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语境中的身体美学 被引量:3
1
作者 卫垒垒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94,共9页
21世纪初身体美学传入中国,引起美学研究领域中的身体转向,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分析了身体美学的价值、意义和缺陷。本文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侧重于身体美学在中国所遭遇的理解和误解;二、关... 21世纪初身体美学传入中国,引起美学研究领域中的身体转向,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分析了身体美学的价值、意义和缺陷。本文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侧重于身体美学在中国所遭遇的理解和误解;二、关于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的关系研究;三、关于身体美学的外延和内涵的研究;四、关于中西身体美学的对比研究;五、身体美学的问题和展望,重在介绍中国学者思考超越身体美学的可能性。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本文试图透视出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理论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后现代美学 身体 舒斯特曼 消费社会
下载PDF
超越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文学观——《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卫垒垒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在中国文艺界,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之争已经持续十多年,反本质主义批判本质主义的一元论思维压制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本质主义批判反本质主义搁置文学本质的言说陷入虚无主义。然而,二者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只把文学的本质视为文学作... 在中国文艺界,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之争已经持续十多年,反本质主义批判本质主义的一元论思维压制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本质主义批判反本质主义搁置文学本质的言说陷入虚无主义。然而,二者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只把文学的本质视为文学作品的本质,没有摆脱实体论的文学本质观。本文认为,只有从文学的实体性本质转入文学的存在论本质,即把文学作为文学活动、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来考察,才能超越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真正把握文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文学本质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文本的空白和读者的能动性——以郑愁予《错误》的多重解读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卫垒垒 《莆田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0-83,88,共5页
20世纪的读者理论指出读者的能动性并非单方面的自由发挥,而必须依赖于文本的结构和空白。以郑愁予的《错误》为例,认为《错误》之所以产生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就在于诗中我-你关系的不确定性,置于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解读;而对我-你关... 20世纪的读者理论指出读者的能动性并非单方面的自由发挥,而必须依赖于文本的结构和空白。以郑愁予的《错误》为例,认为《错误》之所以产生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就在于诗中我-你关系的不确定性,置于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解读;而对我-你关系的质疑,也会产生出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 文本 郑愁予 错误 现代诗
下载PDF
人异之恋的桃花源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情爱故事思想内涵
4
作者 卫垒垒 《蒲松龄研究》 2011年第1期73-81,共9页
人异之恋的幻想和乌托邦性质,众所周知,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这一性质的深刻内涵。本文将幻想中的人异之恋隐喻为桃花源,并认为桃花源模式的变形或消失以及桃花源空间的转移隐约透露出《聊斋志异》的思想局限和矛盾。
关键词 桃花源模式 聊斋志异 蒲松龄 人异之恋 幻想逻辑
下载PDF
消费和审美的相互融合及内在矛盾 被引量:2
5
作者 卫垒垒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229,共8页
消费和审美既有相互融合之处,也有互相矛盾之处,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分别予以不同的判决,但各执一端。论述者涉及这一问题时往往语焉不详。消费和审美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是消费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重叠和差异,二是消费经验与... 消费和审美既有相互融合之处,也有互相矛盾之处,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分别予以不同的判决,但各执一端。论述者涉及这一问题时往往语焉不详。消费和审美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是消费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重叠和差异,二是消费经验与审美经验的交叉与矛盾。所谓消费和审美的融合不过是二者的重合,并非融为一体;而消费和审美的矛盾则是内在的、根本的。审美的低俗化并不是审美本身的问题,而是消费美学误将感性经验视为审美经验的结果。因此,审美的独特领域并未受到摧毁,消费所依赖的感性经验也应获得应有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 审美 消费美学 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
