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汤剂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及机制探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卫若楠 张伟 +4 位作者 周谷城 康梦娇 周丹妮 陈佳 赵林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160-1166,1172,共8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中药汤剂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MPS)的用药规律及核心组方治疗MP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中药汤剂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MPS)的用药规律及核心组方治疗MP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搜集众医家治疗MPS的基础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用药规律,挖掘核心组方。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核心组方治疗MPS的作用机制,再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收集方剂704首,涉及中药235味,对所涉方剂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等分析后筛选出核心组方(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柴胡-白芍-当归)。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核心组方共72个活性成分,97个核心靶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核心组方治疗女性MPS可能与促乳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显示,雌激素受体Alpha基因(ESR1)与羟基芫花素等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中药汤剂治疗MPS以滋阴疏肝为主要治则,核心组方的挖掘为中医药治疗MPS标准化、国际化提供些许思路。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为核心组方治疗MPS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中药汤剂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用药规律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重构本草——红曲 被引量:4
2
作者 卫若楠 张湘苑 +2 位作者 胡诗宛 张琪棋 张伟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2期222-224,共3页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红曲的功效主要为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标靶为高血脂、脂肪肝。现代药理发现红曲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调脂...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红曲的功效主要为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标靶为高血脂、脂肪肝。现代药理发现红曲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调脂、抗肿瘤、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抑菌等作用。红曲的综合毒性试验显示其具有一定的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外,还可诱发细胞突变,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其无免疫毒性及致畸风险。本品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慎用。临床使用剂量为0.46~3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黄连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 症靶 标靶 高血脂 脂肪肝 药理研究 临床回归
下载PDF
重构本草——淫羊藿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湘苑 金籽杉 +5 位作者 乔丽萍 卫若楠 沈梦菲 胡诗宛 周凌 刘佳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期91-94,共4页
通过对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多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淫羊藿:功效主要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症靶为阳痿、卵巢功能减退、关节冷痛、抑郁情绪、肝癌... 通过对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多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淫羊藿:功效主要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症靶为阳痿、卵巢功能减退、关节冷痛、抑郁情绪、肝癌晚期、喘证;标靶为低骨密度、低精子密度和活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淫羊藿及其有效成分具有促进生殖系统、保护骨骼系统、抗抑郁、增强免疫功能、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等作用;本品无毒,但阴虚火旺者、湿热痹痛者忌服;临床使用剂量5~6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证型以及配伍辨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症靶 标靶 骨密度 精子活力 临床回归
下载PDF
基于态靶辨治理论探讨中成药治疗潮热的用药特点及量效规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伟 张湘苑 +1 位作者 卫若楠 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6期715-719,共5页
目的以“态靶辨治”理论为指导,通过治疗潮热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分析,为中成药的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所有治疗潮热的中成药数据库,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频数统计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特点及量效规律。结果共筛选出3... 目的以“态靶辨治”理论为指导,通过治疗潮热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分析,为中成药的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所有治疗潮热的中成药数据库,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频数统计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特点及量效规律。结果共筛选出30种中成药,中药为133味,药物总频次为298次。其中频次排名前五位的药物分别为熟地黄、茯苓、山药、麦冬、生地黄,最大剂量药物分别为茯苓18.53 g和熟地黄13.33 g。症状-症状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阶关联规则盗汗→潮热关联度最高,三阶关联规则咳嗽+盗汗→潮热关联度最高,四阶关联规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关联度较高。药物-症状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阶关联规则生地黄→潮热的关联度最高,三阶关联规则天冬+麦冬→潮热的关联度最高,四阶关联规则天冬+生地黄+麦冬→潮热和天冬+麦冬+熟地黄→潮热的关联度最高。结论治疗潮热的中成药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针对肝肾阴虚引起的潮热。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根据“态靶辨治”理论进一步探索潮热的发病特点,围绕“态靶同调”对中成药进行针对性新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热 中成药 生地黄 态靶辨治 量效规律
下载PDF
重构本草——桑白皮 被引量:9
5
作者 马将 张湘苑 +3 位作者 胡诗宛 张琪棋 张伟 卫若楠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期99-102,共4页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桑白皮:功效主要为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症靶为咳喘和水肿;标靶为高血糖;现代药理发现桑白皮及其有效成...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桑白皮:功效主要为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症靶为咳喘和水肿;标靶为高血糖;现代药理发现桑白皮及其有效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感染、调节免疫等作用;桑白皮的综合毒性试验显示其具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无免疫毒性,不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风险;本品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者忌服;临床使用剂量为3~5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桑白皮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症靶 标靶 咳喘 水肿 高血糖 药理研究 临床回归
下载PDF
