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层递进培养模式在检验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1
作者 宋桂瑜 刘振荣 +4 位作者 张永明 张立媛 台文琦 焦彦 崔巍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1-183,191,共4页
目的多方面培养检验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检验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方法将招录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基地的住院医师分成低年级住院医师和高年级住院医师,根据培养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分层递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从培训... 目的多方面培养检验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检验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方法将招录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基地的住院医师分成低年级住院医师和高年级住院医师,根据培养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分层递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从培训计划、过程培养、过程考核三大方面进行分层递进培养的实施。结果实施分层递进培养模式后住院医师的平均理论成绩提升至90分以上;技能操作考核平均成绩提升至95分以上,临床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教学科研、荣誉等实现从实施前“无”到实施后“有”的突破;积极促进了检验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的提高。结论分层递进培养模式在检验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对于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递进 检验医学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岗位胜任力
下载PDF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运动心肺功能变化的初探
2
作者 戎荣 孙兴国 +3 位作者 台文琦 王继楠 周晴晴 陆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8-774,共7页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对外科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A)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RA术的房颤患者26例,...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对外科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A)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RA术的房颤患者26例,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CPET检查,按照Harbor-UCLA医学中心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分析比较静息、热身、无氧阈(anerobic threshold,AT)、峰值和恢复期的循环指标及呼吸指标。结果:RA术后所有患者安静及运动心电图的房颤波形均消失,CPET静息和运动心电图显示22例为窦性心律,4例为房扑(2∶1或3∶1下传)。26例房颤患者RA术后3个月行CPET检查,峰值氧脉搏(peak VO_(2)/HR)较术前显著提高[(91.91±21.24)%pred比(71.25±18.98)%pred;(P<0.01)];峰值摄氧量(peak VO_(2))和AT较术前显著下降[peak VO_(2):(61.60±9.76)%pred比(69.00±8.11)%pred;(P<0.01)],[AT:(67.62±1.83)%pred比(74.24±12.66)%pred;(P<0.05)];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比值最低值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斜率未见显著差异。RA术前后CPET不同功能状态的比较:热身、AT、峰值和恢复期VO_(2)/HR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5个功能状态的心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峰值和恢复期分钟通气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0.05);静息、AT、峰值和恢复期潮气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房颤RA术可有效提高房颤患者peak VO_(2)/HR,但peak VO_(2)和AT均较术前下降,提示术后应尽早实施运动康复训练以提高心肺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心肺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 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方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再提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振英 孙兴国 +8 位作者 孙晓静 冯静 席家宁 于红 台文琦 刘方 张也 刘艳玲 王立中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方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再提高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运动组(n=10)。全部患者... 目的:探讨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方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再提高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运动组(n=10)。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除运动康复之外的常规治疗指导;运动组患者进行12周个体化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介入前、介入后2周、康复后12周分别评估患者标准化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心脏超声、6 min步行距离(6MWD)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无并发症完成症状限制性CPET,运动组患者完成12周全程运动康复治疗。组间比较显示,介入前和介入后2周,对照组和运动组患者CPET指标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6MWD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峰值摄氧量(ml/(min·kg))、氧脉搏(ml/beat)和6MW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康复治疗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pred)、峰值摄氧量(m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和6MWD均较介入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氧阈(ml/(min·kg))和峰值摄氧量(ml/(min·kg))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康复12周后无氧阈(ml/min)和峰值氧脉搏(ml/beat)较介入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ET指标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进行个体化运动康复为核心的整体管理可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运动康复是介入术后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运动锻炼 心脏康复 心肺运动实验
