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分析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比较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比较其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目的对比分析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比较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比较其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TICI评分、患者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90d时MR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结果机械取栓组102例,动脉溶栓组50例,两组在发病入院时间(300 min vs.120 min,Z=-5.704,P=0.000),穿刺到再通时间(30 min vs.65 min,Z=-5.011,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在血管再通率(91.2%vs.60.0%,P=0.01)、总出血率(21.7%vs.36.0%,P=0.046)、死亡率(16.6%vs.26.0%,P=0.04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90d时症状性出血率(12%vs.16%,P=0.055)、NIHSS评分变化(3 vs.4,Z=-0.236,P=0.823)、90d时良好预后率(48.2%vs.46.0%,P=0.8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的支架放置率高于动脉溶栓组(22.5%vs.8.0%,P=0.018)。两组责任血管分层比较: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81.8%vs.55.6%,P=0.048)、基底动脉(93.1%vs.55.6%,P=0.032)、大脑中动脉(97.5%vs.60%,P=0.026)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13.8%vs.33.3%,P=0.001)、基底动脉(13.8%vs.22.2%,P=0.011)的症状性出血率明显低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大脑中动脉死亡率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2.5%vs.20.0%,P=0.000)。机械取栓组基底动脉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1.3%vs.22.2%,P﹤0.01)。结论对于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相比动脉溶栓有更宽的时间窗,更高的再通率和更好的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比分析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比较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比较其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TICI评分、患者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90d时MR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结果机械取栓组102例,动脉溶栓组50例,两组在发病入院时间(300 min vs.120 min,Z=-5.704,P=0.000),穿刺到再通时间(30 min vs.65 min,Z=-5.011,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在血管再通率(91.2%vs.60.0%,P=0.01)、总出血率(21.7%vs.36.0%,P=0.046)、死亡率(16.6%vs.26.0%,P=0.04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90d时症状性出血率(12%vs.16%,P=0.055)、NIHSS评分变化(3 vs.4,Z=-0.236,P=0.823)、90d时良好预后率(48.2%vs.46.0%,P=0.8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的支架放置率高于动脉溶栓组(22.5%vs.8.0%,P=0.018)。两组责任血管分层比较: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81.8%vs.55.6%,P=0.048)、基底动脉(93.1%vs.55.6%,P=0.032)、大脑中动脉(97.5%vs.60%,P=0.026)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13.8%vs.33.3%,P=0.001)、基底动脉(13.8%vs.22.2%,P=0.011)的症状性出血率明显低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大脑中动脉死亡率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2.5%vs.20.0%,P=0.000)。机械取栓组基底动脉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1.3%vs.22.2%,P﹤0.01)。结论对于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相比动脉溶栓有更宽的时间窗,更高的再通率和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