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英文认知神经基础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史家波 张志珺 +2 位作者 姚志剑 郝贵峰 陈宁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中国汉族健康男性中探讨辨别两种不同语言(汉语和英语)的神经基础。方法采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13名健康志愿者,同时接受预先录制编辑的中英文声音刺激。SPM软件处理、统计分析数据,获得脑区激活... 目的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中国汉族健康男性中探讨辨别两种不同语言(汉语和英语)的神经基础。方法采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13名健康志愿者,同时接受预先录制编辑的中英文声音刺激。SPM软件处理、统计分析数据,获得脑区激活图和局部血氧水平反应曲线。结果与“英语”声音相比,“汉语”声音引起显著激活的脑区为右颞中回和右颞上回。而与“汉语”相比,“英语”则明显激活了两侧额叶、Wernicke区、左侧楔前叶、楔叶和边缘系统。结论与“汉语”相比,对晚习得的“英语”的认知需要更广泛的神经网络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心理学 中文 英文 认知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5年随访未转相的抑郁症患者基线脑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家波 阎锐 +5 位作者 杨昱音 刘海燕 陈瑜 汤浩 卢青 姚志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5年随访未转相的抑郁症患者基线脑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特征。方法:35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27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3.0 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脑区低频振幅(ALFF)值,将有统计学差... 目的:探讨5年随访未转相的抑郁症患者基线脑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特征。方法:35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27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3.0 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脑区低频振幅(ALFF)值,将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对全脑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左后扣带回和左丘脑ALFF值降低,左后扣带回和左额中回、左丘脑和左额眶回间FC增强,左后扣带回和左舌回、左丘脑和左小脑脚间FC减弱(P<0.05,Alphasim矫正)。左后扣带回和左额中回FC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正相关(r=0.351,P=0.038)。结论:5年随访未转相的抑郁症患者基线期存在边缘局部脑区异常,同时与全脑FC存在异常,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下载PDF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发生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史家波 张志珺 +1 位作者 姚志剑 郝贵峰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30期1-4,共4页
目的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验,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发生机制。方法健康志愿者、幻听和非幻听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各13名,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听觉注意测验(auditory attention test,AAT)、... 目的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验,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发生机制。方法健康志愿者、幻听和非幻听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各13名,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听觉注意测验(auditory attention test,AAT)、韵律测验(rhythm scale,RS)和语言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治疗前,幻听组AAT错误数显著高于非幻听组和正常组,非幻听组正确总数显著低于正常组,遗漏数显著高于正常组;治疗后,幻听组正确总数低于正常组,错误数和遗漏数高于正常组,正确总数高于非幻听组,遗漏数低于非幻听组,非幻听组的正确总数低于正常组,遗漏数高于正常组。治疗前,幻听组ST总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治疗后,非幻听组总分和听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治疗前,幻听组VFT前15秒总数显著少于正常组,非幻听组男性名字总数、前15秒总数和四组名称总数均显著低于正常组;治疗后,幻听组和非幻听组前15秒总数均少于正常组.幻听组46~60秒总数要显著多于非幻听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颞叶和额叶功能障碍,有幻听的患者颞叶功能损害范围更广,损害程度更严重,本研究结果支持幻听产生的内源性刺激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 幻听 神经心理学
下载PDF
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38
4
作者 杜经纶 姚志剑 +3 位作者 谢世平 史家波 曹燕翔 滕皋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建立本土化的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chinese facial expression video system,CFEVS)以增加情绪研究的取材范围。方法:录制强度分为三等级的喜悦、悲伤、惊奇、恐惧、愤怒、厌恶及中性(无表情及咀嚼动作两种)等面部表情视频片段,... 目的:建立本土化的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chinese facial expression video system,CFEVS)以增加情绪研究的取材范围。方法:录制强度分为三等级的喜悦、悲伤、惊奇、恐惧、愤怒、厌恶及中性(无表情及咀嚼动作两种)等面部表情视频片段,经两轮粗选后,请50名中国大学生对剩余视频片段的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及表演者的长相进行自我报告式评定。将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一致性高且表情类型与愉悦度相一致的片段纳入CFEVS,做分布分析,同时分析评测者性别、表演者长相对愉悦度、唤醒度分值的影响。结果:纳入CFEVS的喜悦表情男18女43共61个,悲伤表情男23女28共51个,无表情中性男13女17共31个,咀嚼中性男7女17共24个。散点图显示CFEVS在愉悦度及唤醒度上分布较为广泛。方差分析表明评测者性别及表演者长相对视频片段的愉悦度、唤醒度的影响与其表情类型有关。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拥有喜悦、悲伤及中性表情的CFEVS,并发现评测者的性别及表演者的长相可影响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表情 情绪 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 实验室研究 CFEVS 动态刺激材料
下载PDF
动态表情情绪识别相关脑区的fMRI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杜经纶 姚志剑 +2 位作者 谢世平 史家波 滕皋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58-562,共5页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健康汉族女性对动态表情的识别情况并探讨其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3名女性健康受试者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动态表情视频时的脑部反应。图像数据经SPM2软件处理...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健康汉族女性对动态表情的识别情况并探讨其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3名女性健康受试者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动态表情视频时的脑部反应。图像数据经SPM2软件处理和统计分析,获得脑区激活图。结果:与识别十字架相比,识别中性表情激活左额中回、双侧中央前回、右侧杏仁核、左顶下小叶、右中央后回以及丘脑等。与识别中性表情相比,识别喜悦表情激活右额内侧回、右额上回、右额中回、右前扣带回、左胼胝体下回、右枕上回、右枕下回、左枕中回及右颞上回等脑区,而识别悲伤表情激活左额内侧回、右额中回、左颞下回以及左颞上回等脑区。结论:面孔加工及动态表情的识别由脑内一个分布式神经网络所调控,其中额内侧回参与多种情绪的加工,可能是情绪加工的共同通路,而颞上回主要负责面部动态特征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 动态表情 视频刺激 实验室研究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影像学
下载PDF
