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萨迦穹隆北侧苦堆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对喜马拉雅造山带演化的约束
1
作者 王宏立 范云松 +3 位作者 张进江 古大祥 林超 王晓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7-1668,共22页
萨迦穹隆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中部。野外构造解析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可划分为由浅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构成上构造层,糜棱状石榴石片岩构成中构造层,糜棱状的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复合体构成下构造层(穹隆核部)。从上构... 萨迦穹隆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中部。野外构造解析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可划分为由浅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构成上构造层,糜棱状石榴石片岩构成中构造层,糜棱状的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复合体构成下构造层(穹隆核部)。从上构造层向中构造层变质变形程度连续增高,但没有明显的拆离断层分隔,中构造层与下构造层被拆离面分隔。不同构造层次都具有统一的近北倾的线理和面理,运动学特征都指示了上盘向北的伸展剪切,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的剪切变形可能代表了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穹隆的出露。苦堆白云母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以顺层(面理化)和切层形式侵位于下构造层片麻岩中,呈现明显的同构造变形特征。两类淡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全岩主量元素特征:高的SiO_(2)(73.26%~74.87%)、Al_(2)O_(3)(14.37%~15.03%)和CaO(1.51%~1.81%),A/CNK指数在1.08~1.16之间。白云母花岗岩表现出较高的Ba(398×10^(-6)~739×10^(-6))和Sr(135×10^(-6)~165×10^(-6)),低的Rb(180×10^(-6)~201×10^(-6))和Rb/Sr比(1.22~1.34),变化的Eu/Eu*(0.76~1.47),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呈明显右倾趋势。石榴石花岗岩表现出低的Ba(204×10^(-6)~282×10^(-6))和Sr(81×10^(-6)~103×10^(-6)),较高的Rb(243×10^(-6)~281×10^(-6))和Rb/Sr比(2.37~3.22),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46~0.66),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呈“海鸥型”。苦堆淡色花岗岩的初始87 Sr/86 Sr比为0.762732~0.766668,ε_(Nd)(t)为-13.1~-12.5,与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一致。年代学结果表明苦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约27Ma,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27.5~28.1Ma。根据岩相学、年代学、运动学、地球化学等分析,认为苦堆白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白云母水致熔融,源岩为大喜马拉雅较深位置的变杂砂岩,石榴石花岗岩是白云母花岗岩进一步结晶分异的结果。同构造的苦堆淡色花岗岩反映了渐新世早期藏南拆离系已经启动,藏南拆离系的启动诱发了地壳深部的白云母水致熔融,形成淡色花岗岩,并沿着藏南拆离系侵位。喜马拉雅造山带在渐新世(集中于28~26Ma)已从碰撞增厚转换为代表松弛与折返的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堆岩体 淡色花岗岩 藏南拆离系 地球化学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盘羊山逆冲推覆体系的构造特征、活动时限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海滨 张进江 +1 位作者 古大祥 冯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850,共12页
呼和浩特东北地区沿哈乐‒盘羊山‒乌兰合雅一带,发育有近东西走向、上盘向南推覆的盘羊山逆冲推覆体系。该体系自北往南分别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组合、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新元古界震旦系什那干组与上石炭统拴马桩组构成的推覆体,... 呼和浩特东北地区沿哈乐‒盘羊山‒乌兰合雅一带,发育有近东西走向、上盘向南推覆的盘羊山逆冲推覆体系。该体系自北往南分别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组合、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新元古界震旦系什那干组与上石炭统拴马桩组构成的推覆体,下二叠统大红山组和中二叠统脑包沟组构成的准原地岩系,其中拴马桩可能为滑脱层。在该体系北部,247~244 Ma未变形花岗岩岩基侵位到推覆体之中,具有类似“钉合岩体”的性质,限定了逆冲推覆时间的上限;锆石U-Pb定年得出的原地系沉积岩中最年轻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约为272 Ma,限定了推覆作用时间的下限,从而厘定了具有争议的盘羊山逆冲断层活动时限的问题。即该逆冲体系可能是中晚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蒙古微陆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引起的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增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盘羊山逆冲推覆构造 钉合岩体 中晚二叠世
下载PDF
吉林夹皮沟金矿区二道沟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3
3
作者 古大祥 聂世嘉 +4 位作者 刘超 王学阳 崔帅 胡科 杨言辰 《黄金》 CAS 2017年第11期19-23,共5页
二道沟金矿床位于夹皮沟金矿区南部,夹皮沟本区金矿床西南侧。矿体产于夹皮沟群糜棱岩化斜长角闪岩中,以石英脉型矿体为特征,两侧和深部见有细网脉浸染型矿化。研究认为,二道沟金矿成矿与夹皮沟群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钾质花岗... 二道沟金矿床位于夹皮沟金矿区南部,夹皮沟本区金矿床西南侧。矿体产于夹皮沟群糜棱岩化斜长角闪岩中,以石英脉型矿体为特征,两侧和深部见有细网脉浸染型矿化。研究认为,二道沟金矿成矿与夹皮沟群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钾质花岗岩密切相关;北北西向矿化蚀变韧性剪切带为主要控矿构造;绿泥石化、黄铁绢英岩化为蚀变标志。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Au与S、Bi、Ag、Cu、Pb、Zn、Hg、Sb、Te、Mo等成矿元素构成稳定组合,可作为找金的指示元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条件 找矿标志 矿床地球化学 二道沟金矿床 夹皮沟金矿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