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5年内死亡因素分析
1
作者 史图龙 严清 +3 位作者 孙俊 方晨 汪钦 武洵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79-1183,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5年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1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LCP组53例...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5年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1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LCP组53例、DHS组29例和PFNA组64例,比较3组病人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并发症、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术后3月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以及术后5年内死亡率,分析术后5年内病人死亡相关因素。结果:3组病人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死亡率及术后5年失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并发症、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FN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PFLCP组和DHS组(P<0.05);PFNA组和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PFLCP组(P<0.05);PFNA组和DHS组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少于PFLCP组(P<0.05);PFNA组和DHS组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早于PFLCP组(P<0.05);PFNA组和DHS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优于PFLC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总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与术后5年死亡情况相关(P<0.05~P<0.01)。结论:PFNA、DHS、PFLCP均可有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优于PFLCP和DHS。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5年内死亡影响因素除年龄、基础疾病及术后并发症外,总住院时间与其死亡风险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
下载PDF
多模式联合监测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图龙 汪萌 尚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MEP)和自发肌电图(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EMG)在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对医源性神经损害的预...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MEP)和自发肌电图(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EMG)在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对医源性神经损害的预测作用。方法对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联合监测。SSEP监测双侧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和胫神经,Tc-MEP记录双侧鱼际肌和展肌,sEMG监测手术节段神经所支配肌肉。根据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功能相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SEP、Tc-MEP、sEMG单独监测与联合监测的成功检出率分别为100%,86.7%,100%和100%;术中SSEP监护达报警标准4例;Tc-MEP消失3例;术中出现sEMG报警5例。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100%。结论多模式联合监测技术是颈椎手术中理想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自发肌电图 联合监测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斌 尚咏 +1 位作者 史图龙 徐於炘 《空军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2年9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术114例。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为再骨折组,无再发骨折为未骨折组,...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2年9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术114例。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为再骨折组,无再发骨折为未骨折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8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15个月。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23例,占23.5%。再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在术前伤椎压缩程度、年龄、性别、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骨水泥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值均高于未骨折组(P〈0.05);而骨密度T值、体重指数则低于未骨折组(P〈0.05)。骨密度、骨水泥量、体重指数及伤椎前缘恢复程度与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结论骨水泥量过大、低体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骨密度是PKP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非手术椎体骨折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史图龙 尚咏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M)伴随着科技和麻醉技术的发展,逐渐被推广并广泛使用,尤其在脊柱手术对脊髓和神经功能的有效监测,降低了手术风险。但在手术的施行过程中,引起监测信号变化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本文将对... 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M)伴随着科技和麻醉技术的发展,逐渐被推广并广泛使用,尤其在脊柱手术对脊髓和神经功能的有效监测,降低了手术风险。但在手术的施行过程中,引起监测信号变化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本文将对时下常用的几种监测方式进行回顾,并进一步讨论和分析在脊柱手术的过程中,监测信号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神经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肌电图
下载PDF
不同术中神经监测方法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的预测作用
5
作者 史图龙 汪萌 +3 位作者 薛静 彭江 薛丽娟 尚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比较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不同组合监测方式对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 目的比较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不同组合监测方式对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空军总医院骨科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临床资料117例,其中66例行SEP+EMG监测,51例采用MEP+EMG监测。根据术中监测情况,并与术后结果疗效进行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EP+EMG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SEP+EMG组(P<0.05)。SEP+EMG组患者中,3例出现假阴性,8例为假阳性,1例出现监测信号引出不满意,共3例出现术后症状加重。在MEP+EMG组中,2例未能引出信号,其中1例术后症状加重。两组监测方法对术后疗效准确性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P+EMG监测反应灵敏,对腰椎融合术的手术结果及疗效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且对手术时间的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肌电图 腰椎 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6
作者 汪钦 严清 +3 位作者 孙俊 方晨 武洵 史图龙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2021年第1期50-53,74,共5页
目的探索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30例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术后采用VAS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 目的探索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30例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术后采用VAS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9个月(平均6.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功能改善明显,HSS评分、VAS评分、胫股角等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关节活动度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坏死 自发性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畸形TKA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严清 鲍海星 +4 位作者 孙俊 方晨 汪钦 武洵 史图龙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8期847-849,共3页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3~1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型号及安装位置正确,下肢力线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假体松动及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15.9±13.6)°,股胫角为(4.5±3.4)°,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5±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TKA术中使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截骨可获得较好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膝关节炎 下肢关节外畸形 全膝关节置换术 3D打印技术 个体化截骨模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