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越”的思维与艺术——《生死朗读》的跨文化效应评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印芝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5-71,共7页
作为德国当代在世界最为走红的长篇小说之一,《生死朗读》在中国的接受表现出令人瞩目的特点,显示了它强大的跨文化效应。作家贝.施林克通过新异的角度,细密、独立的观察和置疑,将普世的人性、爱情、罪责纠缠和历史反思等大题目糅合发掘... 作为德国当代在世界最为走红的长篇小说之一,《生死朗读》在中国的接受表现出令人瞩目的特点,显示了它强大的跨文化效应。作家贝.施林克通过新异的角度,细密、独立的观察和置疑,将普世的人性、爱情、罪责纠缠和历史反思等大题目糅合发掘,使读者在沉浸于人物和故事的同时,经历不间断的、严密的内心质询和对主流观念的拷问。我们赞赏德国的反思精神和文化,却疏于其研究。本文通过对一本近年来在国内反响较大的德语小说的讨论,对其超越文化阻隔的思维特点和文学因素,即其获得世界性成功的原由的分析,在这方面作一个初步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历史反思 文化民主意识 齐一思维
下载PDF
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印芝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142,共6页
战后德国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及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缩影,其从分裂到统一后的文学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民主德国作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学表现、其作品与社会的互动,联邦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发展变化,均为我们探讨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提供... 战后德国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及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缩影,其从分裂到统一后的文学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民主德国作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学表现、其作品与社会的互动,联邦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发展变化,均为我们探讨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从两德最著名的前辈作家伯尔、格拉斯、克·沃尔夫、海纳·米勒到1968年代作家彼得·施耐德、乌佛·梯姆、施林克等,从他们获得高度评价、影响广泛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察见一种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演变的文学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德国 后现代 梯姆 施林克 克里斯塔·沃尔夫
下载PDF
侦析爱与罪的纠缠——贝·史令克《爱之逃遁》的文学追求
3
作者 印芝虹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46,共5页
藉《生死朗读》而风靡全球的德国作家贝哈尔特·史令克五年之后推出了新书———短篇小说集《爱之逃遁》,叙写了七个历史与现实、爱与罪缠绕纠结的情感故事。主要通过对《爱之逃遁》里各种人物的分析,阐释史令克作品的基本主题和叙... 藉《生死朗读》而风靡全球的德国作家贝哈尔特·史令克五年之后推出了新书———短篇小说集《爱之逃遁》,叙写了七个历史与现实、爱与罪缠绕纠结的情感故事。主要通过对《爱之逃遁》里各种人物的分析,阐释史令克作品的基本主题和叙事特点,及其作为职业法学家借文学之地所表现出的特点鲜明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重的爱情 过往的罪责 纠缠的历史 差别中的平等 通俗中的高雅
下载PDF
德国“老哥哥”
4
作者 印芝虹 《华人时刊》 1996年第12期29-29,共1页
“老哥哥”住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1992年,驼着背、扶着拐杖的他第四次到中国旅游,我是那次旅游的领队。旅程行将结束时,他问是否可以把我看作他的小妹妹?我想都没想:可以。从素昧平生到成为兄妹,几年来,他奉出了那许多真诚、宽容和慈... “老哥哥”住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1992年,驼着背、扶着拐杖的他第四次到中国旅游,我是那次旅游的领队。旅程行将结束时,他问是否可以把我看作他的小妹妹?我想都没想:可以。从素昧平生到成为兄妹,几年来,他奉出了那许多真诚、宽容和慈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法 中国旅游 中国留学生 印度之行 婚姻家庭 管理家务 第三帝国 天主教 深入骨髓 五口之家
下载PDF
天使乎?魔鬼乎?——埃·耶利内克的对立形象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印芝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20 0 4年诺贝尔文学奖爆了一个大冷门 :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这个褒奖者心目中的天使 ,批评者眼中的魔鬼 ,作为最难以想象的获胜者拔得了头筹。耶利内克究竟何人 ?她写了些什么文字 ?这些问题不容分说地摆到了我们面... 20 0 4年诺贝尔文学奖爆了一个大冷门 :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这个褒奖者心目中的天使 ,批评者眼中的魔鬼 ,作为最难以想象的获胜者拔得了头筹。耶利内克究竟何人 ?她写了些什么文字 ?这些问题不容分说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在骂声中不断获奖直至赢得最高荣誉的独特人物 ,耶利内克以其无所禁忌的、愤怒挑衅的主题和风格 ,不可遏制地宣泄出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 :或是多部音乐交响曲 ,或是不堪入目的语言垃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使 魔鬼 女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独特 人物 想象 交响曲 音乐 风格