下载PDF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Ⅰ—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脐带动静脉差值的组间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方 孙兴国 +20 位作者 李启威 葛万刚 李浩 刘艳玲 慈政 陈升平 宋桂芹 王桂芝 谭晓越 崔闫 张也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黄燕 马铭欣 陈荣 邹昱馨 台文琦 徐凡 石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选择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正常分娩产妇数十例,仅14例新生儿在自主呼吸开始前成功完成脐带动脉或静脉置管。分别进行逐搏取血及顺序血气分析,计算血气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比较脐带动静脉的异同。结果:在14例新生儿自主呼吸开始前完成采集脐带动脉(Pua)样本9例,脐带静脉(Puv)样本8例。就PO_(2)而言,所有9例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呈逐渐降低倾向,直至在自主呼吸产生大约8~10次心跳后Pua挛缩、基本上无法取得足够的血样。PuaO_(2)平均值是(25.94±6.79,18.04~37.51)mmHg,最高值是(29.11±6.46,23.00~45.90)mmHg,最低值是(21.34±5.54,14.00~33.60)mmHg;但PuaCO_(2)变化趋势和规律则不够稳定,PuaCO_(2)平均值是(47.26±7.71)mmHg。PuvO_(2)随时间(心跳次数)虽也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多数还呈现随母亲呼吸节律的规律性交替升降的倾向,特别是母亲吸氧时。所有8例PuvO_(2)平均值是(53.35±21.35,32.56~100.73)mmHg,最高值是(90.38±48.44,43.40~153.00)mmHg,最低值是(36.96±14.90,24.80~73.80)mmHg;PuvCO_(2)平均值是(41.04±6.44)mmHg。虽然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PuvO_(2)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显著较PuaO_(2)高(P<0.05);PuvCO_(2)虽略低于PuaCO_(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胎儿娩出为新生儿后自主呼吸前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在达到触发呼吸的阈值时诱发第一次吸气,从而开始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前 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连续逐搏取血 血液气体分析 脐带动脉血氧分压 呼吸调节控制信号
下载PDF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Ⅱ—同一个新生儿同一时间的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个体化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方 孙兴国 +20 位作者 李启威 葛万刚 李浩 刘艳玲 慈政 陈升平 宋桂芹 王桂芝 谭晓越 崔闫 张也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黄燕 马铭欣 陈荣 邹昱馨 台文琦 徐凡 石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_(2)显著高于PuaO_(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mmHg;而PuvCO_(2)显著低于PuaCO_(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_(2)显著高于PuvuaCO_(2)(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_(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前 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连续逐搏取血 血液气体分析 脐带动脉血氧分压 呼吸调节控制信号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血压反应异常的两类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小莹 孙兴国 +14 位作者 乔树宾 高晓津 罗晓亮 刘方 张也 郝璐 宋雅 陈颖哲 王继楠 台文琦 石超 徐凡 翟文轩 杨洁 张天静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 目的: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219例。111例行CPET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HCM组的CPET运动血压反应。将HCM患者分为运动血压反应正常组及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组,以及运动后血压正常组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组,分别比较上述两类运动血压反应异常者的临床情况及CPET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8.7%比1.8%,P=0.016)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6.8%比0.0%,P=0.003)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HCM患者中,与运动血压反应正常者相比,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更多合并冠心病(P=0.029)、肺动脉高压(P=0.002)及房颤/房扑(P=0.036);与运动后血压正常者相比,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的HCM患者静息流出道压差(P=0.017)更高,合并流出道梗阻比例(P=0.015)、合并收缩期二尖瓣前移现象(P=0.022)及左室射血分数(P=0.043)更高。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独立相关因素为冠心病(β=1.519,P=0.013)、肺动脉高压(β=2.292,P=0.000)。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有独立的相关性(β=0.018,P=0.005)。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峰值摄氧量(P=0.003)、峰值心率(P=0.014)及心率储备(P=0.003)更低,NT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0.019)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P=0.000)更高。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与各种心肺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HCM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的发生率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与合并冠心病和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的独立相关性,而运动后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独立相关。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心肺运动功能降低,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与心肺运动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血压反应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肺运动功能 运动后低血压
下载PDF
年轻健康正常人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前后脉搏波波形特征个体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台文琦 孙兴国 +11 位作者 郝璐 宋雅 徐凡 周晴晴 徐丹丹 张也 刘方 王继楠 石超 于红 冯静 曹建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6,共12页
