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英美三国高等学校数字人文教育互鉴
1
作者 却俊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5,共4页
通过梳理中英美三国数字人文教育在教育模式、学科分布、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出英美发达国家在数字人文教育中学位设立、发挥iSchools优势、构建系统课程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学科特色和战略需求,为本土数字人文教育的... 通过梳理中英美三国数字人文教育在教育模式、学科分布、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出英美发达国家在数字人文教育中学位设立、发挥iSchools优势、构建系统课程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学科特色和战略需求,为本土数字人文教育的模式创新提出了对应建议,旨在推动中外数字人文教育交流互鉴,探索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高等教育 比较研究 人才培养 ISCHOOLS
下载PDF
生命与生态之殇——论安妮·塞克斯顿的脏污诗学
2
作者 却俊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92-195,共4页
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自白派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大胆批判当时媒体广泛宣传的“洁净”理想,其作品彰显出对人类物类及精神层面“脏污”特质的情有独钟。“脏污”主题贯穿了塞克斯顿的诗歌创作,涉及身体、生态、政治、人性等... 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自白派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大胆批判当时媒体广泛宣传的“洁净”理想,其作品彰显出对人类物类及精神层面“脏污”特质的情有独钟。“脏污”主题贯穿了塞克斯顿的诗歌创作,涉及身体、生态、政治、人性等不同维度的脏污书写,这一类型的书写象征着颠覆性的、以“审丑”反思为基轴的后现代脏污诗学范式的勃兴。塞克斯顿将作品置于脏污生成的历史背景与诗学理念中,力求揭示后现代工业语境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内部的社会矛盾、政治丑恶和生态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塞克斯顿 脏污诗学 后现代工业 生态危机
下载PDF
“向死而爱”:普拉斯爱情诗的解构主义特征与死亡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却俊 彭予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88-94,共7页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从复杂的象征体系与死亡审美的交汇场域形塑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爱情编码方式。其爱情诗一方面暗扣了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指涉出爱情与死亡的互渗关系,另一方面又内化了解构主义思想,通过一系列多元性的爱情...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从复杂的象征体系与死亡审美的交汇场域形塑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爱情编码方式。其爱情诗一方面暗扣了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指涉出爱情与死亡的互渗关系,另一方面又内化了解构主义思想,通过一系列多元性的爱情隐喻的能指重新定位两性关系,从诗歌文本内部发动反男权、反压迫的"政变",进而生成了一个延异、多义、爱与死交错杂糅的"诡爱空间"。通过剖析普拉斯爱情诗中表露出的消解男性霸权、生死对立等一系列的解构主义文本特征,可以进一步揭示普拉斯诗歌蕴含的诗学意义、审美取向和内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尔维娅 普拉斯 爱情诗 解构主义 两性关系 死亡意识
下载PDF
宿命的抒情——“脂粉”诗人萨拉·蒂斯代尔的悲剧观与死亡意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却俊 彭予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6期26-33,共8页
美国诗人萨拉·蒂斯代尔因其抒情诗常涉及男女之情而被称为"脂粉"诗人,其实宿命与虚无才是其抒情诗的基调。蒂斯代尔深谙这个世界的悲剧本质,她的生命与诗歌互相渗透、不可分离,诗中悲剧的爱情、爱与美的毁灭以及人无可... 美国诗人萨拉·蒂斯代尔因其抒情诗常涉及男女之情而被称为"脂粉"诗人,其实宿命与虚无才是其抒情诗的基调。蒂斯代尔深谙这个世界的悲剧本质,她的生命与诗歌互相渗透、不可分离,诗中悲剧的爱情、爱与美的毁灭以及人无可逃遁的死亡昭示着诗人渐入悲观主义、宿命论与虚无主义的泥淖,最后不堪抑郁症折磨的诗人无以自救而选择了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蒂斯代尔 抒情诗 宿命论 虚无主义 自杀
下载PDF
试论约翰·贝里曼的情欲诗写
5
作者 彭予 却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8-102,共5页
美国自白派诗人约翰·贝里曼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建构以男性为中心、以感官享受为主的情欲世界,其情欲诗写不仅表现出自我分裂、性施虐等生命价值和人性本真的失落、挣扎,更蕴含了极为深湛的负罪感和自赎情结,这种负罪感来源于他对情... 美国自白派诗人约翰·贝里曼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建构以男性为中心、以感官享受为主的情欲世界,其情欲诗写不仅表现出自我分裂、性施虐等生命价值和人性本真的失落、挣扎,更蕴含了极为深湛的负罪感和自赎情结,这种负罪感来源于他对情欲体验的强烈渴望与内心宗教道德伦理之间的种种矛盾。在灵与肉的剧烈冲突中贝里曼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向上帝忏悔却未能实现精神上的涅槃,最终自杀身亡。贝里曼情欲诗写中的自我情欲从压抑到萌芽再到爆发直至息止的变化,揭示了人类心灵中深邃、阴暗和错综复杂的欲望本质,亦为情欲泛滥的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贝里曼 情欲诗写 负罪感 抑郁症 自杀
下载PDF
美国自白派诗人的冷战书写
6
作者 却俊 彭予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5-103,共9页
美国自白派诗人通过运用标志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现代宣传媒介与修辞手段不断自我宣传,以“自我”去遮蔽化书写和反暴力的智性书写对冷战早期美国社会问题进行大胆质询与反诘。通过选择高度个人化、自我暴露式的主题,自白诗人在私人与... 美国自白派诗人通过运用标志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现代宣传媒介与修辞手段不断自我宣传,以“自我”去遮蔽化书写和反暴力的智性书写对冷战早期美国社会问题进行大胆质询与反诘。通过选择高度个人化、自我暴露式的主题,自白诗人在私人与公众的对话空间中揭穿以“美国生活方式”为主导的政治宣传假象,不遗余力地表现冷战时期广泛渗及美国社会集体话语的焦虑感与末世感,彰显出冷战政治下美国先锋诗人的社会批判精神与异质性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白诗 冷战 末世焦虑 社会批判 先锋诗人
