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三钙-透明质酸-Ⅰ型胶原-骨髓基质细胞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卫爱林 刘世清 +1 位作者 彭昊 陶海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8-472,共5页
目的观察由磷酸三钙人工骨(β-tricalciumphosphate,β-TCP)、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型胶原(type collagen,COL-)复合物作为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s)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物... 目的观察由磷酸三钙人工骨(β-tricalciumphosphate,β-TCP)、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型胶原(type collagen,COL-)复合物作为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s)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物的可能性。方法获取新西兰大白兔MSCs,体外诱导培养后与β-TCP、HA、COL-结合形成复合物。将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0只,手术制备双侧桡骨2cm骨缺损,8周后随机分为A、B及C组,A组(n=27侧),植入β-TCP-HA-COL--MSCs;B组(n=27侧),植入自体骨;C组(n=6侧),缺损空置作为空白对照。用扫描电镜观察β-TCP-HA-COL-结构。于4、8和12周各时间点分别处死动物6、9和15只;4、8周时A、B组各6侧,12周时A、B组各15侧;C组8周时6侧。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及无机质含量测定,对A、B组12周时标本进行成骨面积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MSCs在体外生长稳定,增殖能力强,可被诱导为成骨细胞。β-TCP-HA-COL-复合物呈多孔结构。各组各时间点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A、B组骨缺损可被修复,空白对照组不能修复。12周时成骨面积、生物力学测试,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的无机质含量在4、8和12周分别为75%、57%和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支架材料 骨缺损
下载PDF
磷酸三钙/透明质酸/Ⅰ型胶原/骨髓基质胞复合物修复骨缺损与自体骨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卫爱林 叶小丰 +2 位作者 刘世清 彭昊 陶海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79-1782,共4页
背景: 复合材料作为种子细胞的载体修复骨缺损较传统的自体骨移植具有创伤小、不存在供区限制的优点。目的: 观察由磷酸三钙人工骨 /透明质酸 /I 型胶原复合物作为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 背景: 复合材料作为种子细胞的载体修复骨缺损较传统的自体骨移植具有创伤小、不存在供区限制的优点。目的: 观察由磷酸三钙人工骨 /透明质酸 /I 型胶原复合物作为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物的可能性。设计: 随机对照实验。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材料: 实验于 2003- 09/2004- 06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进行。选择 6个月新西兰大白兔 31 只, 平均体质量 1.5~2.0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4 只, 实验组 27 只。方法: ①31 只大白兔均做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培养, 观察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细胞率。扫描电镜观察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复合物结构。②手术制造桡骨 2 cm 长骨缺损, 8周后实验组一侧以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复合物 / 骨髓基质细胞植入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处, 另一侧植入自体骨; 对照组空白植入。③实验组所有动物随机在术后 4, 8, 12 周 3 个时间点处死, 4、8 周各6 只, 12 周 15 只; 对照组动物在 12 周处死。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 射线摄片、HE 染色、无机质含量测定、12 周时标本进行成骨面积及生物力学测试, 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主要观察指标: 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细胞率;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复合物结构; 大体观察; X 线摄片; HE 染色及无机质含量测定; 成骨面积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31 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诱导培养后碱性磷酸酶阳性细胞率达 75%。②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3 种材料均匀分布, 有大量的微孔结构。③复合物组与自体骨组 12 周时成骨面积分别为 (72.5±3.6)%;(76.7±6.2)%, (P > 0.05) 。④复合物组与自体骨组最大弯矩分别为(521.0±61.1) , (554.3±53.3) N·mm; 施力点最大位移分别为(0.816±0.071), (0.870±0.103) mm,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复合物于4、8 和12周无机质含量测定分别为75% ,57% ,42%, 表明材料中的无机成分随时间的延长逐步降解。⑥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的延长自体骨组和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Ⅰ型胶原复合物/骨髓基质细胞填充组能修复骨缺损, 对照组不能修复。结论: 磷酸三钙人工骨/ 透明质酸/Ⅰ型胶原 /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与自体骨具有相同的骨损修复能力, 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髓细胞 细胞培养 支架 骨移植
下载PDF
儿童孟氏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被引量:15
3
