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被引量:67
1
作者 原姣姣 王成章 +2 位作者 陈虹霞 叶建中 周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79,共5页
对132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60%之间,平均含油率为38.39%;含油率最高,为57.96%,最低仅为0.6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 对132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60%之间,平均含油率为38.39%;含油率最高,为57.96%,最低仅为0.6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0.33%~86.21%,均值为78.24%;亚油酸含量在3.25%~17.18%,均值为9.50%;软脂酸含量在7.03%~13.85%,均值为9.63%;硬脂酸含量在1.35%~5.49%,均值为2.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含油率 脂肪酸组成 红花油茶
下载PDF
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油茶籽油掺入豆油的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原姣姣 王成章 陈虹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114,共5页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应用于不同比例(0%~50%)的豆油和油茶籽油的二元体系样品,通过各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回归方法的优化,建立了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豆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的定量模型。以"二阶导数+Norris derivative filt...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应用于不同比例(0%~50%)的豆油和油茶籽油的二元体系样品,通过各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回归方法的优化,建立了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豆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的定量模型。以"二阶导数+Norris derivative filter"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和PLS的回归方法所建模型最佳,其校正相关系数(Rc)和校正标准误差(RMSEC)分别为0.999 99、0.057 70;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和交叉检验校准误差(RMSECV)分别为0.999 99、0.071 9;最优波段为5 037.16~4 728.60 cm-1、7 852.72~7 089.04 cm-1、8 577.82~8 323.26 cm-1;最佳主因子数为6。另外,经外部验证15份随机样品的化学值和NITS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2)为0.998。表明近红外透射光谱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掺假油茶籽油中豆油的含量(范围为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透射光谱 油茶籽油 掺假 豆油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油茶籽含油量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原姣姣 王成章 +1 位作者 陈虹霞 叶建中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共5页
以索氏提取法分析的30份油茶籽的含油量值为化学法测定值,结合相应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多种预处理方法和回归方法建立了较精准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经"一阶导数+SG+MSC"预处理组合最好,校正相关系数(RC)和校正标准... 以索氏提取法分析的30份油茶籽的含油量值为化学法测定值,结合相应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多种预处理方法和回归方法建立了较精准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经"一阶导数+SG+MSC"预处理组合最好,校正相关系数(RC)和校正标准误差(RMSEC)分别为0.925 67和2.53;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和交叉检验校准误差(RMSECV)为0.917 27和2.67;最优波段为4200.20-4088.35 cm^-1和4666.89-4639.89 cm^-1。还比较了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主成分回归(PCR)方法建模结果,以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模效果较好。10份验证样品的预测值和化学法测定值的相关系数(r)为0.897 8,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 油茶 含油量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橄榄油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原姣姣 王成章 +2 位作者 张红玉 叶建中 刘玉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14,共5页
为提高油橄榄果的提油率,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橄榄油。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酶法提取橄榄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超声辅助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条件为酸性纤维素酶... 为提高油橄榄果的提油率,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橄榄油。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酶法提取橄榄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超声辅助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条件为酸性纤维素酶加酶量12 U/mg、酶解时间3.8 h、酶解pH 5.0、酶解温度54℃、液料比5∶1、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70 W,在此条件下,油橄榄果提油率可由单独酶法提取的84.31%提高至8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 超声 酶法 提取
下载PDF
油橄榄羟基酪醇的生物合成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原姣姣 叶建中 +1 位作者 王成章 鲁黎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介绍了传统化学合成羟基酪醇的方法,针对化学合成反应步骤多、催化剂昂贵、产率低、污染大等问题,重点总结了以橄榄苦苷和酪醇为原料生物法合成羟基酪醇的途径,同时还综述了羟基酪醇烷基醚、脂肪酸酯、糖基化等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生物... 介绍了传统化学合成羟基酪醇的方法,针对化学合成反应步骤多、催化剂昂贵、产率低、污染大等问题,重点总结了以橄榄苦苷和酪醇为原料生物法合成羟基酪醇的途径,同时还综述了羟基酪醇烷基醚、脂肪酸酯、糖基化等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为羟基酪醇及其衍生物批量制备及其抗肿瘤、抗癌、心脑血管疾病新药的筛选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酪醇 羟基酪醇烷基醚 羟基酪醇糖苷 脂肪酸酯 生物转化
下载PDF
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原姣姣 叶建中 +1 位作者 王成章 刘玉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2,共6页