下载PDF
后现代视域下的“死亡之诗”——韦尔登·基斯诗歌中的末世情结
7
作者 却俊 彭予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韦尔登·基斯的诗歌带有浓郁的自传性色彩,糅合了一种独特的末世情结和幻灭心理。他采用镜头式的语言,深刻的反讽方式,以及现实与梦魇相结合的手法,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人物与事件粘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的背后呈现出... 韦尔登·基斯的诗歌带有浓郁的自传性色彩,糅合了一种独特的末世情结和幻灭心理。他采用镜头式的语言,深刻的反讽方式,以及现实与梦魇相结合的手法,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人物与事件粘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的背后呈现出一个充满破坏性、摧毁性暴力的末日世界。基斯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救赎观念,断言从末世到救赎的生命轮回的不可能性以及人无可逃遁的死亡结局。最终,末世阴霾下的诗人放弃了文化主体的自我救赎和更高意义上的社会救赎,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中自杀身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尔登·基斯 末世情结 救赎 虚无主义 自杀
下载PDF
基于“金课”标准的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研究
8
作者 却俊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第12期82-84,94,共4页
自“金课”概念被提出以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乘势追击,以“金课”教育目标为指导,依据“金课”的内涵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混合式“金课”教学实践创新活动。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线下一体化教学的融合,产生互补和拓展效应,... 自“金课”概念被提出以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乘势追击,以“金课”教育目标为指导,依据“金课”的内涵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混合式“金课”教学实践创新活动。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线下一体化教学的融合,产生互补和拓展效应,而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们个性化的需求。依托合理的教学平台,将线上课前导学、线下课堂教学辅导与课后延伸有机结合,极大展现“金课”的精准性和深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高校英语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诗歌治疗书写研究——以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
9
作者 却俊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2年第4期65-68,共4页
中外诗歌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千百年来,人们以诗言志,启诲世人。而文学治疗视域下的诗歌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治病”,称为“诗歌疗法”。诗歌治疗具体是指运用读书疗法与书写疗法的原理及方法,通过诗歌欣赏和诗歌创作治疗... 中外诗歌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千百年来,人们以诗言志,启诲世人。而文学治疗视域下的诗歌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治病”,称为“诗歌疗法”。诗歌治疗具体是指运用读书疗法与书写疗法的原理及方法,通过诗歌欣赏和诗歌创作治疗心理疾病,以恢复患者精神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时至今日,诗歌疗法已形成一个集合的领域,涵盖了阅读治疗、叙事治疗和期刊治疗等几大范畴。本文简要梳理了西方诗歌治疗历史发展与现状,并从美国自白派诗疗创作实践出发,探析女诗人普拉斯的诗歌创作中对个人情感创伤的精细剖析、深入治疗与神话演绎,凸显其诗歌的疗救价值及其对诗歌治疗领域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治疗 疗愈书写 普拉斯 自白派 创伤修复
下载PDF
从《哈罗德主人与男孩》看南非族裔边界的融合 被引量:1
10
作者 却俊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6-159,共4页
从文化全球化视角解读南非著名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的剧作《哈罗德主人与男孩》,富加德在剧中将个人成长经历有机融入南非殖民历史的叙事之中,通过展现黑人山姆与白人哈罗德父子般的心灵交汇,力图消弥南非黑白族群长久以来的冲突... 从文化全球化视角解读南非著名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的剧作《哈罗德主人与男孩》,富加德在剧中将个人成长经历有机融入南非殖民历史的叙事之中,通过展现黑人山姆与白人哈罗德父子般的心灵交汇,力图消弥南非黑白族群长久以来的冲突与分歧。依据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中阐述的"脱域"、"去边界化"以及"混杂化"这三大全球化特征来分析是什么经验使剧中人跨越种族隔离的藩篱,实现互相认同,并为南非后种族隔离时代提供一个新的族群认同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非 全球化 脱域 去边界化 混杂化
原文传递
兰德尔·贾雷尔的战争诗写与创伤治疗
11
作者 却俊 彭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48,157,共8页
兰德尔·贾雷尔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战争诗人之一,贯穿其战争诗写始终的是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悲剧所映射的社会机制、人性本质、信仰体系等层面的深度思考,以及对导致这一悲剧的人类伦理谬恶的检视和匡正。贾雷尔将直觉的... 兰德尔·贾雷尔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战争诗人之一,贯穿其战争诗写始终的是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悲剧所映射的社会机制、人性本质、信仰体系等层面的深度思考,以及对导致这一悲剧的人类伦理谬恶的检视和匡正。贾雷尔将直觉的联想、想象与梦境等超现实主义元素融入战争诗写,在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中建构起一个恐怖、幽暗、异化的战争空间,并力图通过幻想的乌托邦世界消解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德尔·贾雷尔 战争诗 超现实主义 创伤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