目的:观察研究年轻健康正常人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特征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阜外医院年轻健康、无任何疾病诊断的正常人16例,首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 目的:观察研究年轻健康正常人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特征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阜外医院年轻健康、无任何疾病诊断的正常人16例,首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完成持续30 min的单次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10 min、20 min、30 min分别测量50 s桡动脉脉搏波,先用软件自动定点再人工复检得到每个脉搏波特征点:起始点(B)、主波波峰点(P1)、重搏波波谷点(PL)、重搏波波峰点(P2)、结束点(E),从仪器中导出各点对应的横坐标(时间T)和纵坐标(幅值Y)的原始数据,将上一个脉搏波的结束点E视为下一个波的起始点B,TB归零,得到主要观察指标:YB、YP1、YPL、YP2及TP1、TPL、TP2、TE,并计算出ΔYP1(YP1-YB)、ΔYPL(YPL-YB)、ΔYP2(YP2-YB),TE-TPL、(TE-TPL)/TPL、脉率,S1(主波升支斜率)、S2(重搏波升支斜率),ΔYP2-ΔYPL、TP2-TPL作为次要观察指标;定义波峰明显的重搏波为YP2>YPL,计算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50 s内YP2>YPL的波形个数/波形总个数×100%);对每位患者运动前后的50 s脉搏波数据个体化分析,再将所有数据求均值进行整体分析。结果:①16例年轻健康受试者(男10女6),年龄(30.6±6.4,24~48)岁;身高(170.4±8.2,160~188)cm;体质量(63.9±12.8,43~87)kg。②静息时YB(87.2±5.8,78.1~95.9)、YP1(223.5±15.8,192.7~242.3)、YPL(122.8±7.8,110.0~133.8)、YP2(131.4±4.9,116.7~137.5)、TP1(126.2±42.2,94.2~280.0)、TPL(360.2±44.8,311.5~507.3)、TP2(432.4±50.8,376.2~589.0)、TE(899.7±86.9,728.3~1042.0);ΔYP1(136.3±19.9,96.8~158.6)、ΔYPL(35.7±10.7,16.0~55.7)、ΔYP2(44.3±8.1,22.5~56.5)、TE-TPL(539.5±79.3,405.9~691.3)、(TE-TPL)/TPL(1.5±0.3,0.8~2.0)、脉率(67.3±6.6,57.6~82.4)、S1(1.1±0.2,0.6~1.4)、S2(0.1±0.1,0.0~0.2)、ΔYP2-ΔYPL(8.6±6.1,0.9~19.8)、TP2-TPL(72.3±19.9,38.3~108.4)。③运动后10 min,YPL(97.0±13.2比122.8±7.8)、YP2(109.6±12.8比131.4±4.9)、ΔYPL(6.6±9.8比35.7±10.7)、ΔYP2(19.3±11.2比44.3±8.1)显著减小,TE(667.8±123.1比899.7±86.9)、TE-TPL(330.2±128.4比539.5±79.3)、(TE-TPL)/TPL(1.0±0.4比1.5±0.3)显著减小,而脉率(92.2±14.0比67.3±6.6)、ΔYP2-ΔYPL(12.7±9.7比8.6±6.1)、TP2-TPL(98.0±38.1比72.3±19.9)显著增大(P均<0.05)。运动后20 min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保持一致,但从20 min开始大部分指标逐渐向运动前静息水平恢复。④静息时16例正常人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为94.5%,运动后10 min(96.3%)、20 min(98.5%)、30 min(99.8%)的出现率升高(P均<0.01)。其中10例运动前后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均维持在100%左右;2例运动前出现率已达100%,但运动后10 min有所降低,后又继续升高,30 min时恢复到100%;3例静息出现率偏低,运动后升高近100%;还有1例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偏低,考虑人为因素影响。结论:运动对正常人脉搏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搏波上;整体上看,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后,重搏波位置降低、幅度加深,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普遍提高,且这种改变至少能维持30 min;从个体上看,每位受试者的反应又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健康正常人 心肺运动试验 个体化精准运动 桡动脉脉搏波 重搏波 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
下载PDF
长期慢病患者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前后脉搏波波形特征个体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台文琦 孙兴国 +11 位作者 郝璐 宋雅 徐凡 周晴晴 徐丹丹 张也 刘方 王继楠 石超 于红 冯静 曹建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8,共12页
目的:观察研究长期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的长期(病程≥5年)慢病患者16例,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 目的:观察研究长期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的长期(病程≥5年)慢病患者16例,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完成持续30 min的单次个体化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10 min、20 min、30 min分别测量50 s桡动脉脉搏波,得到每个脉搏波特征点:起始点(B)、主波波峰点(P1)、重搏波波谷点(PL)、重搏波波峰点(P2)、结束点(E),从仪器中导出各点对应的横坐标(时间T)和纵坐标(幅值Y)的原始数据,将上一个脉搏波的结束点E视为下一个波的起始点B,TB归零,得到主要观察指标:YB、YP1、YPL、YP2及TP1、TPL、TP2、TE,并计算出ΔYP1、ΔYPL、ΔYP2,TE-TPL、(TE-TPL)/TPL、脉率,S1、S2,ΔYP2-ΔYPL、TP2-TPL作为次要观察指标;计算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对每位患者运动前后的50 s脉搏波数据个体化分析,再将所有数据求均值进行整体分析。结果:(1)16例长期慢病患者(男14女2),年龄(53.7±12.6,28~80)岁,身高(171.7±6.6,155~183)cm,体质量(80.0±13.5,54~98)kg。(2)静息时YB(91.5±10.8,71.1~108.6)、YP1(203.6±24.7,162.7~236.3)、YPL(127.1±6.2,118.2~140.3)、YP2(125.9±6.2,115.7~137.7)、TP1(137.2±22.3,103.0~197.1)、TPL(368.7±29.5,316.3~434.0)、TP2(422.7±32.8,376.9~494.7)、TE(883.4±95.0,672.2~1003.3),ΔYP1(112.1±33.8,60.3~157.5)、ΔYPL(35.5±14.2,17.5~66.2)、ΔYP2(34.4±13.3,20.0~62.9)、TE-TPL(514.6±85.4,341.4~621.9)、(TE-TPL)/TPL(1.4±0.2,1.0~1.7)、脉率(68.8±8.4,59.8~89.3)、S1(0.9±0.3,0.4~1.4)、S2(0.0±0.0,-0.1~0.0)、ΔYP2-ΔYPL(-1.2±2.6,-6.5~2.5)、TP2-TPL(54.0±10.8,33.6~81.1)。(3)运动后10 min,YB、YPL、YP2、TPL、TE减小,YP1增大;ΔYPL、TE-TPL、(TE-TPL)/TPL减小,而ΔYP1、脉率、S1、ΔYP2-ΔYPL、TP2-TPL增大(P均<0.05)。运动后20 min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保持一致,但从10 min后大部分指标逐渐向静息水平恢复。(4)静息时16例长期慢病患者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为28.6%,运动后10 min(65.7%)、20 min(77.1%)、30min(73.7%)的出现率明显提高(P均<0.01)。其中6例患者运动后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显著升高,且能持续到30 min;3例患者运动后10 min出现率上升明显,20 min时开始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才开始升高;2例患者运动后10 min出现率升高后随即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短暂升高后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出现率下降,20 min时开始回升;2例患者运动后出现率不升,30 min时稍有升高。结论:长期慢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波形矮小,重搏波不明显甚至消失,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后,主波增高,重搏波位置降低、幅度增大;具体反应情况应个体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慢病患者 心肺运动试验 个体化精准运动 桡动脉脉搏波 重搏波 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