下载PDF
作为审美中介的大众传媒及其审美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卫垒垒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7-173,共7页
泛审美化作为消费社会的主要审美现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审美化,即将非审美的东西变成美;二是主体的审美化,即将非审美的东西感知为美。研究者多从社会、经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忽略媒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实大众传媒不... 泛审美化作为消费社会的主要审美现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审美化,即将非审美的东西变成美;二是主体的审美化,即将非审美的东西感知为美。研究者多从社会、经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忽略媒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实大众传媒不仅改变了人类主体应对世界的方式,使其以审美的态度审视世界;也改变了客体世界的再现形式,使其只能以景观化的方式呈现,此即大众传媒的审美效应。换言之,大众传媒转化信息或者编码世界的过程就是审美化的过程。这种审美效应最终导致了非审美维度的缺失和现实感的丧失。对于美学而言,大众传媒的审美效应既是危机又是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泛审美化 景观社会 消费社会 信息时代
下载PDF
消费社会的美学
7
作者 卫垒垒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J0007-J0011,共5页
当《小时代》《栀子花开》这样的电影席卷票房,而《闯入者》《推拿》等电影的剧场里只有寥寥几个人时,许多人陷入迷惑和深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于是一个叫做“消费社会”的词迎面撞过来,如同一记耳光。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美学 《栀子花开》 电影
下载PDF
细节的暴政:图像文化的真实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卫垒垒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8-185,共8页
细节不是图像的附属或次要问题,而是图像文化的核心问题,因为细节内在于图像与现实的关系中,也内在于图像的本体之中。从绘画到摄影再到合成图像,细节越来越丰富,图像越来越清晰。问题在于过量的细节溢出整体的框架,自我复制、增殖,形... 细节不是图像的附属或次要问题,而是图像文化的核心问题,因为细节内在于图像与现实的关系中,也内在于图像的本体之中。从绘画到摄影再到合成图像,细节越来越丰富,图像越来越清晰。问题在于过量的细节溢出整体的框架,自我复制、增殖,形成景观社会,超越现实,甚至生产现实。在细节与主体的关系中,不是主体支配细节,而是细节支配主体,细节的多寡和清晰与否决定真理、审美、伦理的标准,主体只有按照细节的逻辑感知、思考、行动,才能适应图像文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为性并没有丧失,通过反思细节本身的意义,并且致力于细节的艺术化,也许能够恢复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文化 视觉文化 透明社会 景观社会 细节
原文传递
审美事件论的构想及可能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卫垒垒 《中国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03-216,286-287,共16页
经过物理科学的发现、哲学范式的转变,实在论已经式微,然而其阴影依然笼罩着美学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支配下,美学面对当代审美现实中的许多美学问题,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害。如果我们转换角度,把过程论、存在论和事件论的思想贯彻到美学中... 经过物理科学的发现、哲学范式的转变,实在论已经式微,然而其阴影依然笼罩着美学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支配下,美学面对当代审美现实中的许多美学问题,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害。如果我们转换角度,把过程论、存在论和事件论的思想贯彻到美学中,将审美还原到事件的现场,以审美事件统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场景和审美体验,不仅有利于破除实在论的魔咒,而且对于解读当下技术领域、消费领域、生态领域中的审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事件论也许会成为美学的最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事件论 审美维度 审美体验 实在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
原文传递
重申高尔泰美学的意义
10
作者 卫垒垒 《中国美学研究》 2017年第2期200-213,共14页
高尔泰美学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独树一帜,引起很大争论,但其诗意化的论述方式和对自由的呼唤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然而90年代之后却迅速消失了,以至于后来的美学著作总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存在。高尔泰美学虽然产生于特定的政治背景中... 高尔泰美学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独树一帜,引起很大争论,但其诗意化的论述方式和对自由的呼唤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然而90年代之后却迅速消失了,以至于后来的美学著作总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存在。高尔泰美学虽然产生于特定的政治背景中,代表着美学与政治的双向互动:互相依赖和互相对立,于是政治背景的失去,也导致了高尔泰美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市场经济的消费逻辑对人的异化丝毫不亚于政治,故而在消费语境中,重申高尔泰美学对人的自由和主体性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泰 美学 自由 象征 主体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