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现实注册方法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评估
1
作者 王佳瑜 王殊轶 +3 位作者 卫永旭 尚寒冰 王雪 康宁 《软件导刊》 2024年第7期195-201,共7页
在胶质瘤切除手术中,医生不可避免地需要频繁移动或转动头部来观察手术区域。为评估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导航系统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定位精度,提出基于多个图像目标的三维注册方法。测试者佩戴HoloLens2,将其3D虚拟模型叠加在真实的头部模... 在胶质瘤切除手术中,医生不可避免地需要频繁移动或转动头部来观察手术区域。为评估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导航系统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定位精度,提出基于多个图像目标的三维注册方法。测试者佩戴HoloLens2,将其3D虚拟模型叠加在真实的头部模型上,从不同观测角度分别测量头皮和胶质瘤上基准标记点的虚实空间坐标。将所提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交互式无标识的注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不同观测角度下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多个图像目标注册方法的头皮平均定位误差、胶质瘤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2.20±0.59)mm、(2.10±0.72)mm;基于交互式无标识注册方法的头皮平均定位误差、胶质瘤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4.52±1.77)mm、(4.43±1.69) mm,前者定位精度更高。基于多个图像目标的三维注册方法可为增强现实系统应用于神经肿瘤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胶质瘤 三维注册 HoloLens2 定位误差
下载PDF
肌松药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卫永旭 杨文磊 +4 位作者 赵卫国 李宁 蔡瑜 濮春华 吴哲褒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9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讨肌松药对面肌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术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肌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 目的探讨肌松药对面肌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术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肌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肌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肌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术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肌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 肌松药 侧方扩散反应
下载PDF
脑芳香酶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卫永旭 初明 蔺友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7-189,共3页
芳香酶主要催化雄激素前体转化为雌激素,其可在包括人类等多个物种的脑组织中表达,与神经内分泌调控及繁殖行为有关。最近研究结果发现:脑芳香酶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保护作用,并可以调节突触活性、可塑性及功能,对情绪和认知产生... 芳香酶主要催化雄激素前体转化为雌激素,其可在包括人类等多个物种的脑组织中表达,与神经内分泌调控及繁殖行为有关。最近研究结果发现:脑芳香酶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保护作用,并可以调节突触活性、可塑性及功能,对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本文就脑内芳香酶的表达、分布和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酶 雌激素类 神经保护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和脑积水 被引量:1
4
作者 卫永旭 蔺友志 初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90-192,共3页
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水通道蛋白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脑积水后脑脊液循环的改变和调节。本文就脑内水通道蛋白的表达、调节及其在脑积水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脑积水 水通道蛋白 脑脊液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脑代谢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尚寒冰 杨德华 +3 位作者 张卫峰 卫永旭 王明 赵卫国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并通过检测血肿周围脑含水量及细胞凋亡水平变化,探索依达拉奉改善脑出血后脑代谢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治...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并通过检测血肿周围脑含水量及细胞凋亡水平变化,探索依达拉奉改善脑出血后脑代谢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治疗组于建模后皮下注射依达拉奉10 mg/(kg·3 d),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造模后3 d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含水量测定,并采用小动物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血肿周围葡萄糖代谢率变化,脑组织切片行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判定血肿周围细胞凋亡水平变化。结果依达拉奉干预脑出血大鼠后3 d,前肢抬起及转角实验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脑含水量亦明显降低。依达拉奉组血肿周围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脑代谢降低区域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TUNEL染色显示,依达拉奉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脑代谢水平及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血肿周围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依达拉奉 葡萄糖代谢 凋亡 继发性脑损伤
下载PDF
胶质瘤与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明 卫永旭 赵卫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94-196,共3页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生长方式的恶性肿瘤。水通道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膜的6次跨膜α-螺旋拓扑构象,能够高效选择性的转运水分子。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对胶质瘤中血管生成,瘤周水肿,瘤细胞迁移及代谢...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生长方式的恶性肿瘤。水通道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膜的6次跨膜α-螺旋拓扑构象,能够高效选择性的转运水分子。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对胶质瘤中血管生成,瘤周水肿,瘤细胞迁移及代谢等起重要作用,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加重肿瘤周围水肿,增强了胶质瘤的侵袭生长并改变瘤细胞代谢状态。本文就现阶段胶质瘤与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水通道蛋白 细胞迁移 瘤周水肿
下载PDF
磁共振影像评估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听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思贤 尚寒冰 +4 位作者 赵卫国 濮春华 杨文磊 卫永旭 李宁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脑血管成像(MRTA)影像特征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听力障碍(HL)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MRTA责任血管类型、面神经/责任...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脑血管成像(MRTA)影像特征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听力障碍(HL)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MRTA责任血管类型、面神经/责任血管接触点(NVC)深度和蜗神经脑池段长度与患者术后听力障碍的影响关系。结果术后听力障碍发生率9.2%。NVC深度和蜗神经脑池段长度的MRTA测量值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听力障碍产生显著的影响。结论NVC深度和蜗神经脑池段长度的MRTA测量值对面肌痉挛MVD术后听力障碍的评估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听力障碍 磁共振 术前评估
下载PDF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伴垂体瘤的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一例