作者 卫爱林 刘世清 陶海鹰 《实用骨科杂志》 2004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孟氏骨折的诊断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措施 ,观察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方法 复习我院自1 992年至 2 0 0 2年间治疗的 67例儿童孟氏骨折的临床资料 ,对其进行Bado分类 ,其中 2 9例 (A组 ,Ⅰ型 2 1例 ,Ⅱ型 6例 ,Ⅲ型 2例 )采... 目的 探讨儿童孟氏骨折的诊断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措施 ,观察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方法 复习我院自1 992年至 2 0 0 2年间治疗的 67例儿童孟氏骨折的临床资料 ,对其进行Bado分类 ,其中 2 9例 (A组 ,Ⅰ型 2 1例 ,Ⅱ型 6例 ,Ⅲ型 2例 )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38例 (B组 ,Ⅰ型 2 2例 ,Ⅱ型 6例 ,Ⅲ型 7例 ,Ⅳ型 3例 )开放复位内固定环状韧带重建治疗 ,对两组的肘关节及前臂的功能进行分析 ,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 7个月~ 9年 ,平均 5年 1个月 ,A组 2 9例中 ,优良 2 6例 ,差 3例 ;B组 38例中 ,优良 35例 ,差 3例 ,P >0 .0 5 ,两组的总体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孟氏骨折明确分型十分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脱位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孟氏骨折 临床分型 治疗 开放复位 内固定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下载PDF
医源性肢体骨折骨不连83例原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卫爱林 陶海鹰 +1 位作者 刘世清 彭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843-844,共2页
目的:探讨83例医源性四肢骨折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预防骨不连的发生。方法:复习83例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骨折的类型、X线片、及手术方式、固定方式等综合分析,判断导致骨不连的原因。对不同原因的骨不连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83例医源性四肢骨折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预防骨不连的发生。方法:复习83例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骨折的类型、X线片、及手术方式、固定方式等综合分析,判断导致骨不连的原因。对不同原因的骨不连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结果:固定物选择错误致固定后骨折端不稳定导致的骨不连占64%;固定后对患者康复的不正确指导占25%;其他综合原因占11%。手术治疗后79例患者于术后3~8个月骨折愈合。结论:骨折早期处理中遵循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则和手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是预防医源性骨不连的关键。及时诊断骨不连和正确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其达到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骨不连 分析及 肢体 医源性骨不连 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 手术方式 综合分析 固定方式 不同原因 骨折愈合 康复训练 骨折固定 及时诊断 患者 X线片 不稳定 骨折端 固定物 治疗后 手术后 预防
下载PDF
老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时骨水泥反应综合征的危害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8
5
作者 卫爱林 余奇劲 杨云朝 《医学与哲学(B)》 2011年第9期54-56,共3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客观需求性愈来愈突出,而老龄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发生的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笔者指出了老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时骨水泥反应综合征的严重危害性,剖析了这种并发症的可能原因...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客观需求性愈来愈突出,而老龄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发生的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笔者指出了老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时骨水泥反应综合征的严重危害性,剖析了这种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并且对它的有效预防措施和急救处理策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骨水泥反应综合征 老龄患者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不同术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卫爱林 陶海莉 陶海鹰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7期475-476,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73例,平均年龄65.8岁,病程9个月~21年。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椎板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术(A组),全椎板切除减...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73例,平均年龄65.8岁,病程9个月~21年。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椎板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术(A组),全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B组)。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4年,平均2年3个月。两种手术方法优良率分别为84.5%、82.9%。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各种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管狭窄症 手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修复髂骨巨大骨囊肿1例
7
作者 卫爱林 刘世清 彭 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562-562,共1页
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部位是肱骨上段、股骨上段、胫骨上段和桡骨下段,囊肿呈膨胀性生长,囊腔内含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液体.较小的囊肿可以用甲基强的松龙分次注射的方法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较大的囊肿或者合并骨折时就需用... 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部位是肱骨上段、股骨上段、胫骨上段和桡骨下段,囊肿呈膨胀性生长,囊腔内含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液体.较小的囊肿可以用甲基强的松龙分次注射的方法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较大的囊肿或者合并骨折时就需用手术的方法刮除囊内容物,清除囊壁,植入自体骨的方式来修复缺损.2001年1月我院收治了1例42岁男性患者,其右侧髂骨有一10 cm×7 cm×2 cm巨大囊肿,考虑到病变在左侧髂骨,取自体髂骨只能在右侧,而且囊肿刮除后骨缺损体积较大,取自体骨骨量不足,因此我们采用组织工程的方法,抽取自体骨髓,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再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与β-TCP人工骨颗粒复合植入囊肿刮除后的骨缺损处,随访9个月后,患者的髂骨缺损被成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修复 髂骨巨大骨囊肿 外科手术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46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观察