下载PDF
河南省76698例体检人群心肺功能检查结果与分析
9
作者 张娜 孙兴国 +5 位作者 赵桂华 徐金义 台文琦 谢燕清 李秋楠 陈嘉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肺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是心肺运动试验(CPET)人体心肺代谢整体功能评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对肺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异常及其临床相关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l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 目的:肺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是心肺运动试验(CPET)人体心肺代谢整体功能评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对肺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异常及其临床相关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l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76698例体检人员行常规心电图、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检查,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心肺功能异常检出率,进一步分析心肺功能异常严重程度的特点。结果:①在76698例常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71.04%。②肺通气功能异常检出率36.86%,其中男性44.78%(17570/39237),女性28.57%(10703/3746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且各年龄段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均<0.01)。③小气道功能异常检出率为56.26%,男性57.73%(22661/39237),女性54.72%(20499/37461),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39岁组,40-49岁组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P均<0.05),20~2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均男性高于女性(P<0.05)。④换气功能异常检出率为28.54%,其中男性30.55%(7433/24327),女性26.50%(5507/2078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9岁组(P<0.05)、20~29岁组和40~49岁组(P均>0.05),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均<0.05)。结论:河南体检人群心功能、肺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及小气道功能异常的检出率较高,男性明显大于女性,年龄≥70岁者高于其他年龄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通气功能 心电图 流行病学研究 换气功能 小气道功能减低
下载PDF
上肢精准电磁功率计(臂力计)用于心肺代谢等整体功能评估的临床观察研究
10
作者 台文琦 孙兴国 +7 位作者 宋雅 郝璐 王继楠 周晴晴 石超 徐凡 张也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3,共8页
目的:受试者分别用上肢(臂力计)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自行车)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分析探讨上肢CPET的临床价值。方法:15例受试者(正常人6例和慢病患者9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不同的2 d里分别完成上肢和下肢精准电磁... 目的:受试者分别用上肢(臂力计)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自行车)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分析探讨上肢CPET的临床价值。方法:15例受试者(正常人6例和慢病患者9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不同的2 d里分别完成上肢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CPET,分析CPET数据、计算相关核心指标,探究上肢和下肢CPET的异同及其相关性。结果:①全体15例受试者男8女7,其中6例正常人和9例慢病患者亚组相比仅年龄((33.2±12.7)比(53.6±8.5)岁)和无诊断疾病有显著差异(P<0.05)。②全体受试者上肢CPET峰值心率((131.0±19.0)比(153.0±22.0)bpm,P<0.05)和血压均低于下肢CPET,但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CPET的峰值潮气量((1.3±0.4)比(1.8±0.4)L)和分钟通气量((51.4±21.1)比(67.9±22.1)L/min)均显著低于下肢(P均<0.05),而峰值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采用上肢CPET时,运动时间((6.4±0.6)比(8.5±1.2)min)要短于下肢CPET;峰值负荷功率((73.2±19.6)比(158.5±40.3)W/min)、峰值摄氧量((1.1±0.4)比(1.7±0.4)L/min)、无氧阈((0.6±0.2)比(0.9±0.2)L/min)、峰值氧脉搏((8.6±2.3)比(10.9±2.6)ml/beat)、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34.7±4.3比39.8±5.3)均较低,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32.6±3.8比28.7±4.9)及斜率(33.9±4.3比28.3±6.2)高于下肢CPET(P均<0.05)。正常人和慢病两亚组各自的比较结果与整体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③上肢CPET的运动时间,峰值心率,峰值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峰值负荷功率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峰值摄氧量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和百分预计值,无氧阈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峰值氧脉搏的实测值,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和斜率的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与下肢CPET的结果相关性较好,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作为下肢CPET的补充,上肢CPET用于整体功能状态评估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对于指导安全有效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补充,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精准电磁功率计(臂力计) 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功率自行车) 心肺运动试验 可行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心脑血管慢病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宋雅 孙兴国 +12 位作者 谢友红 台文琦 王继楠 张也 张艳芳 石超 何龙林 郝璐 刘方 冯静 张振英 刘艳玲 于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8,共10页
