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茴鱼属鱼类形态差异比较
1
作者 马凯 佟广香 +6 位作者 张澜澜 孙慧智 卫明亮 赵成 何宝全 尹家胜 张永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8,共12页
为查明中国现存茴鱼属(Thymallus)鱼类形态差异,以黑龙江茴鱼(T.grubii)、北极茴鱼(T.arcticus)、鸭绿江茴鱼(T.yaluensis)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度量法结合的方式,对茴鱼属鱼类的10项分节... 为查明中国现存茴鱼属(Thymallus)鱼类形态差异,以黑龙江茴鱼(T.grubii)、北极茴鱼(T.arcticus)、鸭绿江茴鱼(T.yaluensis)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度量法结合的方式,对茴鱼属鱼类的10项分节特征和32项标准化可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鸭绿江茴鱼全部分节特征与黑龙江茴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两两之间均存在5项以上分节特征差异显著(P<0.05)。(2)差异系数分析显示,除尾柄长/体长外,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之间形态特征差异均属种内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水平。(3)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项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17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第一、二主成分分别主要解释了茴鱼属鱼类之间的躯干部和头部差异,构建第一、二主成分散点图发现,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个体交叉程度较高且无法单独进行区分,下游黑龙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个体交叉程度次之,可以部分被区分开,仅北极茴鱼可以被单独区分开。(3)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4项标准化可量性状用于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个体被正确判入各自群体的判别率高达97.30%。(4)聚类分析显示,与黑龙江茴鱼相比,鸭绿江茴鱼与其相似度最高,下游黑龙江茴鱼次之,北极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相似程度最低。综合分析表明:(1)鸭绿江茴鱼不应被定为有效种,其学名应修订为黑龙江茴鱼。(2)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于其分节特征以及躯干部和头部的可量性状上。本研究将为茴鱼属鱼类的物种分类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北极茴鱼 下游黑龙江茴鱼 鸭绿江茴鱼 形态差异
下载PDF
冷应激对黑鲷组织损伤及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卫明亮 张志伟 +6 位作者 张志勇 林志杰 祝斐 贾超峰 孟乾 徐大凤 张曹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7,共8页
为探究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低温下的生理适应机制,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15、10和5℃),以15℃为对照,低温胁迫24 h,分别研究了冷应激前后黑鲷的组织结构变化、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呈... 为探究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低温下的生理适应机制,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15、10和5℃),以15℃为对照,低温胁迫24 h,分别研究了冷应激前后黑鲷的组织结构变化、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呈现出肝脏空泡化、腮小片收缩、肌纤维断裂等组织损伤现象;肝脏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黑鲷遭受冷应激,肝脏功能紊乱、结构遭到破坏。q-PCR结果显示,10℃时黑鲷通过降低apaf-1、bax、caspase-1基因表达量,促进caspase-3、diablo基因表达,从而减少肝脏细胞丢失来降低冷应激的损伤;胁迫至5℃时,温度超过黑鲷自身生理调节阈值,肝脏细胞受损程度加重,黑鲷促进apaf-1、bcl-2和diablo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基因表达,最大限度维持了肝脏细胞的稳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的肝脏、腮、肌肉损伤加重,其中肝脏通过调节AST、ALT、T-CHO、TG以及凋亡基因表达,以减少组织损伤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冷应激 组织切片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疫苗的研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联泰 卫明亮 +2 位作者 刘煜恒 刘有华 王倩楠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以导致泥鳅腐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D5-7为研究对象,使用甲醛灭活菌液制取预防杀鲑气单胞菌的全灭活疫苗。经过试验,最终确定使用终体积分数为0.08%的甲醛溶液可以完全灭活杀鲑气单胞菌;将该全灭活疫苗注射... 以导致泥鳅腐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D5-7为研究对象,使用甲醛灭活菌液制取预防杀鲑气单胞菌的全灭活疫苗。经过试验,最终确定使用终体积分数为0.08%的甲醛溶液可以完全灭活杀鲑气单胞菌;将该全灭活疫苗注射入泥鳅腹腔时,未出现异常。用20 g/L的海藻酸钠制成微胶囊疫苗,以质量比1∶30混入饲料进行投喂,在免疫21 d后,进行免疫检测(血清凝集抗体效价,SOD)。结果表明:菌液在甲醛体积分数为0.08%的条件下,灭活24 h可以杀死全部菌体;相同免疫时间内,微胶囊疫苗处理后泥鳅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最高可达到1∶320,大于未处理对照;攻毒试验表明,微胶囊疫苗处理后相对免疫保护率可达40%。该研究结果为杀鲑气单胞菌疫苗的研制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微胶囊 灭活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