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β=5、10、20、40 K/min)下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利用热重分析得到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运用3种多升温速率法Kissinger法、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法以... 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β=5、10、20、40 K/min)下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利用热重分析得到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运用3种多升温速率法Kissinger法、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法以及2种单升温速率方法 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且根据Ea和A推算羟基酪醇的贮存期。结果显示:羟基酪醇的热分解过程一步完成,在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从260-409℃为羟基酪醇的主要失重阶段;TG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出现陡峭明显的失重台阶,DTG曲线亦出现负值,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在305.2℃达到了DTG的峰值,此时达到最大热失重速率为-12.91%/min;升温速率的变化对羟基酪醇的分解有影响,随着速率的升高,羟基酪醇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热分解曲线略微向高温移动,呈现了分解滞后现象。羟基酪醇的热分解机制符合一维扩散(D1)模型。测得平均Ea为122.40 k J/mol,A为3.37×1010min-1。根据Ea和A可推断,在室温25℃下,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下的理论贮存期为4-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酪醇 热分析 热重 热分解动力学 贮存期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植物油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原姣姣 王成章 陈虹霞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10年第6期59-65,共7页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模型建立与评价、化学计量学方法,且着重总结了该技术在植物油分析中的应用。此技术可用于快速鉴别植物油种类,准确分析含油量和脂肪酸化学组成。目前市场上植物油出现了掺假问题,而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模型建立与评价、化学计量学方法,且着重总结了该技术在植物油分析中的应用。此技术可用于快速鉴别植物油种类,准确分析含油量和脂肪酸化学组成。目前市场上植物油出现了掺假问题,而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方便、绿色、非破坏性的分析技术,将会在其品质检测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植物油 含油量 脂肪酸组成 鉴伪
下载PDF
油橄榄叶橄榄苦苷酶解制备羟基酪醇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原姣姣 叶建中 +4 位作者 戴明明 李文君 张红玉 王成章 刘玉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1,共7页
以1 g油橄榄叶提取物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橄榄叶橄榄苦苷(OE)和羟基酪醇(HT)的含量,筛选得到适合用于OE酶解制备HT的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酶解工艺,并考察了HT、OE和油橄榄叶提取物清除二苯基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 以1 g油橄榄叶提取物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橄榄叶橄榄苦苷(OE)和羟基酪醇(HT)的含量,筛选得到适合用于OE酶解制备HT的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酶解工艺,并考察了HT、OE和油橄榄叶提取物清除二苯基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相同酶活力条件下,半纤维素酶对OE的降解和HT的制备都有着很好的效果,其次为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降解OE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p H值5.5、酶量40 mg、时间6 h,得到HT质量分数为6.07%,OE降解率为85.28%。酸解、碱解和酶解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盐酸水解后HT质量分数可达7.41%,效果略优于酶水解;但Na OH水解后HT质量分数仅为4.09%。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HT>维生素C>OE>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油橄榄叶提取物,HT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可达1.07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酪醇 橄榄苦苷 酶解 油橄榄叶 清除自由基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高纯度油橄榄叶橄榄苦苷酶解工艺 被引量:2
9
作者 原姣姣 王成章 +5 位作者 叶建中 陈虹霞 张宇思 陶冉 周昊 刘玉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43-1650,1656,共9页
本文筛选了各种酶系对橄榄苦苷的水解效果,并探讨了p H、温度、时间、酶底物比四个因素对半纤维素酶水解橄榄苦苷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BD实验设计方案(Box-Behnken Design)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考察p H、温度、酶底物比... 本文筛选了各种酶系对橄榄苦苷的水解效果,并探讨了p H、温度、时间、酶底物比四个因素对半纤维素酶水解橄榄苦苷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BD实验设计方案(Box-Behnken Design)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考察p H、温度、酶底物比及三者交互作用对油橄榄叶橄榄苦苷降解为羟基酪醇的酶解影响,并对其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半纤维素酶对橄榄苦苷的降解效果最佳,优于β-葡萄糖苷酶的降解效果。橄榄苦苷酶解制备羟基酪醇的最佳工艺为p H 5、温度55℃、酶底物比为1∶9.1、时间6 h,得到羟基酪醇含量为(11.31±0.15)%,橄榄苦苷的降解率为98.54%。这将为油橄榄叶橄榄苦苷酶解制备羟基酪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羟基酪醇 橄榄苦苷 酶解 半纤维素酶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对茶油化学成分及快速鉴伪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原姣姣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13年第2期64-64,共1页
以茶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脂肪酸、独特香气和不皂化物的组成和含量,形成其特征图谱,寻找原味油茶的特有规律,并初步运用近红外光谱法建立茶油品质的快速鉴别方法。
关键词 茶油 化学成分 快速鉴别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牡丹籽壳多酚工艺响应面法优化及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红玉 王成章 +4 位作者 张宇思 陶冉 原姣姣 李文君 朱佳妮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94,共5页