8
作者 卫爱林 叶小丰 +1 位作者 陶海鹰 陶海莉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4期257-258,共2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每个患者影像学改变的特点分别采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经术后观察随访,对其取得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每个患者影像学改变的特点分别采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经术后观察随访,对其取得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对46例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平均30个月的随访,满意率达到84.8%。结论根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和症状体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多数患者均能通过颈前路的开槽减压内固定而取得满意效果;广泛性退变或椎管后方明显狭窄病例应结合后路减压扩大椎管才能达到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 疗效
下载PDF
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98例分析
9
作者 卫爱林 陶海鹰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8期563-564,共2页
目的 评价获得随访的9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 腰椎滑脱症患者98例,男38例,女60例.根据Meyerding分级: Ⅰ度滑脱53例,Ⅱ度滑脱29例,Ⅲ度滑脱16例.单节段滑脱85例,2个节段滑脱13例,真性滑脱7... 目的 评价获得随访的9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 腰椎滑脱症患者98例,男38例,女60例.根据Meyerding分级: Ⅰ度滑脱53例,Ⅱ度滑脱29例,Ⅲ度滑脱16例.单节段滑脱85例,2个节段滑脱13例,真性滑脱78例,假性滑脱20例.其中L3滑脱7例,L4滑脱40例,L5滑脱38例.L3、L4滑脱4例,L4、L5滑脱9例.81例合并椎间盘突出,17例合并椎管狭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或椎间融合器融合方法的进行治疗.结果 根据JOA标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为73例,良15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达89.4%.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中仔细操作,选择个性化的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方案,腰椎滑脱症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后路减压 内固定 融合
下载PDF
多发性中下胸椎结核手术治疗的体会
10
作者 卫爱林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10期705-706,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中下胸椎(胸6以下)结核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多发性中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侧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或行内固定,手术行钛网植骨5例,侧方椎体间单钉棒固定13例。术后随访治疗效果。结果随访4—36个月... 目的探讨多发性中下胸椎(胸6以下)结核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多发性中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侧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或行内固定,手术行钛网植骨5例,侧方椎体间单钉棒固定13例。术后随访治疗效果。结果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症状完全缓解21例,治愈率50%;部分改善16例,好转率38%,合计恢复率为88%。无内固定失败、钛网明显沉降和矢状面矫正度丢失,均获得植骨融合。5例切口至术后2~6个月延期愈合,1例死亡。4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病情稳定,生活自理,能够从事正常的日常工作。结论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可靠的植骨或加用内固定及加强手术后的制动及配合药物治疗,多发性中下胸椎结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外科治疗 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成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高明勇 陶海鹰 +2 位作者 卫爱林 余铃 杨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结成人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69例手术的成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前后... 目的:分析总结成人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69例手术的成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前后神经功能ASIA评分变化及预后影响主要因素。结果:成人椎管内肿瘤主要分布于髓外硬膜内(约占总数的61.3%),肿瘤位于胸椎管内比例最高,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及脊膜瘤最多见(两者约占总数的53.5%),采取脊柱后路显露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91%的肿瘤可经全切治愈。ASIA评分显示术后随访神经根性疼痛、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是目前椎管内肿瘤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椎板切除术 外科治疗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中药黄芪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世清 马永刚 +1 位作者 彭昊 卫爱林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8期463-465,共4页
