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共产主义”一词的由来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7期56-56,共1页
-
文摘
“共产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为公有。欧洲文字中的“共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834年至1839年之时,出现于法国巴黎工人秘密团体的革命集会中。法国工人当时使用这个词有双重意义:既渴望消灭私有制、实现财产公有制,又力求建立“公社”作为社会基层自治组织。因此,法文中的“共产主义”一词,既与公有制一词含义基本相近,又与公社一词密切相关。到1840年时,“共产主义”
-
关键词
消灭私有制
基层自治组织
法国社会
加藤弘之
《民报》
朱执信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我省举行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
- 2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4年第1期41-41,共1页
-
文摘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校、福建社科院、省社科联、省军区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于1993年12月8日至9日在省委党校隆重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各主办单位的负责同志和理论界。
-
关键词
毛泽东
生平和思想
研讨会
社会主义理论
诞辰100周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党史研究
为人民服务
-
分类号
A75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朱镕基总理的风趣与幽默
- 3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9年第1期10-11,共2页
-
文摘
朱镕基总理堪称语言大师,他的幽默与连珠妙语,充满了政治家的无限魅力……
-
关键词
朱镕基
政治家
外汇储备
服装师
领导艺术
身体状况
扩大内需
中国银
储备金
中国经济发展
-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漫说主体意识
- 4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6年第9期2-2,1,共2页
-
文摘
何谓主体?主体指的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主体意识就是: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要把主要的方面放在第一位;无论何时何地做何事,都要牢牢地把握住主要的方面。道理虽然是这么说,而且人人都能理解、接受,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主次倒置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试举两例:一是古代的。中国有句成语,叫买椟还珠。典故来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
关键词
主体意识
主次
倒置
韩非子
政治
采风
胡耀邦
主要部分
句成语
实际生活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江出如此多娇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发表前后
- 5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6年第4期13-20,共8页
-
文摘
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彻底的完全的胜利: 13天后的8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接受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共商建国大计"的邀请,率代表团飞抵国民党政府的陪都重庆,和国民党进行谈判。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国共重庆谈判。
-
关键词
毛泽东
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政府
中国人民
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
柳亚子
周恩来
谈判代表
-
分类号
A841.4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纪实
- 6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5年第7期4-8,共5页
-
文摘
稍有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然而,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它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请看—
-
关键词
卢沟桥
抗日战争
冀察政务委员会
蒋介石
宋哲元
日本侵略者
铁路桥
国民党政府
中国军队
卢沟桥事件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文化大革命”的下限应是何时
- 7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2年第8期25-25,共1页
-
文摘
“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的热门。学术界一般认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有人主张“文化大革命”的下限应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尹俊忠、李兴革在1990年第7期《党史博采》上撰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不尽合理。“文化大革命”的下限应是党的十一大。
-
关键词
反革命集团
尹俊
社会主义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
十一大
现代化建设
组织原则
翻案风
战略决策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在我党早期文件中所使用的代号
- 8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2年第6期30-30,共1页
-
文摘
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在我党的早期文件中,通常用一些其他术语代替党团工作中的有关用词。其代号大致如下(左为代号,右为实语):
-
关键词
中央局
记大过
开除党籍
学生自治
总校
中所
政治报告
全国代表大会
留团察看
大学之道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如何划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
- 9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2年第1期28-28,共1页
-
文摘
目前,党史、军史界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划分分歧较大,一是把三大战役的开始和结束,作为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二是从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开始。至三大战役结束;三是从1947年6月底鲁西南战役开始,至渡江战役结束;四是从广义上讲,解放战争全阶段全属决战。那么,哪一种说法正确呢?要认识战略决战,不仅是以军事斗争为主线的决战,而且也贯穿着政治上的决战。通过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精锐主力。
-
关键词
战略决战
鲁西南战役
起止时间
国民党军
反动统治
战略进攻
济南战役
军事斗争
战略追击
战略防御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离开中国后的李德
- 10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2年第9期25-25,共1页
-
文摘
李德即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三十年代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和中国红军总部的军事顾问。由于他支持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在遵义会议上遭到严厉批评,并失去了对红军的领导权。1935年底。
-
关键词
军事路线
军事顾问
德国人
布劳
政治教员
思想改造
外国文学
列宁著作
新德意志报
德文版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苏联的衰落和解体不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
- 11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2年第10期31-31,共1页
-
文摘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以3年时间战胜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抗,粉碎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猖狂进攻,后又以5年时间基本打破帝国主义对它的孤立和封锁,并在资本主义处于经济危机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功地发展了国民经济,成为世界之强国。但是,苏联最终却衰落至解体。远因,在于它长期对内对外推行霸权主义。苏联有130多个民族,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错误政策,加剧了民族隔闯和仇恨,是联盟失去凝聚力,走向民族分裂的根源。对外同帝国主义搞军备竞赛,对社会主义各国颐指气使,同时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扩张,企图称霸世界直至垮台。近困和主要的原因。