采用超声波提取牡丹籽壳多酚,以多酚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获得最优的超声波提取牡丹籽壳多酚的工艺条件。以抗氧化剂(VC和BHT)为参照,采用DPPH和FRAP法评... 采用超声波提取牡丹籽壳多酚,以多酚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获得最优的超声波提取牡丹籽壳多酚的工艺条件。以抗氧化剂(VC和BHT)为参照,采用DPPH和FRAP法评估牡丹籽壳多酚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牡丹籽壳多酚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100 W,乙醇体积分数70%,液料比25∶1,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温度60℃;在最优条件下,多酚含量为5.75%。牡丹籽壳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为71.0μg/m L,FRAP值为18.33 mmol/L,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壳 多酚 超声波提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性
下载PDF
牡丹籽壳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红玉 王成章 +2 位作者 原姣姣 张昌伟 方传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67,共4页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以及水)将牡丹籽壳提取物(70%乙醇溶液提取物)逐级系统分离,获得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物。研究牡丹籽壳提取物和各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采用DPPH及FRAP法,以L-抗坏血酸(VC)和2,6-...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以及水)将牡丹籽壳提取物(70%乙醇溶液提取物)逐级系统分离,获得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物。研究牡丹籽壳提取物和各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采用DPPH及FRAP法,以L-抗坏血酸(VC)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为参照抗氧化剂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总多酚含量有较大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水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牡丹籽壳提取物,变化范围为1.30~57.50 mg/g;牡丹籽壳提取物与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活性从小到大依次为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牡丹籽壳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FRAP值范围为27.28~1 250.08 mmol/L,其中VC和BHT的FRAP值分别为1 814.88 mmol/L和226.00 mmol/L;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从弱到强依次为牡丹籽壳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半数抑制浓度(IC50)范围为22.47~71.00μg/m L,其中BHT的IC50为34.30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壳 提取物 不同极性部位 总多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漆籽油的物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艳鹤 王成章 +3 位作者 叶建中 原姣姣 晟彦 何源锋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32,共5页
对陕西漆籽在不同处理下漆籽油的物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日本漆籽及江西引种漆籽嫁接苗与实生苗漆籽的漆籽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水洗和石油醚浸泡过的陕西漆籽核提取的漆籽油透明澄清,颜色浅,得率相应的由9.61%提... 对陕西漆籽在不同处理下漆籽油的物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日本漆籽及江西引种漆籽嫁接苗与实生苗漆籽的漆籽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水洗和石油醚浸泡过的陕西漆籽核提取的漆籽油透明澄清,颜色浅,得率相应的由9.61%提高到14.87%,酸值分别为9.79和6.95,明显低于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提取漆籽油的样品,处理后提取的漆籽油的皂化价及过氧化值则比未处理提取的漆籽油低;陕西漆籽油的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则高达72%,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江西引种的漆籽皮核易于分离,漆籽油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为56.2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树 漆籽油 物化特征 处理 引种
下载PDF
牡丹籽壳中白藜芦醇的分离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红玉 王成章 +2 位作者 原姣姣 张昌伟 王志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牡丹籽壳70%乙醇提取物,获得牡丹籽壳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采用硅胶色谱柱将其分离,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谱(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获得的白藜芦醇进行鉴定和结构表征。结... 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牡丹籽壳70%乙醇提取物,获得牡丹籽壳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采用硅胶色谱柱将其分离,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谱(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获得的白藜芦醇进行鉴定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分离所得为较高纯度的白藜芦醇单体,纯度为9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壳 白藜芦醇 分离 结构表征
下载PDF
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虹霞 王成章 +3 位作者 叶建中 周昊 原姣姣 张宇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0,共4页
以漆蜡为原料,经甲酯化后以氯磺酸为磺化剂,双氧水为漂白剂制备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研究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到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漆蜡脂肪酸甲酯与氯磺酸摩尔... 以漆蜡为原料,经甲酯化后以氯磺酸为磺化剂,双氧水为漂白剂制备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研究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到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漆蜡脂肪酸甲酯与氯磺酸摩尔比1∶1.2,磺化时间40 min,老化时间45 min;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的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含量最高,为40.1%,二钠盐含量为18.5%;经纯化后,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含量为78.0%,二钠盐含量为3.2%。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临界胶束浓度为0.7×10-3mol/L,表面张力为39 mN/m;在其水溶液质量分数为0.1%时,分出5 mL水的时间为60 s;漆蜡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发泡能力为65 mm,静置5 min后,泡沫高度降为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蜡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一种漆脂基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虹霞 王成章 +3 位作者 叶建中 周昊 原姣姣 张宇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4-78,共5页