目的 探讨黄芪(AR)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甲基强地松龙(MP)进行对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以改良Allen氏法制备脊髓打击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测定不同药物处理后4 h、8 h、24 h脊髓组织线粒体SOD活性和MDA浓度以及血液流变... 目的 探讨黄芪(AR)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甲基强地松龙(MP)进行对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以改良Allen氏法制备脊髓打击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测定不同药物处理后4 h、8 h、24 h脊髓组织线粒体SOD活性和MDA浓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光镜观察用药后1、2周黄芪对病理学改变的影响,同时进行联合行为学评分(CBS)。结果 黄芪处理后脊髓组织MDA浓度明显低于各时相点对照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与MP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所改善。病理检查发现黄芪治疗组髓鞘受损轻微,组织赦免范围增大。结论 黄芪治疗可以缓解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微循环,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黄芪 神经保护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治疗颈椎病:中短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明勇 陶海鹰 +1 位作者 卫爱林 贺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1期4950-4956,共7页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颈椎病 脊柱融合 椎间盘切除 人工椎间盘 活动范围
下载PDF
羧甲基壳聚糖对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增殖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贺斌 陶海鹰 +1 位作者 卫爱林 刘世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89-394,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多种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但其对许旺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对许旺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及其对许旺细胞内核因子κB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D乳... 背景:研究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多种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但其对许旺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对许旺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及其对许旺细胞内核因子κB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D乳鼠许旺细胞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分别以PBS、0,10,50,100,200,500,1 000 mg/L羧甲基壳聚糖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取对数生长期的SD乳鼠许旺细胞,胰酶消化后制备成细胞悬液,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内,分别加入50 mg/L羧甲基壳聚糖、100 mg/L羧甲基壳聚糖、200 mg/L羧甲基壳聚糖、PBS培养24 h,进行BrdU、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结论:CCK-8及BrdU检测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在50-1 000 mg/L范围内可促进许旺细胞增殖,200-500 mg/L时促增殖效应最明显。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0-200 mg/L羧甲基壳聚糖可促进许旺细胞内核因子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可促进体外培养许旺细胞的增殖及其核因子κB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组织工程神经材料 羧甲基壳聚糖 许旺细胞 增殖 核因子Κ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世清 卫爱林 +2 位作者 陶海鹰 彭昊 马永刚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89-191,I004,共4页
目的 :比较用全骨髓法和离心法培养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 (BMSC)的差异 ,同时观察BMSC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及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 ,分别用全骨髓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原代培养 ,比较第 12d收获... 目的 :比较用全骨髓法和离心法培养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 (BMSC)的差异 ,同时观察BMSC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及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 ,分别用全骨髓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原代培养 ,比较第 12d收获细胞的数量。传代后观察 1~ 6代细胞的生长特征 ,绘制生长曲线 ,测定分裂指数和贴壁率 ;同时将部分第 3代细胞进行诱导培养 ,第 16d计算碱性磷酸酶 (ALP)阳性细胞率。结果 :全骨髓法较离心法收获细胞数量少 (P <0 .0 5 ) ,1~ 6代细胞的生长特征相似 ,增殖能力强。第 3代细胞被成功地诱导为成骨细胞 ,第 16dALP阳性细胞率为 80 %。结论 :离心法较全骨髓法培养BMSC可得到较多的细胞 ,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前 6代细胞均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并可以诱导为成骨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
下载PDF
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孝海 陶海鹰 +3 位作者 卫爱林 陶凤华 贺斌 郑啸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25-126,共2页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患者症状明显,通过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于部分重度患者,因同时存在前方的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及颈椎管狭窄,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效果有限,为了更好...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患者症状明显,通过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于部分重度患者,因同时存在前方的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及颈椎管狭窄,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效果有限,为了更好地解除患者压迫,我们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 脊髓型颈椎病 后前路联合手术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8例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陶海鹰 贺斌 +5 位作者 卫爱林 陶凤华 李孝海 杨俭 袁敏 沈其孝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CSM 38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_...