原文传递
悖之痛——高墙下的集体记忆 被引量:6
6
作者 印芝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本文以柏林墙题材的著名诗文、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和佛尔克·布劳恩的《墙》及《所有》为例,从记忆理论的视角,考察文学与集体记忆的相互交集和作用,描述意义的凝结、读者接受的再塑造、意识形态和政治等因素对... 本文以柏林墙题材的著名诗文、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和佛尔克·布劳恩的《墙》及《所有》为例,从记忆理论的视角,考察文学与集体记忆的相互交集和作用,描述意义的凝结、读者接受的再塑造、意识形态和政治等因素对于回忆文本的影响,分析高墙下分裂的自我与围墙内集体记忆形成的关联,阐释文学内部的记忆即文本互涉方法、文学作为集体和文化文本之于表现"围墙与诗人"主题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墙 集体记忆 克·沃尔夫 佛·布劳恩
原文传递
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 被引量:4
7
作者 印芝虹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9-106,共8页
我们经常赞赏德国人自觉深刻的历史反思,却很少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其思路和方法。战后德语文学不啻为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最佳领域,而作为实践这一文学反思使命的最杰出的代表,德国战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格拉斯则提供了用心研... 我们经常赞赏德国人自觉深刻的历史反思,却很少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其思路和方法。战后德语文学不啻为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最佳领域,而作为实践这一文学反思使命的最杰出的代表,德国战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格拉斯则提供了用心研读这个反思经验的重要文本。他们或平白而沉重,或辛辣而穿透的笔触,将权力、人性以及传统文化的扭曲纠合发人深省地揭示出来,推动了劫难后德国批判精神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尔 格拉斯 德国战后文学
原文传递
十字架下的德国反思文学——从今年的德语文坛大事谈起 被引量:3
8
作者 印芝虹 《外国文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共4页
今年以来,德国文坛可谓尤其热闹。其中最大的看点乃是三位至今仍然活跃在文坛上的战后最著名的作家君特·格拉斯、克丽斯塔·沃尔夫和马丁·瓦尔泽。这三位年过七旬的文坛老将先后在上半年发表作品,并且均产生了轰动效应... 今年以来,德国文坛可谓尤其热闹。其中最大的看点乃是三位至今仍然活跃在文坛上的战后最著名的作家君特·格拉斯、克丽斯塔·沃尔夫和马丁·瓦尔泽。这三位年过七旬的文坛老将先后在上半年发表作品,并且均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三部作品从主题到形式,从语言到风格彼此大相径庭,引人注目的原因和方式也很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坛 反思文学 君特·格拉斯 作品 作家 沃尔夫 轰动效应 语文 上半年 最大
原文传递
日常与迷离的糅合——德语文学新星尤蒂·海尔曼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印芝虹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3-97,共5页
本文以尤蒂·海尔曼为例 ,尝试介绍她的两个短篇 ,分析它们既通俗传统又特立独行、时代风格鲜明的故事内容及写作特点 ,探讨其魅力所在。
关键词 德语文学 短篇 故事 特立独行 通俗 解读 时代风格 写作特点 尝试
原文传递
从东方哲思看克丽斯塔·沃尔夫创作中的主体追求
10
作者 印芝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5-102,共8页
克丽斯塔·沃尔夫是当代德语文学最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坚韧勇敢的主体追求是她几十年创作的主线,也是她获得荣誉或遭受毁誉的基本动因。本文从沃尔夫倡导交融的主导思想出发,开辟东方哲思的独特角度,集中分析阐释她的代表作《... 克丽斯塔·沃尔夫是当代德语文学最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坚韧勇敢的主体追求是她几十年创作的主线,也是她获得荣誉或遭受毁誉的基本动因。本文从沃尔夫倡导交融的主导思想出发,开辟东方哲思的独特角度,集中分析阐释她的代表作《卡桑德拉》,揭示其主体形象的核心内容,即禅与道精神的超越性,丰富了对沃尔夫主体思想的理解,从而尝试了以东方文化背景对德语文学的一种建设性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 德语文学 哲思 追求 当代 女作家 创作 十年 主体形象 东方
原文传递
德国的席勒?世界的席勒? ——2005席勒年的反思
11
作者 印芝虹 《译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6-179,共4页
2005年,德国人迎来了又一个席勒年:德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与歌德比肩的古典主义诗人席勒逝世两百周年。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第一个席勒年了,此前,不仅有如席勒100年、150年的忌辰,更有其100岁、200岁的冥诞。德国人热衷于纪念他们杰出... 2005年,德国人迎来了又一个席勒年:德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与歌德比肩的古典主义诗人席勒逝世两百周年。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第一个席勒年了,此前,不仅有如席勒100年、150年的忌辰,更有其100岁、200岁的冥诞。德国人热衷于纪念他们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对此,龙应台7年前在《诗人刚走,马上回来》一文里曾经深有感慨地做过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人 古典主义 理想主义 剧作家 艺术家 席勒 法国大革命 自由精神 世界主义 资产阶级