8
作者 钱扬 徐怡琼 +5 位作者 包程蓉 裘佳培 卫永旭 郑思畅 庄蕾 罗艳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194-197,共4页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垂体瘤合并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结合患者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垂体瘤诊断明确,但因患者心肌明显受累,出现了心力衰竭,使得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风险增加。为追求患者获益的最大化,上海...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垂体瘤合并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结合患者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垂体瘤诊断明确,但因患者心肌明显受累,出现了心力衰竭,使得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风险增加。为追求患者获益的最大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等科室就患者疾病行MDT病例讨论,充分分析并制订了适合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端肥大症 心肌病 垂体肿瘤 多学科团队协作
下载PDF
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卫永旭 赵卫国 涂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 探索面肌痉挛(HFS)患者静息态下大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方法 对2013年7月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HFS患者(HFS组)和33例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HC组)]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 目的 探索面肌痉挛(HFS)患者静息态下大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方法 对2013年7月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HFS患者(HFS组)和33例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HC组)]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检查,并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两组间自发性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结果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和受教育年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HC组相比,HFS组的脑区包括脑桥、小脑后叶和中央前回运动区的ReHo值均增高(AlphaSim校正,P<0.01),其中以中央前回运动区差异体素最多,小脑后叶次之,脑桥差异体素最小,但后者的ReHo值增高却最为显著(t=3.83);HFS组的运动辅助区、颞上回、楔前叶、额中回和扣带回的ReHo值降低(AlphaSim校正,P<0.01),其中以扣带回的差异体素最多,ReHo值降低最为明显(t=-3.69).结论 静息态下,HFS患者大脑参与激活面肌运动的皮层和灰质核团兴奋性增高,而参与抑制面肌运动的皮层存在功能弱化,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HFS的病理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单侧痉挛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局部一致性
原文传递
高岭土诱导大鼠脑积水模型的建立和监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卫永旭 王伟军 +4 位作者 宋菡姝 靳世辉 高瑞庭 初明 蔺友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7-960,共4页
目的高岭土诱导Wistar大鼠脑积水后系统监测大鼠体质量、颅内压、脑室面积和胼胝体厚度的改变。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A、B、C、D、E五个亚组,向枕... 目的高岭土诱导Wistar大鼠脑积水后系统监测大鼠体质量、颅内压、脑室面积和胼胝体厚度的改变。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A、B、C、D、E五个亚组,向枕大池内注入25%无菌高岭土混悬液0.1ml;对照组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后3d、1周、2周、4周和8周后行体质量、MRI检查及颅内压监测,经视交叉切片测量胼胝体厚度。结果实验组共有23只大鼠脑室不同程度的扩大,侧脑室随时间延长逐渐扩大;脑积水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颅内压在高岭土注入后3d明显增高,7d左右达峰值,8周时颅内压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值;胼胝体厚度随脑室扩张逐渐变薄。结论高岭土注入枕大池可成功诱导建立大鼠交通性脑积水模型,脑积水后大鼠体质量、颅内压、脑室扩张和胼胝体厚度呈一系列连续的变化,不同时间窗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模型 动物 大鼠 高岭土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入路改进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汤浩 卫永旭 +3 位作者 杨文磊 尚寒冰 赵卫国 吴哲褒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7期3021-3024,共4页
目的改进特定影像学特点垂体瘤的个性化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分析手术效果。方法收集自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垂体瘤诊治中心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116例,比较经典单鼻孔、双鼻孔、“一侧半”三种不同... 目的改进特定影像学特点垂体瘤的个性化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分析手术效果。方法收集自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垂体瘤诊治中心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116例,比较经典单鼻孔、双鼻孔、“一侧半”三种不同经鼻-蝶窦入路的垂体瘤手术切除效果和并发症。结果“一侧半”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对难以单鼻孔经典入路切除的垂体肿瘤达到了与双侧入路一致的手术效果,而在平均住院时间(前者6.9d,后者12.5d,P〈0.01)、嗅觉保留(平均VAS评分:前者8.6分,后者7.0分,P〈0.01)、防止术后鼻中隔穿孔(发生率前者0,后者27%)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论“一侧半”入路对超出进镜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的病灶增加了掌控能力和全切除的可能性,是对双侧入路的良好补充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神经内镜 手术入路 一侧半 鼻中隔黏膜
原文传递
脊膜瘤手术中切除硬脊膜内层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宝占 初明 +5 位作者 卫永旭 靳世辉 庞博 杨钟会 王殿洪 李国忠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1-1145,共5页
目的探讨脊膜瘤手术中切除硬脊膜内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脊膜瘤并行硬脊膜内层切除术的25例患者,所有肿瘤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对所有病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探讨脊膜瘤手术中切除硬脊膜内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脊膜瘤并行硬脊膜内层切除术的25例患者,所有肿瘤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对所有病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判断脊膜瘤对蒂部硬脊膜内层的侵袭性,分析该技术的可行性并统计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肿瘤的复发率。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肿瘤均完全切除,肿瘤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均为WHOI级脊膜瘤,其中砂粒体型13例,脑膜上皮型10例,过渡型1例,血管瘤型1例。所有患者硬脊膜HE染色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均未侵袭到瘤蒂部硬脊膜内层。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及脊髓粘连等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患者平均随访31.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前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患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硬脊膜内层切除术治疗脊膜瘤手术效果良好,在减少肿瘤残余、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同时,也可减少脑脊液漏、脊髓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本研究的病例数量较少,随访的时间尚短,且为回顾性研究,对于此术式的效果仍需长时间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脊膜瘤 硬脊膜 治疗结果 复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