武当稳斑胶囊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周李波 左可方 +3 位作者 党门萌 杨红艳 王意 卫若楠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3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武当稳斑胶囊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332例无症状CA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6例。试验组给予武当稳斑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瑞... 目的探讨武当稳斑胶囊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332例无症状CA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6例。试验组给予武当稳斑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薄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的双侧CAS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试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TC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脑梗塞发生率为1.20%(2/1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2%(8/166)(P<0.05)。结论武当稳斑胶囊治疗无症状CAS的临床效果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相当,但武当稳斑胶囊在调节血脂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说明武当稳斑胶囊具有较高的防治CAS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稳斑胶囊 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下载PDF
郁金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探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芸芸 韦宇 +2 位作者 卫若楠 于同月 王秀阁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6期801-804,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郁金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0.04~48 g,常用剂量范围为6~2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925~21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治疗肝胆系疾病(脂肪肝、慢性...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郁金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0.04~48 g,常用剂量范围为6~2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925~21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治疗肝胆系疾病(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和情志病、心胸痛,常用量为0.04~37 g、21g(丸剂);清心凉血、醒神开窍治疗神志疾病(昏厥、失眠、癫狂等),常用量为12~48 g、0.925~1.07 g(散剂);行气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呃逆、腹胀等),常用量为6~20 g;行气宽胸、降气平喘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哮喘等),常用量为8~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肝理气、行气解郁常配伍柴胡、黄芩、威灵仙等;清心凉血、醒神开窍常配伍石菖蒲、白矾、天麻等;行气止痛常配伍吴茱萸、柴胡、厚朴等;行气宽胸、降气平喘常配伍紫苏、贝母、核桃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金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白芷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卫若楠 翟艳会 朱向东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3期384-387,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茜草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卫若楠 吉红玉 +1 位作者 于同月 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11期1513-1516,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茜草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常用量为7~80 g,丸散剂常用量为0.26~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闭经)、肾系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茜草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常用量为7~80 g,丸散剂常用量为0.26~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闭经)、肾系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皮肤科疾病(如玫瑰糠疹、湿疹、紫斑等)、眼科疾病(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为7~30 g;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肺系疾病(如咳嗽、肺子宫内膜异位症、肺癌等)、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出血性疾病(吐血、衄血、咳血等),为1.67~25 g;清热凉血治疗过敏性鼻炎,为20~80 g;活血化瘀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食积),为0.26 g(散剂)。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常配伍血余炭、乌贼骨、黄柏、知母等;清热凉血常配伍白茅根、赤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草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诃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卫若楠 邵蒙苏 王蕾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28-31,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诃子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常用量为3~50 g,丸散剂常用量为0.769~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敛肺止咳治疗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哮喘、咳血等)为0.769~15 g;涩肠止泻...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诃子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常用量为3~50 g,丸散剂常用量为0.769~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敛肺止咳治疗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哮喘、咳血等)为0.769~15 g;涩肠止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急性胃肠炎、糖尿病腹泻等)为0.828~35 g;利咽开音治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炎、声带白斑)为3~10 g;固崩止漏治疗妇科疾病(崩漏、带下等)为6~50 g;收敛固涩治疗肾系疾病(蛋白尿)为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敛肺止咳常配伍麻黄、杏仁、甘草、五味子等;涩肠止泻常配伍怀山药、白术、肉豆蔻、白扁豆等;利咽开音常配伍桔梗、甘草、射干、荆芥、五味子等;固崩止漏常配伍侧柏叶、栀子等;收敛固涩常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续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量效研究 配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常用曲类中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卫若楠 张映红 赵林华 《河南中医》 2021年第5期785-788,共4页