目的:探讨研究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3月后(简称强化管控)的长期慢病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由我们团队强化管控的长期心脑血管代谢慢病为主的患者20例,签署知... 目的:探讨研究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3月后(简称强化管控)的长期慢病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由我们团队强化管控的长期心脑血管代谢慢病为主的患者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CPET,根据CPET及连续功能学检测结果制定以个体化适度运动强度为核心的整体管理方案,强化管控3月后再行CPET,个体化分析每例患者强化管控前后CPET指标的变化、计算差值和百分差值。结果:本研究心脑血管代谢性慢病为主的患者20例(18男2女),年龄(55.75±10.80,26~73)岁,身高(172.20±8.63,153~190)cm,体重(76.35±15.63,53~105)kg,所有患者CPET和强化管控期间均无任何危险事件发生。①强化管控后患者静态肺功能指标及静息收缩压、心率收缩压乘积和空腹血糖等均显著改善(P<0.05)。②强化管控前峰值摄氧量为(55.60±15.69,34.37~77.45)%pred和无氧阈为(60.11±12.26,43.29~80.63)%pred;强化管控后峰值耗氧量为(71.85±21.04,42.40~102.00)%pred和无氧阈为(74.95±17.03,51.90~99.47)%pred;管控后较管控前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显著提高分别达(29.09±7.38,17.78~41.80)%和(25.16±18.38,1.77~81.86)%(P均<0.01);其他核心指标峰值氧脉搏、峰值负荷功率、摄氧通气效率平台和递增功率运动持续时间均显著升高(P均<0.01),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低值及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斜率也显著好转(P<0.01)。③个体化分析而言,强化管控后15例上述8项CPET核心指标全部改善,另5例7项指标改善;全部病例峰值摄氧量(%pred)提高>15%以上,16例>20%,13例>25%,10例>30%。结论:CPET能安全客观定量地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治疗效果、指导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三个月能安全有效逆转长期心脑血管代谢等慢病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和异常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客观定量整体功能评估 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 慢病有效诊疗 整体功能提高
下载PDF
正常人和无睡眠呼吸异常慢病患者睡眠期间的呼吸源性心率变异初步报告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继楠 孙兴国 +12 位作者 谢友红 宋雅 台文琦 周晴晴 张艳芳 石超 徐凡 刘方 张也 郝璐 葛万刚 李浩 徐丹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呼吸循环代谢等系统一体化调控提出了呼吸为循环指标变异性起源的假说,我们对人睡眠期间的呼吸和心率变异分别分析,探索心率变异的起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以来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多导... 目的: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呼吸循环代谢等系统一体化调控提出了呼吸为循环指标变异性起源的假说,我们对人睡眠期间的呼吸和心率变异分别分析,探索心率变异的起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以来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多导睡眠图(PSG)鼻气流和心电图监测的8例无疾病诊断的正常人和10例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分析夜晚睡眠期间鼻气流的呼吸周期与心电图R-R间期心率变异周期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呼吸周期包括吸气过程和紧接着的呼气过程,分析计算呼吸周期数、平均呼吸周期时间等指标。心率由心电图的R-R间期计算获得,连续一次心率由最低点上升至最高点,再由最高点下降至最低点,为一个心率变异周期,计算心率变异周期数、平均心率变异时间、心率变异平均幅度等指标。比较同一人呼吸和心率变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组人群之间的异同。结果:正常人峰值摄氧量、无氧阈等CPET核心指标均显著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P<0.05)。正常人AHI((1.7±1.3)次/小时)和无睡眠呼吸异常慢性疾病患者AHI((2.9±1.2)次/小时)无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6581.63±1411.90)次、(6638.38±1459.46)次)、平均呼吸周期时间与平均心率变异周期时间((4.19±0.57)s、(4.16±0.62)s)均高度一致,无差异(P>0.05)。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上述指标比较((7354.50±1443.50)次与(7291.20±1399.31)次、(4.20±0.69)s与(4.23±0.68)s)也是高度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0.993±0.027)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1.008±0.024)比值均接近1。正常人心率变化平均幅度((5.74±3.21)bpm)略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2.88±1.44)bpm,P<0.05)。结论:正常人和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无论功能状态如何,心率变异与呼吸存在极其相似的一致性,其心率变异的始发因素均为呼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 心肺运动试验 多导睡眠图 鼻气流 心电图R-R间期 心率变异 心率变异时间 心率变异幅度
下载PDF
Max试验验证症状限制心肺运动试验为最大极限运动进一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也 孙兴国 +16 位作者 刘方 郝璐 宋雅 台文琦 葛万刚 李浩 石超 徐凡 王继楠 张艳芳 周晴晴 陈荣 邹昱馨 马铭欣 夏蕊 黄燕 谢友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验证临床受试者所完成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为最大极限运动,进一步设计完善Max试验验证CPET结果客观定量功能评估的准确性及以某特定指标的特定数值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是否可行。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阜外医院签署知情... 目的:验证临床受试者所完成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为最大极限运动,进一步设计完善Max试验验证CPET结果客观定量功能评估的准确性及以某特定指标的特定数值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是否可行。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阜外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CPET和Max试验受试者216例。其中正常受试者41例,因CPET峰值呼吸交换率(RER)≤1.10,或运动中心率和血压不上升,对CPET极限运动结果存在质疑的临床患者175例进行研究。其中60例已初步报告,本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Max试验方法:完成CPET测试后,先蹬车≥60r/min,再施加130%峰值功率的恒定功率,鼓励受试者运动至不能坚持的极限状态。计算分析Max试验30 s的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及其与峰值心率和峰值摄氧量之间的差值和百分差值。百分差值=(Max值-峰值值)/Max值×100%。