-
关键词
民族分裂
第三世界国家
对内对外
社会主义国家
军备竞赛
反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速度
民族隔阂
主导经济
经济改革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朱毛会师在何处新说
- 12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5期43-43,共1页
-
文摘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关于这一体大的历史事件.过去一直认为朱毛的会见和会师,是在江西省宁冈县砻市的龙江书院,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朱毛部队的会师有一个过程。
-
关键词
宁冈县
工农革命军
南昌起义军
胜利会师
朱毛会师
中国革命历史
历史事件
延安整风
湖南党史月刊
资兴县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
- 13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3期42-42,共1页
-
文摘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曹操在《龟虽寿》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元、明、清时,对战死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之含意始有所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袭元、明、清时的用语,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
-
关键词
东北民主联军
抗日战争时期
自卫战争
春秋末期
行政委员会
视死若生
伊尹说
殉难者
战场上
战殁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振兴中华”口号小考
- 14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3期42-42,共1页
-
文摘
1874年,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图强,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振兴中国”的口号。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章程规定“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出过“中国可以自振”、“惟有激耻以振之”、“振厉”中国等问题。这是走改良的道路振兴中国,当然不可能成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义和团运动中,农民义军也提出过“振兴中国”的口号。抗日战争时期,大汉奸汪精卫也提过“
-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维新变法运动
近代早期
汪精卫
王韬
章程规定
九十年代
十九世纪
振之
日本帝国主义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叫“活阎王”见阎王——红八团惩反锄奸的故事
- 15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3期31-34,共4页
-
文摘
1935年6月4日,夜8时许,晚露初潮。一支30多人的小队伍,全副武装,急急行走在南阳坝镇茶山崎岖不平、荆棘丛生的山路上。8个月前,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指挥,主力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对我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被迫突围北撤进行长征。以李默庵为首的“清剿”指挥部,纠集了5个师的兵力进驻龙岩、上杭,扬言要“在3个月内,踏平闽西,剿灭共产党”。形势急骤恶化。
-
关键词
红八团
革命根据地
革命斗争
坝镇
李默庵
国民党军
章冲
游击战争
锄奸工作
中共党员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和李大钊一起上绞刑架的女英杰张挹兰
- 16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10期47-47,共1页
-
文摘
1927年4月2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李大钊,被奉系军阀绞杀于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被杀害的一共有20个革命者,第一个走上绞刑台的是李大钊,同难的第20位牺牲者叫张挹兰,是他们中唯一的女性。张挹兰原名张秀兰,1893年出生于湖南醴陵西乡,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由于受到李大钊同志的教育和影响,她参加了民主革命。1926年担任《妇女之友》主编,竭力宣传国家解放和妇女自身解放的真理。据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蒙难那天,她穿得特别整洁干净,头发也梳得很整齐,紧随李大钊走进了看守所的铁门。
-
关键词
张挹兰
李星华
妇女之友
自身解放
大学教育系
湖南醴陵
西交
牺牲者
张秀
握兰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毛泽东《七律·长征》创作时间考
- 17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2期45-45,共1页
-
文摘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发表时,创作时期注为“1935年10月”,此说延续至今。据考,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其理由如下:一、此诗是中央红军翻越岷山之后,毛泽东的即兴之作。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重关腊子口;9月22日至达哈达铺;9月27日到达通渭县的榜罗镇,并召开了榜罗镇会议;9月29日到达到通渭县城,全军进行了一天的休整。此时,
-
关键词
榜罗镇会议
中央红军
创作时间
创作时期
雪山草地
三军过后
通渭县
日至
过六盘山
诗创作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目前国内外对周恩来研究的状况
- 18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1期42-42,共1页
-
文摘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事业相联系的一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两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在国共谈判中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的重视。周恩来不仅是中国的历史伟人,也是世界性的人物。对周恩来的研究起源于外国。第一部介绍了周恩来革命历史的著作是斯诺的《西行漫记》,接着有韦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彼森的《1938年的延安:与中共领导人的几次谈话》,波多野乾的《国共合作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周恩来传》。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成立了对周恩来的研究机构。
-
关键词
周恩来研究
中共领导人
第二次国共合作
《西行漫记》
国共谈判
历史伟人
革命事业
革命历史
研究机构
波多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关于党是“领导核心”的几次提法
- 19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7期54-54,共1页
-
文摘
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变成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联合会中,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问题应该能够进行独立讨论而不受资产阶级影响。”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中指出:“支部是群众中的核心,党团是受支部指导在群众中发生核心作用的组织。”在六大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中还指出:“
-
关键词
无产阶级政党
组织问题
苏维埃政权
工人联合会
领导核心
领导机关
其在
革命斗争
组织会议
党的组织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 20
-
-
作者
友辉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7期56-56,共1页
-
文摘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喜好社交的、同伙的、集体的”.早在18世纪末,就有人使用“社会主义”一词.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写的《驳社会主义》一文,把社会主义看成上帝安排和自然界继承下来的一种传统的社会制度。1822年,罗伯特·欧文的一位通信者爱德华·科珀,第一次用英文写出“社会主义”这个词,1827年11月,罗伯特·欧文的信徒主办的《合作杂志》上,第一次公开使用了“社会主义者”,指主张财产公有制的人。1832年,法国的乔西叶尔在圣西门主办的《地球》期刊上,把社会主义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有组织的联系。1834年,
-
关键词
罗伯特·欧文
圣西门
意大利传教士
合作杂志
贾科莫
阿尼
乔西
加藤弘之
新民丛报
埃尔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