原文传递
在逃避中寻求自由——尤蒂·海尔曼人物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央央 印芝虹 《外国文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2-25,共4页
自1998年短篇小说集《夏屋,日后》出版并震动整个德国文坛以来,当年28岁、被德国“文学评论教皇”莱希一拉尼茨基誉为“一个新的女作家,一个杰出的女作家”、的尤蒂·海尔曼(Judith Hermann)就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如同著名评论... 自1998年短篇小说集《夏屋,日后》出版并震动整个德国文坛以来,当年28岁、被德国“文学评论教皇”莱希一拉尼茨基誉为“一个新的女作家,一个杰出的女作家”、的尤蒂·海尔曼(Judith Hermann)就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如同著名评论家所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尤蒂·海尔曼 小说 《夏屋 日后》 《幽灵之外一无所有》 《红珊瑚》 《蓉雅》 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
原文传递
卡夫卡的呐喊——谈谈卡夫卡的短篇《在顶层楼座》 被引量:2
13
作者 印芝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73-174,共2页
《在顶层楼座》写的是看马戏的事。顶层楼座是马戏看台上最靠后、最便宜的位子,往往是穷学生的“专利”。《在顶层楼座》是一篇很能代表卡夫卡的特色的作品:除了些突兀的转折,如结局没有抓人的事件或情节,却令人咀嚼不已。读了这篇东西... 《在顶层楼座》写的是看马戏的事。顶层楼座是马戏看台上最靠后、最便宜的位子,往往是穷学生的“专利”。《在顶层楼座》是一篇很能代表卡夫卡的特色的作品:除了些突兀的转折,如结局没有抓人的事件或情节,却令人咀嚼不已。读了这篇东西,你不觉得它有点怪吗?首先是形式不合人们期待的“规范”:与其说它是篇小说,小小说,不如算它一首散文化了的叙事诗。它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短小、凝练、含蓄,甚至还很对称。原文一共只含两个自然段,只有两个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叙事诗 马戏 作品 小小说 代表 日常生活 顶层 散文化 幻觉
原文传递
让大众接受沉重——关于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5
14
作者 印芝虹 《译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8-190,共3页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近10年来,哪一位德语作家在中国赢得了最广泛的读者,我们大概不会去想歌德、席勒,虽然他们经典;也不太会相信是格拉斯、耶利内克,虽然他们有诺贝尔奖作后盾,而应该会认为是名不见经传的本哈德·施林克,虽然他...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近10年来,哪一位德语作家在中国赢得了最广泛的读者,我们大概不会去想歌德、席勒,虽然他们经典;也不太会相信是格拉斯、耶利内克,虽然他们有诺贝尔奖作后盾,而应该会认为是名不见经传的本哈德·施林克,虽然他只是个业余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林克 小说创作 《朗读者》
原文传递
在顶层楼座
15
作者 印芝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8-168,共1页
假如马戏表演场上,一个赢弱不堪、肺病缠身的女艺人正骑着摇摇晃晃的马在不知疲倦的观众面前被冷酷无情的老板挥鞭驱赶着,数月不停地绕场奔驰着,在马上旋扭着腰肢,频送着飞吻,并且假如这表演在乐队和通风机无休无止的喧闹中,在那一双双... 假如马戏表演场上,一个赢弱不堪、肺病缠身的女艺人正骑着摇摇晃晃的马在不知疲倦的观众面前被冷酷无情的老板挥鞭驱赶着,数月不停地绕场奔驰着,在马上旋扭着腰肢,频送着飞吻,并且假如这表演在乐队和通风机无休无止的喧闹中,在那一双双手——实际是一个个汽锤——击出的时起时伏的掌声中,朝着越来越显豁的绝境持续下去——那也许会有一位年轻的观众从顶层楼座上冲击奔下长长的阶梯,穿过层层座位,闯进表演场,呼喊道:停下,声音压过了总是谐调不紊的乐队号角。但因为事情并非如此:一位漂亮的女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病 艺人 座位 通风机 表演 不知疲倦 顶层 观众 马戏 汽锤
原文传递
请上人间天堂
16
作者 印芝虹 《全国新书目》 1998年第5期28-29,共2页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是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德国心理学家乌特·艾尔哈特所著的一本有轰动效应的书。全书告诉读者,妇女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妇女自己的心理机制的自我束缚。本书为妇女姐妹...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是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德国心理学家乌特·艾尔哈特所著的一本有轰动效应的书。全书告诉读者,妇女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妇女自己的心理机制的自我束缚。本书为妇女姐妹们如何摆脱自我约束的观念摸式,指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艾尔哈特在西方走俏,既由于她挑战的好女孩及其种种思想行为模式在那里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的、历史的、宗教的土壤,也因为她极力推举的坏女孩的支撑点一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西方世界同样不乏基础和市场。那里,传统和新奇基本相持并存。处在两种文化和新旧观念抗争撞击下的中国读者,阅读中会不会既有认同也有迷惑呢?她们大概不难在书中好女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很容易从坏女孩的特性里接受启示与鼓励。作者尖锐地揭示了好女孩的一系列思想误区,推翻了种种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天经地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约束 自我意识 德国心理学 心理机制 思想误区 两种文化 妇女 天堂 行为模式 独立自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