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缝合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蒋京军 卿洪琨 +5 位作者 张小明 张学民 李伟 沈晨阳 李清乐 焦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0-85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传统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临床资料,评估预置缝合线技术(preclose technique)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EVAR...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传统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临床资料,评估预置缝合线技术(preclose technique)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EVAR手术的81例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CT显示存在肾下腹主动脉瘤或降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4.5 cm,达到手术治疗指征,且双侧股动脉、髂动脉条件良好,管腔无中重度狭窄,股动脉前壁无严重钙化,既可行经皮穿刺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PEVAR),也可行传统切开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open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OEVAR),根据患者对手术切口意向分为PEVAR组与OEVAR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技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等数据,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VAR组共44例患者78处股动脉切口,OEVAR组共37例患者65处股动脉切口。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伴随疾病、平均植入支架数量、支架输送系统外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VAR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OEVAR组[(119.1±102.0)min vs.(163.6±61.9)min,P=0.025],术中出血量少于OEVAR组[(64.7±97.0)m L vs.(98.6±88.3)m L],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两组技术成功率(94.9%vs.95.4%,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VAR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OEVAR组明显缩短[(7.8±2.8)d vs.(12.3±7.2)d,P<0.001];PEVAR组术后2处切口出现皮下血肿,OEVAR组术后出现7处切口并发症,其中3处淋巴漏,3处入路动脉狭窄导致的下肢缺血,1处皮下血肿,OEVAR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PEVAR组多(2.6%vs.10.8%),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采用预置缝合线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安全有效,与传统股动脉切开相比,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穿刺术
下载PDF
血管闭合器简介 被引量:10
2
作者 卿洪琨 张小明 +1 位作者 蒋京军 张学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8-552,共5页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但每款闭合器均有其适用范围及学习曲线等,应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介入医师在采用闭合器前应熟知其特点并掌握常见并发症处理。本文综合闭合器厂家资料及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就数款常见血管闭合器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技巧等作一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合器 人工压迫 胶原栓子 基于缝线的血管闭合器 预置缝线技术
下载PDF
自制髂动脉分支装置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动脉瘤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卿洪琨 张学民 +3 位作者 蒋京军 张小明 何长顺 孙占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8-890,共3页
髂动脉分支装置(iliac branch device,IBD)是专为髂动脉分叉设计的分支支架,为主-髂动脉瘤、孤立性髂动脉瘤腔内治疗时重建髂内动脉血流的理想解决方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利用自制的一枚IBD,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 髂动脉分支装置(iliac branch device,IBD)是专为髂动脉分叉设计的分支支架,为主-髂动脉瘤、孤立性髂动脉瘤腔内治疗时重建髂内动脉血流的理想解决方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利用自制的一枚IBD,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后髂动脉瘤1例,其设计及植入较既往报道[1-3]均有独到之处,现将病例分享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瘤 假体设计 血管假体植入 主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下载PDF
Commando与Hemi-Commando术式在主动脉幕帘重建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维腾 卿洪琨 +4 位作者 陈欧迪 甘礼溪 陈帆宇 李欣 简旭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999,共9页
目的分析应用Commando和Hemi-Commando手术行主动脉幕帘重建的短-中期结局。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9月—2022年9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Commando或Hemi-Commando手术重建主动脉幕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 目的分析应用Commando和Hemi-Commando手术行主动脉幕帘重建的短-中期结局。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9月—2022年9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Commando或Hemi-Commando手术重建主动脉幕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Commando手术组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中位年龄61(33,68)岁;Hemi-Commando手术组7例,其中男5例、女2例,中位年龄50(36,58)岁。Commando手术组1例、Hemi-Commando手术组2例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死因。15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且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3(6,42)个月,生存率100%。免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率和免于再次手术率均为100%。结论Commando和Hemi-Commando手术是重建主动脉幕帘的有效手术方案,并且在度过术后急性期后能获得良好的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ando术式 Hemi-Commando术式 主动脉瓣幕帘重建 侵袭性心内膜炎
原文传递
单独心房颤动综合治疗的单中心经验与入路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卿洪琨 刘健 +8 位作者 谢斌 张煜源 方亮正 刘方舟 薛玉梅 詹贤章 方咸宏 吴书林 郭惠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单独心房颤动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手术入路的演变及各种术式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本中心行单独心房颤动外科消融手术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2岁。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3... 目的探讨单独心房颤动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手术入路的演变及各种术式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本中心行单独心房颤动外科消融手术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2岁。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3组:正中开胸组9例,左后外侧腔镜组7例,双前外侧腔镜组53例。3组分别有1例(11.1%)、3例(42.9%)和26例(49.1%)于外科消融术后行导管标测和补充射频消融。结果开胸组平均随访10.2个月,随访中9例(100.0%)维持窦性心律;左后外侧腔镜组平均随访7.4个月,5例(71.4%)维持窦性心律;双前外侧腔镜组平均随访5.0个月,47例(88.7%)维持窦性心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随访期间无死亡、卒中、大出血和肺静脉狭窄等。结论经典迷宫Ⅳ手术成功率高,是治疗心房颤动的基础术式,而新式迷你迷宫手术有微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联合导管射频消融可取得与经典迷宫Ⅳ手术相近的治疗效果。单独心房颤动综合治疗是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单独心房颤动消融手术 迷你迷宫手术 复合手术
原文传递
Surgical correction of postductal aortic coarctation in 40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 ten-year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6
作者 李欣 杨珏 +2 位作者 于长江 卿洪琨 范瑞新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2期106-113,共8页
Backgroun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re are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postductal coarctation of the aor- ta (CoA), with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imited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surgical outcomes ... Backgroun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re are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postductal coarctation of the aor- ta (CoA), with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imited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post- ductal CoA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4, a total of 40 patients aged over 14 years underwent surgical corrections of postductal CoA in our institution. The surgical outcomes as reflected by cardiac function and differences in mean blood pressure of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both preoper- ative and postoperative were recorded and evaluated. Results Among the 40 patients underwent successful sur- gical corrections, 1 patient complicated by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nd died, while the remainings survived to hos- pital discharge. During the 12-36 month follow-up period, postoperative mean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s of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s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data. Postoperative evalu- ation of cardiac function was conducted in all patients with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Ⅰ-Ⅱ. Conclusion For adolescent and adult patients with postductal aortic coarctation, surgical correction is highly recom- mended. Surgical approa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pecific anatomy of the coarctation lesion, concomitant mal- formations, and expected grown-up height. Those complicated with other intracardiac malformation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extra-anatomical bypass technique and simultaneous 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A, which is effective with desirable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dult extra-anatomical bypass tech- nique surgical treat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