 潘金梅 闻建光 穆西晗 余超 郑姚闽 蒋玲梅 柴琳娜 卢麾 姚盼盼 马建威 吕海深 武建军 赵伟 杨娜 郭鹏 李玉霞 胡路 耿德源 张子谦 胡建峰 杜爱萍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1-887,共17页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以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为核心试验区,以地球...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以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为核心试验区,以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和能量平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观测手段,针对不同典型地表类型开展全波段主被动协同遥感观测,研究异质地表和山地条件下像元尺度遥感关键参量的观测方案,研究重要水热参量的遥感方法及其同陆面/水文过程模型的结合,支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相关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其中,航空飞行遥感试验搭载L波段主被动一体化微波载荷、双角度热红外相机、四波段多光谱相机和高光谱成像仪进行协同观测,实现了土壤水分、组分温度、植被含水量、叶面积指数等地表参数以及湖泊、水库、湿地等的遥感监测;地面同步观测试验利用车载微波辐射计、地基雷达和光谱仪进行了典型地物如裸土、植被、水体、人工目标等的遥感观测,并按照样区—样方—样点的多尺度嵌套方案进行了地表参数的同步采样,获取了该地区关键地表参数的短时期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配合卫星和机载观测,在闪电河流域完成了土壤温湿度、地表水热通量、地表辐射四分量、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地面观测网络的建设,为验证地表辐射/散射遥感模型,发展、优化和验证水热参量遥感反演算法,研究地表水热参量尺度效应与尺度转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将促进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的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和反馈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试验 水循环 能量平衡 闪电河流域 航空遥感 观测网络
原文传递
基于AMSR2多频亮温的黑河流域中上游土壤水分估算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陆峥 韩孟磊 +4 位作者 卢麾 彭雪婷 蒙莎莎 刘进 杨晓帆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7,共15页
以黑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初步探究了利用AMSR2卫星的多频亮度温度数据估算土壤水分的方法。基于土壤水分和土壤发射率的统计关系,通过黑河流域上游的4个像元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内的实测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数据,采用了“四像元交叉... 以黑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初步探究了利用AMSR2卫星的多频亮度温度数据估算土壤水分的方法。基于土壤水分和土壤发射率的统计关系,通过黑河流域上游的4个像元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内的实测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数据,采用了“四像元交叉拟合法”获得了统计系数,并用此方法估算出了黑河流域中上游的土壤水分。采用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内估算的土壤水分,连同与AMSR2的4个常用的土壤水分产品和GLDAS土壤水分产品在时间序列上,与八宝河流域WSN土壤水分地面观测展开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估算土壤水分精度明显高于上述5种产品。同时借助高程和土地覆被辅助数据,与GLDAS土壤水分在空间格局上进行了比较,发现估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更加合理。该方法可为流域尺度的土壤水分反演与监测提供了一种简而易行的思想方法和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AMSR2 土壤发射率 土壤温度 黑河流域中上游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与水汽来源辨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阳坤 汤秋鸿 卢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4-578,共5页
降水再循环率(即蒸发-降水反馈强度)和水汽来源是区域水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它们的量化对于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变化至关重要.关于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和水汽源的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厘清了理解水循环的不同视角,指出蒸发与... 降水再循环率(即蒸发-降水反馈强度)和水汽来源是区域水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它们的量化对于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变化至关重要.关于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和水汽源的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厘清了理解水循环的不同视角,指出蒸发与降水之比主要取决于气候模态,而降水再循环率还与区域大小密切相关,水汽源区则取决于追踪时段(降水时段或非降水时段)和追踪程度.在同一理论框架下,关于青藏高原水循环的不同研究结果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水汽平衡 降水再循环 水汽追踪 降水时段
原文传递
空间观测技术在油棕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强 俞乐 +6 位作者 徐伊迪 李唯嘉 郑珏鹏 付昊桓 卢麾 张永光 宫鹏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9-1042,共14页
油棕是一种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在热带地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植物油来源。油棕扩张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不断侵占全球现有的森林、耕地和泥炭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空间观测技术(RS、GIS、GNSS,3S技术)是... 油棕是一种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在热带地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植物油来源。油棕扩张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不断侵占全球现有的森林、耕地和泥炭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空间观测技术(RS、GIS、GNSS,3S技术)是空间信息收集、分析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在优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3S技术在油棕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影响油棕制图精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该领域的论文主要以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为知识基础,来自马来西亚、美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英国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是最主要参与者;目前3S技术在油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油棕制图、油棕变化监测、油棕树计数、树龄估算、地上生物量与碳储量估算、适宜性评估、产量估算、病虫害监测、种植园管理等;制图精度与论文发表时间并没有明显相关性,与遥感数据源、分类方法具有相关性;目前油棕研究中的3S技术以RS为主导,RS应用于油棕研究的各个关键方向,GIS技术主要应用于油棕变化制图、适宜性评估、种植园管理、病虫害监测等,GNSS主要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病虫害监测和种植园管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3S技术 文献计量学分析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3弧秒全球DEM数据集的超分辨率重建
19
作者 张博 熊巍 +13 位作者 马牧原 王明清 王冬 黄兴 俞乐 张强 卢麾 洪丹枫 于璠 王紫东 王杰 李学龙 宫鹏 黄小猛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4期2526-2530,M0003,共6页
目前,通过多源卫星大地测量和海洋观测数据来绘制高分辨率全球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其变化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探索海洋地形的空间分布和板块运动规律,需要突破精细建模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由于技术限制和设备测量成本等原因,美国和... 目前,通过多源卫星大地测量和海洋观测数据来绘制高分辨率全球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其变化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探索海洋地形的空间分布和板块运动规律,需要突破精细建模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由于技术限制和设备测量成本等原因,美国和世界许多地区还无法获得高分辨率全球DEM.作为一种替代方法,增强现有数据集的分辨率——超分辨率(Super-Resolution,SR)可以看作是填补空白的极佳方法.本研究基于30 m分辨率的NASADEM卫星影像、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公开450 m分辨率GEBCO_(2)021数据和部分区域高分辨率海洋地形数据,采用深度残差预训练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相结合技术,构建了适用于全球区域DEM-SRNet模型,制作了首个3弧秒(90 m)分辨率的全球DEM产品GDEM2022.该数据为研究不同地形复杂度下的全球海陆重力场与地形的理论关系,探索不同海陆构造单元的均衡机制、以及海陆地形对海洋潮流运动,全球气候变化、地球圈层物质交换、海底板块构造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超分辨率 卫星大地测量 预训练 地形复杂度 地球圈层 均衡机制 弧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