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1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演化差异 核心-边缘区
下载PDF
基于行为仿真的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网络适老性重构——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泰 卫嫚 +1 位作者 支钰婷 席建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88,共10页
空间人本主义强调城市空间开发的现实需求导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休闲绿地空间的营造需要切实解决适老性短板问题。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将“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调研法与空间句法应用于城市休闲... 空间人本主义强调城市空间开发的现实需求导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休闲绿地空间的营造需要切实解决适老性短板问题。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将“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调研法与空间句法应用于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适老性仿真模拟及优化重构。结果表明:1)基于生理和心理特征,老年人群体对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具有选择性;2)绿地步行空间网络整合度与老年人群体分布和活动类型高度相关,整合度数值越高,老年人群体聚集程度越高,活动类型以社交集聚型为主;3)绿地步行空间视域的开合影响老年人群体的流动方向和停留选择,且老年人活动类型与视域空间复杂度及其变化程度紧密相关;4)绿地空间步行距离影响老年人空间感知能力,且多数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较差,加强局域性步行空间网络功能集聚及服务是优化重构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网络重构提供基于行为仿真的空间智能优化预案,也可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网络适老性优化重构提供基于空间人本主义的治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休闲绿地 步行空间网络 适老性重构 行为仿真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下载PDF
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评估研究——以新疆夏马勒巴格村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卫嫚 《江苏商论》 2021年第9期64-67,共4页
目前中国已在现行标准下消除了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成果显著。然而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户不再返贫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研究选取新疆夏马勒巴格村,结合实地调查,运用事故树和层次分析法,选取自身能力风险、政策制度风险、资源... 目前中国已在现行标准下消除了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成果显著。然而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户不再返贫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研究选取新疆夏马勒巴格村,结合实地调查,运用事故树和层次分析法,选取自身能力风险、政策制度风险、资源环境风险和灾祸患病风险四类指标,构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以新疆夏马勒巴格村为案例地,进行该地区的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评估,得出研究结果:(1)一些脱贫户家庭具有不同程度的返贫风险;(2)自身能力强的脱贫户抵抗返贫的能力强;(3)“造血式”旅游扶贫方式效果明显,返贫风险整体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脱贫 返贫风险 返贫风险评估 新疆 夏马勒巴格村
下载PDF
长三角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的共生演进的实证分析
4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23,共11页
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以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为例,利用Lotka-Volterra物种竞争、共生协调度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多元集成模型,解析2000—2021年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共生演进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乡村... 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以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为例,利用Lotka-Volterra物种竞争、共生协调度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多元集成模型,解析2000—2021年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共生演进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持续良性共生演进,“以城带乡”特征明显,乡村正逐步追赶城镇。(2)中心城市更能引领乡村旅游典型县城镇与乡村共生发展,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宁波和南京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县域城乡共生发展空间格局。(3)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的共生演进受多要素影响,其中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和旅游资源禀赋不是绝对的促进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人才建设和适度的政府调控水平能够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 共同富裕 城乡共生发展 共生演进 旅游 政府调控
原文传递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以长三角地区60个典型县为例
5
作者 卫嫚 黄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1-1612,共22页
乡村旅游地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精准把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多维特征,系统解析其促进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机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城乡共富理论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结果-共生效应-共生目... 乡村旅游地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精准把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多维特征,系统解析其促进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机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城乡共富理论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结果-共生效应-共生目的”的链式因果理论框架,解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对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加深城乡共生关系和提升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水平,但呈不均衡发展特征,形成“核心-边缘”等级层次的空间布局。(2)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能够线性地促进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旅游人才建设、旅游市场拓展、空间景观整合、旅游资源配置形成共生新能量以增强促进效应。由于乡村处于物质富裕积累时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旅游市场拓展机制发挥最高的中介促进效应。(3)不同城市规模的城乡共生单元内,人口、土地、产业共生环境进行差异化融合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相比于中小城市,大城市促进效应更高。大城市以产业为核心共生环境,并在人口规模优势下激活旅游市场和培养旅游人才,而中小城市以人口为核心共生环境,人口回流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从而大中小城市均能实现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立足乡村旅游发展情景深入研究,可为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前瞻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地 共同富裕 影响机制 共生理论
原文传递
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空间格局演变及溢出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0-219,共10页
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促使舒适性成为旅游者空间流动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可以化解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从舒适性视角解析大城市生态旅游演变规律可为构建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文章基于城市舒适性理论和场景理论,以... 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促使舒适性成为旅游者空间流动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可以化解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从舒适性视角解析大城市生态旅游演变规律可为构建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文章基于城市舒适性理论和场景理论,以苏州市区为例,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空间连续小波变换、空间计量模型等多元集成方法,解析2010—2020年大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格局演变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逐渐提升,舒适性类型由生态主导型向综合型演变。②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区为城市边缘的生态聚集型,通过舒适性增长的空间溢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且空间溢出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③苏州应营造以“核心区—联动区—辐射区—边缘区”为圈层、以生态旅游源地为节点,通过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廊道联通的生态旅游舒适性空间。文章对协调大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共生关系、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旅游 舒适性 溢出效应 空间连续小波变换 空间营造 廊道 苏州
原文传递
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返贫风险及防控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32-1948,共17页
有效防控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脆弱性评价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构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基础上,以大别山天柱山旅游片区为例,实证分析欠发达... 有效防控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脆弱性评价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构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基础上,以大别山天柱山旅游片区为例,实证分析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及内在驱动防控机制。结果发现:(1)欠发达旅游脱贫地区脱贫稳定性整体较高,旅游参与型农户相对于非旅游参与型农户具有更高脱贫稳定性和更低返贫风险,但随着旅游参与程度由低到高,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呈现U型变化,即高参与度农户亦会因受旅游业自身脆弱性影响而导致返贫风险反向拉升。(2)脱贫农户返贫风险影响因素包括内生性和突变性两类,对于不同类型旅游参与型脱贫农户而言,两类因素的作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性。(3)健康冲击和人力资本对返贫风险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并通过农户生计多样性和体现人格特质的非认知能力影响返贫风险;返贫风险具有空间异质性,旅游地风险防控能力和资源禀赋越高,农户返贫风险越低。(4)欠发达旅游地应构建以目标管理、组织层级、风险要素为框架,目标设定、综合管控、常态化治理、制度健全、信息沟通和协同监督为一体的返贫风险多维防控机制。本文可为中国欠发达地区返贫风险防控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旅游脱贫 返贫风险 防控机制 天柱山旅游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