评测标准:(1)若心率和摄氧量任一指标的差值百分比≤-10%(Max测试的数值低于CPET峰值数据)则定义Max试验操作失败,否则为成功;(2)若心率和摄氧量的差值百分比均在-10%~10%,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数据为极限运动,CPET峰值相关数据较为准确;(3)若心率和摄氧量差值任一指标差值百分比≥10%时,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结果为非极限运动。结果:病例组峰值摄氧量(L/min、ml/(min·kg)、%pred)、无氧阈(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pred)、峰值RER、峰值收缩压(mm Hg)、峰值运动负荷(W/min)、峰值心率(bpm)、摄氧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比值、%pred)低于正常组,二氧化碳通气有效性平均90 s最低值(Lowest V_(E)/VCO_(2))(比值、%pred)、二氧化碳通气效率斜率(V_(E)/VCO_(2) Slope)(比值、%pred)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正常组与病例组均安全无任何事件完成CPET和Max试验。216例受试者中,Max试验成功198例(91.7%),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182例,为非极限运动16例;失败18例(8.3%)。结论:在临床检查中,若对CPET结果是否为最大极限存在质疑,利用Max试验可验证CPET是否为极限运动。Max试验方法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症状限制最大极限运动 呼吸交换率 Max试验 血压 心率
下载PDF
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对正常人心肺运动试验整体功能的影响Ⅱ——亚极限运动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郝璐 孙兴国 +11 位作者 宋雅 刘方 台文琦 葛万刚 李浩 张也 陈荣 邹昱馨 马铭欣 夏蕊 黄燕 谢友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0-124,134,共6页
目的:观察健康志愿者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核心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内不同工作天随机完成中等适度程度(30 W/min)及比较低(10 W/min)和比较高(60 W/min)3... 目的:观察健康志愿者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核心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内不同工作天随机完成中等适度程度(30 W/min)及比较低(10 W/min)和比较高(60 W/min)3种不同功率递增速率CPET。按标准方法比较12名志愿者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核心指标:无氧阈(AT)、单位功率摄氧量(ΔVO_(2)/ΔWR)、摄氧通气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平均90 s最低值(Lowest V_(E)/VCO_(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_(E)/VCO_(2) Slope)及截距(intercept)和无氧阈时的摄氧通气效率值(VO_(2)/V_(E)@AT)和无氧阈时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值(V_(E)/VCO_(2) @AT)。对三组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各个指标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结果: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与比较低和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相比摄氧通气有效性峰值平台(42.22±4.76 vs 39.54±3.30 vs 39.29±4.29)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平均90 s最小值(24.13±2.88vs 25.60±2.08vs 26.06±3.05)明显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低、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与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相比,单位功率摄氧量显著升高和降低((8.45±0.66 vs 10.04±0.58 vs 7.16±0.60)ml/(min·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氧阈值没有发生明显改变((0.87±0.19 vs 0.87±0.19 vs 0.89±0.19)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低、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可以明显改变摄氧通气有效性、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有效性、单位功率摄氧量等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指标;选择比较低和比较高的功率递增速率和适度功率递增速率CPET相比明显降低了健康个体的摄氧通气有效性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有效性。CPET规范化操作要求选择适合受试者的功率递增速率,这样得到的CPET亚极限相关指标才最能反应受试者的真实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功率递增速率 亚极限运动相关指标 通气效率
下载PDF
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对正常人心肺运动试验整体功能的影响Ⅰ——峰值运动相关指标及呼吸交换率的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璐 孙兴国 +11 位作者 宋雅 刘方 台文琦 葛万刚 李浩 张也 陈荣 邹昱馨 马铭欣 夏蕊 黄燕 谢友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的:观察健康志愿者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CPET峰值运动相关核心指标的影响,及运动中呼吸交换率(RER)的变化。以探讨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对CPET峰值运动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 目的:观察健康志愿者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CPET峰值运动相关核心指标的影响,及运动中呼吸交换率(RER)的变化。以探讨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对CPET峰值运动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内不同工作天随机完成中等适度程度(30 W/min)及比较低(10 W/min)和比较高(60 W/min)3种不同功率递增速率CPET。按标准方法比较CPET数据主要峰值运动核心指标:峰值运动时的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负荷功率、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心率、血压和氧脉搏,运动持续时间和CPET各时段的RER。对三组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各个指标的差异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与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比较,比较低和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的峰值功率分别显著地降低和升高((162.04±41.59)W/min vs(132.92±34.55)W/min vs(197.42±46.14)W/min,P<0.01);运动时间显著延长和缩短((5.69±1.33)min vs(13.49±3.43)min vs(3.56±0.76)min,P<0.01);峰值RER(1.27±0.07 vs 1.18±0.06 vs 1.33±0.08,P<0.01~P<0.05)与恢复期RER最大值(1.72±0.16 vs 1.61±0.11 vs 1.81±0.14,P<0.01~P<0.05)均显著降低和升高。结论:不同功率递增速率CPET显著改变峰值运动时的功率、运动持续时间、峰值RER和恢复期最大RER。CPET规范化操作要选择个体化适合受试者的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而且也不能以某一固定的RER值作为保证安全、受试者达到极限运动和提前终止运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交换率 心肺运动试验 功率递增速率 停止运动标准 安全和风险
