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清的海寇 被引量:4
1
作者 古鸿廷 《海交史研究》 2002年第1期19-35,共17页
一、前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海洋中国"的研究兴趣和贡献日益增加.[1]与此同时,对明清时期在海洋中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寇[2]亦渐成研究的课题.明清两代具备高度活跃力的海寇,因其特殊性及势力之巨大,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 一、前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海洋中国"的研究兴趣和贡献日益增加.[1]与此同时,对明清时期在海洋中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寇[2]亦渐成研究的课题.明清两代具备高度活跃力的海寇,因其特殊性及势力之巨大,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兴趣和注意.[3]本文研究建立在过去的学术成果上,除了对海寇的宏观历史背景分析外,将以王直曾一本、林道干、林凤、郑氏集团和蔡牵等重要海寇集团为例,探讨明清海寇的崛起、没落及其所处的时代特征与意义,并将焦点放在海寇的活动特色,试图解释为何这些在海上称霸一时的海寇,未能为我国在海外开拓疆土和殖民海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廷 商人 蔡牵 剥削者 明清 朝贡贸易 海禁政策
下载PDF
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改革与关闭 被引量:4
2
作者 古鸿廷 《南洋问题研究》 2003年第1期1-30,共30页
南洋大学自创立到关闭,为适应主、客观环境而进行广泛的改革。使南洋大学由一间私立、仿美国学制的华文大学,逐步改变成由政府资助,乃至由政府监控、依英国学制而塑造的英文大学。在改革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所扮演的角色,逐次加重,并一... 南洋大学自创立到关闭,为适应主、客观环境而进行广泛的改革。使南洋大学由一间私立、仿美国学制的华文大学,逐步改变成由政府资助,乃至由政府监控、依英国学制而塑造的英文大学。在改革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所扮演的角色,逐次加重,并一步步导致南大“必须”关闭的境地,终使南大的关闭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南洋大学 改革 关闭
下载PDF
马来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困境(1951~1969年) 被引量:2
3
作者 古鸿廷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1999年第2期25-35,19,共12页
一前言马来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①在其人口结构中,华族一直是仅次于马来人的少数民族,拥有强势的文化与经济潜能,但在华文教育上,从二次大战后,却渐渐受到当地政府严密的掌握与约束。随着1957年马来亚的独立与马来人的掌... 一前言马来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①在其人口结构中,华族一直是仅次于马来人的少数民族,拥有强势的文化与经济潜能,但在华文教育上,从二次大战后,却渐渐受到当地政府严密的掌握与约束。随着1957年马来亚的独立与马来人的掌握政权,在欲建立一个马来亚国家的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教育 马来亚 报告书 发展与困境 教学媒介 马来半岛 官方语文 独立中学 华文独中 教育政策
下载PDF
近20年来台菲经贸发展之探讨
4
作者 古鸿廷 黄书林 曹淑瑶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17-30,共14页
本文以台湾所推动的"南向政策"为观察点,探讨近20年来台湾与菲律宾的经贸活动,认为无论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前或之后,赴菲律宾均非台商南向投资的首选,台商赴菲投资的意愿一向较其他东南亚各国低。
关键词 台湾地区 菲律宾 经贸
下载PDF
近20年来台湾对印尼的投资
5
作者 古鸿廷 曹淑瑶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7年第3期11-24,58,共15页
本文以台湾所推动的南向政策为一观察点,探讨近20年来台湾在印尼的投资情形,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印尼政局不稳和排华暴动,台商蒙受了巨大损失,对印尼的投资急剧衰退,印尼不再是台商南向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台湾 印尼 投资
下载PDF
西马地区华文独立中学之研究
6
作者 古鸿廷 《南洋问题研究》 2001年第1期23-40,共18页
西马来西地区华文教育于20世纪初期始逐渐发展。然而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的初期,西马地区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的发展却面临“惨淡经营”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还遭到被迫关闭的命运。在华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下,自1973年以来,华文独立... 西马来西地区华文教育于20世纪初期始逐渐发展。然而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的初期,西马地区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的发展却面临“惨淡经营”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还遭到被迫关闭的命运。在华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下,自1973年以来,华文独立中学开展了复兴运动,从而摆脱了困境,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进入稳定的全面性成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马地区 华文教育 独立中学
下载PDF
马来亚建国初期华族民族文化维护的契机:《方吴报告书》有关华文教育的理念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淑瑶 古鸿廷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41-49,共9页
战后重返马来亚的英国,曾计划通过允许各族群母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加强英语教育的作法,使境内各族群建立一个共同的公民意识。然而,在马来土著民族主义的挑战下,此一教育方针遂转变为英、巫双语政策,华、印两族母语被排除在官方教... 战后重返马来亚的英国,曾计划通过允许各族群母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加强英语教育的作法,使境内各族群建立一个共同的公民意识。然而,在马来土著民族主义的挑战下,此一教育方针遂转变为英、巫双语政策,华、印两族母语被排除在官方教育体系之外。为泯除华文教育,新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特别聘请吴德耀与方卫廉前来马来亚调查。但《方吴报告书》却指出"马来亚化"是一个让居住于马来亚的各族群的文化,经由去芜存菁的自然融合过程,不应该以强制力去完成,华族的语言、文化必然是"马来亚文化"中的宝贵资产,因而建议联合邦政府增加对华校的补助,并鼓励跨族群多语的学习。报告书对于华族语言文化的肯定,使主政者不敢贸然消灭华文教育,为日后马来亚华族在保存及维护族群语言与文化上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华族 文化 《方吴报告书》
下载PDF
马来亚独立初期之华文教育
8
作者 古鸿廷 《南洋问题研究》 1999年第3期7-16,共10页
关键词 马来亚 华文教育 官方语文 教学媒介 《星洲日报》 报告书 马华公会 教育政策 独立中学 殖民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