曲类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健脾消食、促进胃肠道蠕动的功效。临床常用的曲类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建神曲、沉香曲、红曲等。六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以及止泻的作用;建神曲在健脾、消... 曲类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健脾消食、促进胃肠道蠕动的功效。临床常用的曲类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建神曲、沉香曲、红曲等。六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以及止泻的作用;建神曲在健脾、消食和中的基础上,又有解表化湿之效;半夏曲擅降逆止呕、化痰止咳,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沉香曲更倾向于理气、行气化滞、疏肝和胃等,有保护肝脏、缓解炎症反应、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红曲在活血化瘀、化浊降脂等方面效果更佳,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感染、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等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对于曲类中药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各类曲剂的具体有效成分不明确;(2)曲类中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谢机理研究尚少;(3)曲类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安全剂量范围及不良反应报道较少;(4)发酵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毒性成分、制备工艺的优化及质量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目前,我国仍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制曲法,过程较为繁琐,容易受到其他杂菌的干预,且各地曲剂配方不统一,药效存在差别。今后,应加大对曲类中药的安全剂量范围、体内代谢过程、剂量疗效是否成正比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曲类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类中药 六神曲 半夏曲 建神曲 沉香曲 红曲
下载PDF
当归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临床应用及量效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诗宛 卫若楠 +5 位作者 张湘苑 沈梦菲 张琪棋 周凌 赵林华 张伟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47-53,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当归在现代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PS)中的临床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在CNKI、WanFang database、VIP database、CBM中运用含当归的方剂治疗PMPS的文献,采用频数统计...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当归在现代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PS)中的临床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在CNKI、WanFang database、VIP database、CBM中运用含当归的方剂治疗PMPS的文献,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含当归汤剂的文献461篇,其中针对PMPS特定证候治疗的有95篇,针对PMPS主症治疗的有79篇;挖掘当归常用剂量范围为5~30 g,最常用的剂量为10 g,平均值为12.44 g;归纳以“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为首的8种常见中医证候,以“柴胡”“白芍”为首的40味高频配伍中药;发现当归治疗PMPS的“量-症”高频规律(如:前项→后项):当归15 g→潮热汗出、当归12 g→关节与肌肉不适、当归12 g→睡眠障碍、当归12 g→潮热汗出、当归9 g→心情抑郁,此外,阴道干涩→当归15 g、性生活质量下降→当归12 g的关联提升度大于2,提示可能有实际强关联;找到“量-效”规律:当归是否作为主药(主药为方中剂量最大的药味)情况下,当归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方剂药味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当归在不同剂量下可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不同症状,具有一定“量-效”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当归 关联规则 用药规律 量效关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治疗肥胖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菊英 张伟 +1 位作者 卫若楠 赵林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中药治疗肥胖病的用药规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搜集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治疗肥胖的方剂,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药物,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治疗肥胖的机制。结果:共...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中药治疗肥胖病的用药规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搜集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治疗肥胖的方剂,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药物,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治疗肥胖的机制。结果:共筛选出92篇文献,涉及99首方剂,154味中药,得到高频药物36味。用量分析显示,常用药物的用量范围较大,其中茯苓、白术、泽泻、甘草最常用剂量分别为15 g、15 g、10 g、6 g。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交互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为参与对药物的应答、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应答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主要为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其中与脂质代谢直接相关的为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结论:健脾利湿、清热化痰是中药治疗肥胖的重要治疗原则。茯苓、白术等9药核心组方是治疗脾虚湿阻的基本组方,可通过多通路发挥作用,临床用药时可作为肥胖病的靶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病 中药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瞿麦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探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段莹莹 王青 +2 位作者 韦宇 卫若楠 连凤梅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1期1506-1509,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瞿麦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60 g,汤剂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76~1.0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疾病(泌尿系感染、小儿尿频等)和肾...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瞿麦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60 g,汤剂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76~1.0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疾病(泌尿系感染、小儿尿频等)和肾系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结石、肾囊肿、肾盂肾炎等),常用汤剂剂量为3.7~60 g(丸散剂为0.076~1.035 g);清热解毒,利水消癥治疗妇科疾病(卵巢癌、卵巢囊肿、闭经)和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勃起功能障碍),常用量为10~30 g;渗泄行水治疗肝胆系疾病(肝硬化腹水),常用量为10~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车前子、萹蓄、木通、石韦等;清热解毒,利水消癥常配伍茯苓、猫爪草、车前子等;渗泄行水常配伍茯苓、滑石、茵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麦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板蓝根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探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旭 卫若楠 赵林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板蓝根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0.2~45 g,常用剂量为9~30 g,丸剂用量为0.12~1.63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解毒化湿、凉血利咽治疗肺系疾病(风热感冒、急性咽炎、咽...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板蓝根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0.2~45 g,常用剂量为9~30 g,丸剂用量为0.12~1.63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解毒化湿、凉血利咽治疗肺系疾病(风热感冒、急性咽炎、咽喉肿痛等),汤剂常用剂量为0.2~45 g,丸剂为0.12~1.63 g;凉血止痢治疗下痢脓血,常用剂量为0.6~41.4 g;清热解毒凉血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等,常用剂量为3.72~3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化湿、凉血利咽常配伍黄连、紫草根;凉血止痢常配伍滑石、黄连;清热解毒凉血常配伍金银花、连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量效研究 配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艾叶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旭 卫若楠 +1 位作者 于同月 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1期1502-1505,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艾叶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多为1.6~10 g,外用为30~3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温阳散寒、活血调经治疗痛经、不孕症等,汤剂为...