下载PDF
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呼吸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晴晴 孙兴国 +11 位作者 王继楠 台文琦 宋雅 郝璐 张也 葛万刚 李浩 张艳芳 石超 徐凡 徐丹丹 谢友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41,201,共8页
目的:基于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提出的呼吸引起循环指标变异的假说,分析研究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睡眠期间呼吸和心率变异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纳入存在睡眠呼吸异常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小时的慢病患者11例,签署... 目的:基于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提出的呼吸引起循环指标变异的假说,分析研究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睡眠期间呼吸和心率变异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纳入存在睡眠呼吸异常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小时的慢病患者11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标准化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睡眠呼吸监测,计算分析病人睡眠期间波浪式呼吸(OB)期与正常平稳呼吸期的呼吸鼻气流、心电图R-R间期心率变异的规律。结果: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CPET峰值摄氧量(Peak VO_(2))和无氧阈(AT)为(70.8±13.6)%pred和(71.2±6.1)%pred;CPET有5例存在运动诱发的波浪式呼吸(EIOB),6例为呼吸不稳定,提示整体功能状态低于正常人。本组慢病患者AHI为每小时(28.8±10.0)次,睡眠呼吸异常总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比值为(0.38±0.25);OB周期的平均时间长度为(51.1±14.4)s。本组慢病患者正常平稳呼吸期的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的比值(B-n/HRV-B-n)为1.00±0.04,每个呼吸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HRV-B-M)为(2.64±1.59)bpm,虽然低于正常人(P<0.05),但却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相似(P>0.05);HRV-B-M的变异度CV(HRV-B-M的SD/x)为(0.33±0.11),期间血氧饱和度(SpO_(2))虽略低,但并无明显规律性下降与上升。本组慢病患者的OB期间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OB-B-n/OB-HRV-B-n)比值为(1.22±0.18),OB期每个呼吸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OB-HRV-B-M)为(3.56±1.57)bpm及其变异度(OB-CV=OB-HRV-B-M的SD/x)为(0.59±0.28),每个OB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OB-HRV-OB-M)为(13.75±4.25)bpm,OB期间低通气时SpO_(2)出现明显的下降,OB期间SpO_(2)平均变异幅度(OB-SpO_(2)-OB-M)为(4.79±1.39)%,OB期的OB-B-n/OB-HRV-B-n比值、OB-HRVOB-M比其正常平稳呼吸期对应指标显著增大(P<0.01)。OB-HRV-B-M虽然与正常平稳呼吸期HRV-B-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变异度OB-CV却显著增大(P<0.01)。结论: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OB期的心率变异幅度大于其正常平稳呼吸期,当呼吸模式发生改变时心率变异也发生明显改变,其平稳呼吸期的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的比值与正常人以及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相同,证实心率变异为呼吸源性;而其OB期间心率变异周期数相对于呼吸周期减少直接源于此时的低通气或者呼吸暂停,心率变异也是呼吸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 波浪式呼吸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的临床研究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穆希娅 孙兴国 +8 位作者 台文琦 王继楠 周晴晴 张艳芳 宋雅 石超 徐凡 徐丹丹 孙淑艳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1,共8页
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进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的相关研究。方法:自2016年以来签署知情同意后,严格质控下完成规范化CPET极限运动的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26例,取同期正常人11例为对照组。将CPET核心指标按照... 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进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的相关研究。方法:自2016年以来签署知情同意后,严格质控下完成规范化CPET极限运动的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26例,取同期正常人11例为对照组。将CPET核心指标按照标准方法分析计算,并与正常人比较,进行组间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将患者是否存在心衰和波浪式呼吸(OB)分别分为两个亚组;其中无心衰11例,心衰15例;非OB 8例,OB18例,并分别对各亚组间比较其异同。结果:正常人峰值摄氧量(85.60±9.06)%pred及无氧阈(87.59±15.38)%pred等CPET核心指标均为正常范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CPET的峰值摄氧量为(48.15±12.11)%pred、峰值氧脉搏(66.57±12.20)%pred、无氧阈(56.75±11.50)%pred、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OUEP)(88.24±16.42)%pred、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低值(125.89±27.05)%pred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斜率(128.31±31.68)%pred,其中仅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属于正常偏低,其余指标均为显著异常;且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无心力衰竭组与心力衰竭组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所有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非OB组与OB组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除摄氧通气有效性正常偏低外,所有心肺运动核心指标均显著异常。且有无心衰和OB均未影响其心肺运动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肺运动试验 病理生理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肺运动中核心指标的特征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颖哲 孙兴国 +7 位作者 台文琦 宋雅 石超 郝璐 王继楠 胡小莹 张也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猝死率高。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胸痛等。