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夫之“夷夏之辨”的两种主体批判--以其对许衡的评论为中心
1
作者 古宏韬 《哲学评论》 2021年第1期58-71,共14页
在近代前夜的中国,以元朝、清朝建立为契机,士人阶层不断审视华夏文化的民族价值观。元代名士许衡的学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他出仕元朝的身份则长期引起争议。清初学者王夫之经历了明亡清兴的剧变,其民族思想主张较为激进,坚持排斥... 在近代前夜的中国,以元朝、清朝建立为契机,士人阶层不断审视华夏文化的民族价值观。元代名士许衡的学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他出仕元朝的身份则长期引起争议。清初学者王夫之经历了明亡清兴的剧变,其民族思想主张较为激进,坚持排斥夷狄的思想斗争。王夫之在其“夷夏之辨”的民族史论中,将矛头指向了以许衡为代表的先代思想家,围绕两种主体——儒者和商人阶层的历史地位展开批判。他强调儒者应承担民族兴亡的责任,而商贾则是与夷狄和异端同流的人群。这些对特定社会主体的批判,一方面有过激之处,一方面表明王夫之的民族思想重视具体的“人”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民族思想 许衡 儒者 商人阶层
下载PDF
“生祭文学”研究
2
作者 古宏韬 《人文论丛》 2020年第1期205-213,共9页
自祭文和生祭文是中国传统哀祭文的变体,其祭祀对象是没有死亡而尚在人间的自己或者他人。这两种祭文构成的文学种类,可以合称为"生祭文学",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对之关注极少。生祭文学的义理诉求,可以从两大方面予以揭示:一... 自祭文和生祭文是中国传统哀祭文的变体,其祭祀对象是没有死亡而尚在人间的自己或者他人。这两种祭文构成的文学种类,可以合称为"生祭文学",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对之关注极少。生祭文学的义理诉求,可以从两大方面予以揭示:一是个人的生死观念,二是遗民群体的国家情怀。由自祭文可以看出作者的"临终焦虑"和自娱自嘲,而生祭文则更多地透露出作者的遗民情结。在宋元之际、明清之际等改朝换代时期,生祭文学尤为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祭文 生祭文 生祭文学 生死观 遗民
下载PDF
祭文与近世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演进
3
作者 古宏韬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中国祭文历史传统悠久,其代表着中国国家礼仪的发展历程,以及反映士人、民众对待生死离合时的思想感情,是礼俗文化的文字载体。与中国明清时期同时的东亚各国,在迎来近代历史的曙光前,不同程度地吸纳中国汉文祭文的书写和应用方式,并将... 中国祭文历史传统悠久,其代表着中国国家礼仪的发展历程,以及反映士人、民众对待生死离合时的思想感情,是礼俗文化的文字载体。与中国明清时期同时的东亚各国,在迎来近代历史的曙光前,不同程度地吸纳中国汉文祭文的书写和应用方式,并将其融入各自的文化之中。通过他们的祭文,或可看到继承和发扬自中国礼制的精神,或可传达出其自身的思想路径、人际关系和风俗本土化等趋势。根据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不同情况,祭文也反映出独特的形态,通过对这些文本之特殊性、普遍性的解读,可以管窥东亚近世中华文化圈生态的面貌与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文 东亚 中华文化圈 朝鲜 日本 越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