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艾叶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多为1.6~10 g,外用为30~3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温阳散寒、活血调经治疗痛经、不孕症等,汤剂为5~41.4 g,丸剂为1.6~10 g;温阳散寒、行气化湿治疗炎性肠病等,为6~10 g;温阳除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外用为30~300 g;散寒除湿,补气养血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为6~12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温阳散寒、活血调经常配伍肉桂、香附、阿胶等;温阳散寒,行气化湿常配伍砂仁、小茴香等;温阳除湿常配伍陈皮等;散寒除湿,补气养血常配伍西洋参、白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量效关系 临床应用 配伍
下载PDF
秦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瑞雪 卫若楠 +2 位作者 张海宇 曾方兴 郑仲华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8期1090-1093,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秦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7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9.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燥湿治疗皮肤病(湿疹、黄水疮、尖锐湿疣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秦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7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9.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燥湿治疗皮肤病(湿疹、黄水疮、尖锐湿疣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睾丸炎、肾盂肾炎等)、代谢类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小儿惊痫发热等,为3.75~30 g;收涩止痢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生殖系统疾病(不育症、不孕症等)等,为6~41.4 g;除湿止带治疗带下病(盆腔炎、阴道炎等),为10~20 g,其中丸剂为9.25 g;清肝明目治疗眩晕耳鸣、眼疾(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玻璃体混浊等),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常配伍灯芯草、苦参等;收涩止痢常配伍白头翁、黄连、乌梅等;除湿止带常配伍黄柏、苦参等;清肝明目常配伍白头翁、决明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皮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荆芥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瑞雪 卫若楠 +1 位作者 曾方兴 郑仲华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0期1367-1370,共4页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荆芥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2.37~30 g,常用剂量为3~15 g,散剂中为0.0066~2.76 g。根据疾病、症状、证型寻求荆芥的最佳用量,如散风解表治疗五官科疾病(眼轮匝肌痉挛、耳痛诸证等)...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荆芥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2.37~30 g,常用剂量为3~15 g,散剂中为0.0066~2.76 g。根据疾病、症状、证型寻求荆芥的最佳用量,如散风解表治疗五官科疾病(眼轮匝肌痉挛、耳痛诸证等)、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肾系疾病、小儿热证等,汤剂多用2.37~15 g,散剂中用量为0.0066~2.76 g;轻透升发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二便不通等)、化脓性中耳炎等,为3~30 g;透疹止痒治疗皮肤病(荨麻疹、面部痤疮、湿疹等),为8~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散风解表常配伍防风、连翘、金银花等;轻透升发常配伍大黄、柴胡、薄等;透疹止痒常配伍羌活、地肤子、蝉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北沙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翟艳会 王新苗 +1 位作者 张伟 卫若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1期1201-1204,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北沙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汤剂用量为7.5~100 g(100 g时浓煎顿服,仅服1剂,未说明配伍注意事项),常用剂量为10~3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咽润喉治疗慢性咽炎,为10 g;益胃...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北沙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汤剂用量为7.5~100 g(100 g时浓煎顿服,仅服1剂,未说明配伍注意事项),常用剂量为10~3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咽润喉治疗慢性咽炎,为10 g;益胃生津治疗胃痛、胃炎,为10~15 g;清肺润燥治疗肺系疾病(咳嗽、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病、百日咳痉咳期、非典型性肺炎),为7.5~50 g;滋阴清热润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慢性乙型肝炎、便秘、肝炎),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癌)、传染病(霍乱),用量多为10~40 g,治疗皮肤病(湿疹、斑秃)、妇科疾病(产后恶露不尽),用量为15~40 g,治疗免疫系统疾病(银屑病)用量为65 g;养阴清热治疗瘟疫重症,其用量为100 g(浓煎顿服,仅服1剂,未说明配伍注意事项)。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咽润喉常配伍麦冬、桔梗;益胃生津常配伍麦冬、石斛、白芍;清肺润燥常配伍麦冬、知母、百合、银柴胡、白薇等;滋阴清热润燥常配伍黄芪、党参、生地黄、天花粉、地骨皮等;养阴清热常配伍赤芍、红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沙参 量效研究 配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瑾 卫若楠 韦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9期964-967,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竹茹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汤剂用量为2~60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剂量8 g,散剂剂量6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化痰息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失眠、脑震荡后遗症、老...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竹茹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汤剂用量为2~60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剂量8 g,散剂剂量6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化痰息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失眠、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眩晕症、高血压),为2~13 g,散剂6 g;清热解毒化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热、头痛,为10~30 g,丸剂为8 g;清胆降逆和胃治疗呃逆、呕吐、急性胆囊炎合并不完全性肠梗阻、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为9~30 g;清化湿热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汗出异常为10 g;清热解毒治疗痤疮、失眠、便秘为6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化痰息风常配伍胆南星、石菖蒲、半夏等;清热解毒化痰常配伍鱼腥草、黄芩等;清胆降逆和胃常配伍龙胆草、栀子、陈皮;清化湿热常配伍半夏、柴胡;清热解毒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茹 量效研究 配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