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整体整合生理和医学(HIPM)理论指导下是唯一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状态检查,肥厚型心肌... 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猝死率高。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胸痛等。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整体整合生理和医学(HIPM)理论指导下是唯一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状态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肺运动中核心数据变化值得进一步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CPET受试者24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9例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心组)和无诊断疾病健康人25例(正常组),观察两组CPET核心指标的异同。结果:①肥厚心组男163女56例,正常组11男14女;肥厚心组年龄(46.7±12.8,16.0~71.0)岁;正常组年龄(43.7±10.4,26.0~61.0)岁。②肥厚心组CPET核心指标的峰值摄氧量(Peak VO_(2))为(65.2±13.8,22.8~103.4)%pred;无氧阈(AT)为(66.4±13.0,33.7~103.5)%pred;峰值氧脉搏(Peak O_(2) pulse)为(84.3±19.0,90.9~126.0)%pred;摄氧效率平台(OUEP)为(99.2±13.4,69.1~155.5)%pred;分钟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最小值(Lowest V_(E)/VCO_(2))为(108.0±13.2,70.4~154.0)%pred;分钟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斜率(V_(E)/VCO_(2) Slope)为(108.5±17.9,66.9~164.9)%pred,肥厚心组较正常组在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摄氧效率平台等百分预计值(%pred)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Lowest V_(E)/VCO_(2)和V_(E)/VCO_(2) Slope(%pred)显著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个体而言,部分患者就诊时整体功能状态尚在正常范围内。③CPET中Peak VO_(2)与其他核心指标AT、OUEP、Peak O_(2) pulse、峰值收缩压呈正相关;与Lowest V_(E)/VCO_(2)和V_(E)/VCO_(2) Slope呈负相关。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能安全完成CPET,CPET指标具有特异性,不仅可用于整体功能评测、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分层、疗效评估和精准预后预测,并可用于整体论指导下的个体化整体方案慢病有效管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 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 运动病理生理学 整体功能受限
下载PDF
房颤患者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戎荣 孙兴国 +3 位作者 台文琦 王继楠 周晴晴 陆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17-1325,共9页
目的:旨在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房颤(AF)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阜外医院就诊,签署知情同意后完成规范化CPET极限运动的AF患者137例,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近的正常人35... 目的:旨在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房颤(AF)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阜外医院就诊,签署知情同意后完成规范化CPET极限运动的AF患者137例,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近的正常人35例为对照组。将AF患者的CPET核心指标按照标准方法分析计算,与正常人比较,进行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将AF患者按是否存在心衰分为两个亚组,比较各组CPET核心指标的组间差异(正常组35例,无心衰组41例,AF伴心衰组96例)。结果:①AF患者CPET峰值摄氧量(peakVO_(2))为(57.18±18.00)%pred,无氧阈值摄氧量(AT)为(73.24±16.95)%pred,峰值氧脉搏(peakVO_(2))为(65.11±20.05)%pred,摄氧通气有效峰值平台(OUEP)为(90.76±17.82)%pred,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均<0.001);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比值最低值(lowest VE/VCO_(2))为(121.71±27.07)%pred,排出通气斜率(VE/VO_(2)slope)为(129.83±50.03)%pred,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均<0.001)。②在静息、热身、AT、峰值及恢复2min等时期,各CPET核心指标均表现为先缓后陡的上升趋势,并在恢复期快速下降;AF组上升趋势均低于正常组,且下降缓慢。AF患者在峰值期的VO_(2)、HR、VO_(2)/HR、SBP、VE和VT均显著低于正常人。③AF非心衰组的peakVO_(2)、peakVO_(2)/HR、AT和OUEP均显著高于AF伴心衰组(P<0.01);Lowest VE/VCO_(2)和VE/VCO_(2)slope均显著低于AF伴心衰组(P<0.001)。④相关性分析显示peakVO_(2)和AT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0.722,P<0.0001);(r=﹣0.528,P<0.0001)];BE/VCO_(2)slope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0.581,P<0.01)。结论:CPET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AF患者的运动生理学反应显著异常;主要体现在运动中反映呼吸循环系统和整体功能的各项指标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肺运动试验 病理生理 心力衰竭
下载PDF
使用面罩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可能导致误诊的临床观察研究
20
作者 马铭欣 孙兴国 +13 位作者 邹昱馨 杨巧芝 黄燕 陈荣 台文琦 王继楠 周晴晴 刘方 石超 徐凡 张也 李浩 冯云红 王冬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9-224,共6页
目的:观察面罩增加解剖死腔,归纳总结CPET新9图结果中运动诱导的波浪式呼吸(EIOB)产生的规律,并分析出其发生率及易产生波浪式呼吸的年龄段。方法:本研究全部CPET实验数据结果来自2014年至今在聊城市儿童医院门诊完成CPET的3至14岁的50... 目的:观察面罩增加解剖死腔,归纳总结CPET新9图结果中运动诱导的波浪式呼吸(EIOB)产生的规律,并分析出其发生率及易产生波浪式呼吸的年龄段。方法:本研究全部CPET实验数据结果来自2014年至今在聊城市儿童医院门诊完成CPET的3至14岁的501例儿童。通过严格质控,根据Harbor-UCLA标准操作流程在经过特殊座位处理的儿童精准功率计上完成症状限制极限运动的CPET,通过CPET数据的标准化计算分析判读,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气体交换特征性表现的EIOB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同时分析高强度运动时漏气导致摄氧量和氧脉搏递增变缓的可能。结果:3~6岁组EIOB的发生率最高,为42%;7~10岁组EIOB的发生率为29.4%,11~14岁组EIOB的发生率为29.9%。三组经卡方检验(χ^(2)=7.51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8例患儿中有14例在CPET过程中出现漏气情况,发生率为2.7%。结论:儿童出现波浪式呼吸(OB)现象可能因为面罩增加了解剖死腔,并非疾病所致。为提高CPET质控和减少临床误诊建议尽可能使用较少增加死腔的咬口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死腔 使用面罩 运动波浪式呼吸 错误诊断 临床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