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CSM 38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随访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 JOA评分[术前(7.1±0.9)比术后(3.6±1.2)]及VAS评分[术前(5.2±2.8)比术后(2.3±1.1)]较术前改善明显,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变化[术前(36.9±6.3)度比术后(32.7±2.4)度,P>0.05];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第5天改善,发生C,神经根麻痹1例,于术后2个月改善,未发生脊髓损伤、钛板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是治疗CSM的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持续维持扩大椎管的管径,取得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且有利于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板固定
下载PDF
Centerpiece钛板系统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陶海鹰 杨博 +1 位作者 卫爱林 杨俭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12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系统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35例因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颈椎后路C3-C7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量表评分... 目的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系统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35例因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颈椎后路C3-C7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量表评分,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于术前及术后7天、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颈椎X线、CT、MRI影像学检查。通过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CT图像测量C5椎管矢状径,计算出早期椎管扩大率。通过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颈椎X片测量颈椎Cobb角,分析颈椎曲度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术后复查颈椎MRI及三维CT,均显示椎管明显扩大,单开门门轴稳定,无椎板塌陷。术前JOA评分为(8.43±1.09)分,术后12个月为(13.94±1.66)分,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5.68±16.15)%。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9.49±1.30)mm和(16.70±1.97)mm,椎管扩大率为(76.88±14.66)%。颈椎曲度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呈减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nterpiece固定系统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单开门 Centerpiece钛板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后路肿瘤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陶海鹰 贺斌 +2 位作者 卫爱林 陶凤华 李孝海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16例(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16例在切除肿瘤后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中行脊髓神经电生理监...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16例(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16例在切除肿瘤后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中行脊髓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脊髓功能进行判断,术前术后行 JOA 评分。结果本组16例均后路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术中脊髓监测均无脊髓损伤发生,平均随访12个月(3~29个月),JOA 评分有明显改善,肿瘤无复发,术后无脊髓损伤或症状加重,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固定效果满意,术后复查 X 线及 CT 提示相应植骨部位均形成骨性融合。结论颈椎管内肿瘤行后路肿瘤切除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肿瘤 后路内固定术
下载PDF
Fas蛋白在鼠急性脊髓组织损伤中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世清 周华 +4 位作者 彭昊 周月容 赵东明 李皓桓 卫爱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大白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区Fas蛋白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 4 2只 ,使用改良Allen氏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36只 ,采取HE、Nissl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损伤后 1 ,4 ,8,2 4 ,72h及 7d的脊髓组织。结果 ... 目的 :探讨大白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区Fas蛋白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 4 2只 ,使用改良Allen氏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36只 ,采取HE、Nissl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损伤后 1 ,4 ,8,2 4 ,72h及 7d的脊髓组织。结果 :在损伤后 4h ,损伤段灰质可见Fas阳性细胞 ,8h表达达高峰。正常组未见Fas阳性细胞表达。高倍镜观察 ,阳性细胞具有凋亡细胞的特征。结论 :Fas蛋白可能在诱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FAS蛋白 大鼠 急性脊髓组织损伤 分布特点 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