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四川盆地多层逆温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
20
1
作者
危诗敏
冯鑫媛
+1 位作者
王式功
张峥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5-1013,共9页
利用2015~2018年探空观测资料以及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四川盆地多层逆温这一特殊的、尚未见详细报道的逆温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评估不同逆温类型及垂直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多层逆温实际上是一...
利用2015~2018年探空观测资料以及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四川盆地多层逆温这一特殊的、尚未见详细报道的逆温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评估不同逆温类型及垂直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多层逆温实际上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现象,年平均出现频率为20.1%.冬季最为频发,成都冬季高达51.6%.以边界层逆温叠加对流层低层逆温(LTI)的配置为主要特征.依据其垂直结构,划分为四种配置类型,即贴地逆温(SI)叠加脱地逆温(EI)、SI+LTI、EI+LTI、SI+EI+LTI,分别对应第Ⅰ、Ⅱ、Ⅲ、Ⅳ类多层逆温.其中以第Ⅱ、Ⅲ类多层逆温为主.逆温的叠加作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更大,多层逆温(特别是第Ⅱ、Ⅳ类多层逆温)尤其加大了中度及重度污染出现的可能性.第Ⅰ、Ⅳ类多层逆温对污染物扩散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第Ⅱ类多层逆温和仅SI(即只出现SI).第Ⅱ类多层逆温在污染最重的冬季出现频率高、强且厚,叠加抑制作用明显,应是重点关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逆温
垂直结构
大气污染
叠加效应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盆地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
3
2
作者
危诗敏
冯鑫媛
张铮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利用2015-2018年四川盆地18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对四川盆地城市群空气质量状况以及AQI和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8年四川盆地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
利用2015-2018年四川盆地18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对四川盆地城市群空气质量状况以及AQI和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8年四川盆地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AQI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但冬季仍不容乐观。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AQI最高,污染天数出现频率高,秋季AQI最低,出现污染天数相对较少。AQI高值区集中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以自贡和成都为高值中心,低值区主要在盆地东北部地区。四川盆地首要污染物以PM_(2.5)、0_(3)、PM_(10)为主,以PM_(2.5)、PM_(10)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逐年减少,而以0_(3)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加,光化学污染正在成为盆地重要的污染形式。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污染物其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
AQI
首要污染物
时空分布
四川盆地城市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盆地最大混合层厚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峥子
冯鑫媛
危诗敏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4期90-96,共7页
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温江站、宜宾站、达川站和沙坪坝站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同期AQI、6种主要污染物(SO_(2)、NO_(2)、CO、O_(3)、PM_(2.5)、PM_(10))质量浓度资料,使用逐步逼近法计算得到了四川盆地成都、宜宾、达州、重庆四...
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温江站、宜宾站、达川站和沙坪坝站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同期AQI、6种主要污染物(SO_(2)、NO_(2)、CO、O_(3)、PM_(2.5)、PM_(10))质量浓度资料,使用逐步逼近法计算得到了四川盆地成都、宜宾、达州、重庆四城市的每日最大混合层厚度(Maximum mixing depth,MMD),并对其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年平均MMD约1200m。季节变化明显,春夏高、秋冬低。9月至次年1月MMD相对较小。相关分析显示,剔除降水影响后,MMD与AQI、PM_(2.5)、PM_(10)、SO_(2)、NO_(2)、CO浓度均呈负相关,而与O_(3)浓度显著正相关。在污染最为严重的冬季,MMD明显低于春夏季节。MMD越小、颗粒物浓度越高。低MMD大大压缩了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空间,污染物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累积、浓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厚度
逐步逼近法
四川盆地
空气污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多层逆温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
20
1
作者
危诗敏
冯鑫媛
王式功
张峥子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安徽省黄山市气象局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5-101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775147,9164422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5702)。
文摘
利用2015~2018年探空观测资料以及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四川盆地多层逆温这一特殊的、尚未见详细报道的逆温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评估不同逆温类型及垂直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多层逆温实际上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现象,年平均出现频率为20.1%.冬季最为频发,成都冬季高达51.6%.以边界层逆温叠加对流层低层逆温(LTI)的配置为主要特征.依据其垂直结构,划分为四种配置类型,即贴地逆温(SI)叠加脱地逆温(EI)、SI+LTI、EI+LTI、SI+EI+LTI,分别对应第Ⅰ、Ⅱ、Ⅲ、Ⅳ类多层逆温.其中以第Ⅱ、Ⅲ类多层逆温为主.逆温的叠加作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更大,多层逆温(特别是第Ⅱ、Ⅳ类多层逆温)尤其加大了中度及重度污染出现的可能性.第Ⅰ、Ⅳ类多层逆温对污染物扩散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第Ⅱ类多层逆温和仅SI(即只出现SI).第Ⅱ类多层逆温在污染最重的冬季出现频率高、强且厚,叠加抑制作用明显,应是重点关注对象.
关键词
多层逆温
垂直结构
大气污染
叠加效应
四川盆地
Keywords
multi-layer inversions
vertical structure
air pollution
superimposing effect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
3
2
作者
危诗敏
冯鑫媛
张铮子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出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7751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91644226)
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9YJ0362)。
文摘
利用2015-2018年四川盆地18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对四川盆地城市群空气质量状况以及AQI和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8年四川盆地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AQI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但冬季仍不容乐观。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AQI最高,污染天数出现频率高,秋季AQI最低,出现污染天数相对较少。AQI高值区集中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以自贡和成都为高值中心,低值区主要在盆地东北部地区。四川盆地首要污染物以PM_(2.5)、0_(3)、PM_(10)为主,以PM_(2.5)、PM_(10)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逐年减少,而以0_(3)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加,光化学污染正在成为盆地重要的污染形式。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污染物其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
AQI
首要污染物
时空分布
四川盆地城市群
Keywords
ambient air quality
AQI
primary pollutan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最大混合层厚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峥子
冯鑫媛
危诗敏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气象局
出处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4期90-9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51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1644226)
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019YJ0362)
文摘
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温江站、宜宾站、达川站和沙坪坝站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同期AQI、6种主要污染物(SO_(2)、NO_(2)、CO、O_(3)、PM_(2.5)、PM_(10))质量浓度资料,使用逐步逼近法计算得到了四川盆地成都、宜宾、达州、重庆四城市的每日最大混合层厚度(Maximum mixing depth,MMD),并对其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年平均MMD约1200m。季节变化明显,春夏高、秋冬低。9月至次年1月MMD相对较小。相关分析显示,剔除降水影响后,MMD与AQI、PM_(2.5)、PM_(10)、SO_(2)、NO_(2)、CO浓度均呈负相关,而与O_(3)浓度显著正相关。在污染最为严重的冬季,MMD明显低于春夏季节。MMD越小、颗粒物浓度越高。低MMD大大压缩了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空间,污染物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累积、浓度增大。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厚度
逐步逼近法
四川盆地
空气污染
Keywords
maximum mixing depth
stepwise approximation method
Sichuan Basin
air pollution
分类号
P427.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四川盆地多层逆温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危诗敏
冯鑫媛
王式功
张峥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川盆地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危诗敏
冯鑫媛
张铮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四川盆地最大混合层厚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张峥子
冯鑫媛
危诗敏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