以漆脂、环氧氯丙烷、二乙醇铵、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漆脂基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氢谱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产物的表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10-4mol/L,表... 以漆脂、环氧氯丙烷、二乙醇铵、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漆脂基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氢谱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产物的表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10-4mol/L,表面张力(δ)可达33.6 mN/m;当质量分数为0.1%时,分出5 mL水的时间为10 min;表面张力和乳化性能与传统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树 漆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成章 叶建中 +2 位作者 原姣姣 李文君 张红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59-1265,共7页
本论文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属无毒级,最大给药量(21.5 g/kg)对小鼠增长、脏器系数和血... 本论文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属无毒级,最大给药量(21.5 g/kg)对小鼠增长、脏器系数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没有影响。Ames试验中,剂量达5000μg/皿,在加与不加S9的条件下,TA97、TA98、TA100、TA102的自发回变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对标准测试菌TA97、TA98、TA100和TA102均未检出明显的诱变活性(P>0.05)。微核和畸变试验表明,GBP剂量达10 g/kg b·wt,雌雄小鼠嗜多染红细胞/正染红细胞的比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髓红细胞系统的增殖无明显受抑,对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观察无明显影响。GBP各剂量组间小鼠染色体畸变的初级精母细胞率与溶剂对照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雄性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无诱变活性。因此,银杏叶聚戊烯醇无毒、无致癌、无致畸和无突变作用,为GBP保健食品和新药的开发提供安全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聚戊烯醇 急性毒性 AMES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染色体畸变试验
下载PDF
银杏叶聚戊烯醇亚急性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成章 原姣姣 +2 位作者 叶建中 李文君 张红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3-640,共8页
本文研究了银杏叶聚戊烯醇(GBP)的亚急性毒理实验,为GBP开发为保健食品或医药品提供基础。使用80只SD大鼠,雌雄各半,GBP药物随机分为417、833 mg/kg和1250 mg/kg三个剂量组(相当于推荐剂量的50、100和150倍)和阴性对照组,将GBP掺入基础... 本文研究了银杏叶聚戊烯醇(GBP)的亚急性毒理实验,为GBP开发为保健食品或医药品提供基础。使用80只SD大鼠,雌雄各半,GBP药物随机分为417、833 mg/kg和1250 mg/kg三个剂量组(相当于推荐剂量的50、100和150倍)和阴性对照组,将GBP掺入基础饲料中连续喂养30 d后,作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测定,同时取出肝、肾、脾、睾丸称重,并对肝、肾、脾、胃肠、睾丸、卵巢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GBP各剂量组给予大鼠喂养30 d,动物活性和生长正常;各剂量组体重、30 d食物利用率、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雌雄大鼠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分类中嗜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嗜酸性粒细胞(EO),嗜碱性粒细胞(BA)等血常规指标没有影响(P>0.05),对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BUN)、肌酐、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白蛋白及总蛋白等各项生化指标没有产生明显差异(P>0.05),对受检脏器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特异性病变。大鼠连续喂养30 d摄入1250 mg/kg剂量的GBP,未见该受试物明显的毒理效应,对机体未见不良影响。因此,可认为GBP服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聚戊烯醇 亚急性毒性 大鼠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超声-酶辅助强化油橄榄叶多糖的提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原姣姣 陈锦璇 +3 位作者 张帆 涂军令 秦贯丰 李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132,共5页
以油橄榄叶为原料,采用超声-酶辅助法强化其中多糖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提取多糖后的物料结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先酶解后超声的提取方式效果较好,优化的提取... 以油橄榄叶为原料,采用超声-酶辅助法强化其中多糖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提取多糖后的物料结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先酶解后超声的提取方式效果较好,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与果胶酶质量比2∶1,酶添加量0. 6%,液料比40∶1,酶解温度54℃,酶解时间3 h,超声体积功率密度120W/L,超声时间19 min。在最优条件下,油橄榄叶多糖提取率为4. 50%。SEM观察表明,超声-酶辅助提取过程可以破坏油橄榄叶细胞壁结构,从而减小提取过程的传质阻力,提高多糖提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多糖 提取 超声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安全评价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20
作者 原姣姣 刘洋洋 +2 位作者 史秀红 何静 涂军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2年第10期141-143,共3页
化工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是高校化工安全、安全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获取从事化工安全评价相关工作的主要知识渠道。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契合评价机构及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 化工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是高校化工安全、安全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获取从事化工安全评价相关工作的主要知识渠道。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契合评价机构及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将CDIO理念融入化工安全评价课程中,从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化工安全评价 CDIO理念 实践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