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源性肥胖的核心家系关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牟晓冬 张志珺 +2 位作者 张向荣 史家波 孙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是否与首次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agents,APS)治疗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患者急性期体质量增加相关。方法:APS(利培酮或氯丙嗪)单药治疗10周,治疗前后测量体质量并...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是否与首次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agents,APS)治疗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患者急性期体质量增加相关。方法:APS(利培酮或氯丙嗪)单药治疗10周,治疗前后测量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84例首次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包含完整核心家系70个)瘦素基因-2548 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APS治疗所致体质量增加与瘦素-2548G/A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及核心家系关联分析,采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数量性状传递不平衡检验(QTDT)。结果:治疗后患者体质量增加是基础体质量的(8.00±6.13)%。体质量增加≥7%和<7%患者组间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P=0.045)。核心家系分析采用TDT发现,在体质量增加≥7%组患者组存在传递不平衡,等位基因A更多的由杂合子父母传递给体质量增加≥7%的患者。结论: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与APS急性期治疗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相关,-2548A等位基因可能是APS治疗所致肥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功能基因多态性 体质量增加 抗精神病药物 核心家系
下载PDF
焦虑和非焦虑型男性抑郁患者P300和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对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姚丽敏 姚志剑 +7 位作者 程宏 史家波 阎锐 陈瑜 王强 韩颖琳 赵可 刘海燕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10期1667-1669,共3页
目的探讨焦虑和非焦虑型男性抑郁患者P300特征和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入组95例男性抑郁患者(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分别为45和50例),检测患者P300电位N_1、P_2、N_2、P_3潜伏期和波幅,并测定其血清游离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 目的探讨焦虑和非焦虑型男性抑郁患者P300特征和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入组95例男性抑郁患者(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分别为45和50例),检测患者P300电位N_1、P_2、N_2、P_3潜伏期和波幅,并测定其血清游离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T_3)、甲状腺素(FT_4、T_4)以及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ROG)、睾酮(TESTO)和垂体泌乳素(PRL)水平,同时利用HAMD17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结果 (1)焦虑型患者N_1、P_2、N_2和P_3潜伏期延长(t=2.45,P=0.02;t=3.55,P=0.00;t=2.92,P=0.00;t=2.62,P=0.01)。(2)焦虑型患者P3波幅下降(t=-2.52,P=0.01)。(3)焦虑型患者E_2和TESTO下降(t=-2.98,P=0.0;t=-2.48,P=0.01);而焦虑型患者T4上升(t=2.19,P=0.03)。(4)患者P_2和P_3潜伏期及T4均与焦虑因子分呈正相关(r=0.21,P=0.04;r=0.28,P=0.00;r=0.21,P=0.04);而E2、TESTO与焦虑因子分呈负相关(r=-0.30,P=0.00;r=-0.20,P=0.05)。结论男性抑郁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和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紊乱,且与其焦虑症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男性 P300 甲状腺激素 性激素 焦虑
下载PDF
一氧化氮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抑郁症及抗抑郁疗效相关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洪燕 张志珺 +1 位作者 史家波 郝贵峰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测定抑郁症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并分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功能多态性与NO浓度、抑郁症及抗抑郁剂疗效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抑郁症患者疗前及正常对照组血浆NO浓度;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目的 测定抑郁症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并分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功能多态性与NO浓度、抑郁症及抗抑郁剂疗效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抑郁症患者疗前及正常对照组血浆NO浓度;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根据eNOS基因G894T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果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患者组疗前血浆NO浓度(76.8+30.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64.2±33.3)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09);患者组疗前血浆NO浓度(76.8±30.3)μmol/L与疗前HAMD分值[(23.9±4.6)]分呈显著正相关(r=0.262,P=0.008);患者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携带不同等位基因或基因型者之间血浆NO浓度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携带不同等位基因或基因型患者疗前HAMD评分和治疗后HAMD减分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 血浆NO浓度增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因素,并影响抑郁症患者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eNOS基因G894T功能多态性可能不影响血浆NO浓度、抗抑郁剂治疗疗效,也不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基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一氧化氮 抗抑郁剂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与识别声音熟悉性有关脑区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郝贵峰 张志珺 +3 位作者 姚志剑 史家波 陈宁 侯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1,112,T0001-T0002,共6页
目的利用组块设计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声音熟悉性的神经网络基础。方法利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3名中国汉族成年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扫描,同时给予事先录制编辑好的言语性声音刺激,并通过反馈系统记录反应结果。应用SPM99软件... 目的利用组块设计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声音熟悉性的神经网络基础。方法利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3名中国汉族成年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扫描,同时给予事先录制编辑好的言语性声音刺激,并通过反馈系统记录反应结果。应用SPM99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获得脑区激活图和局部血氧水平反应曲线,并分析受试者行为学反应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及行为学反应结果与“熟悉”声音激活脑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相比,受试者在接受“熟悉”声音刺激时,下列脑区显著激活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和右前额中回。相应的受试者在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时,相对于接受“熟悉”声音刺激,左楔前叶、枕叶和楔叶显著激活。受试者对“熟悉”声音的判断正确率与对“熟悉”声音识别的平均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60,P=0.03);而辨别“熟悉”声音的平均反应时间与丘脑的激活程度呈正相关(r=0.59,P=0.03)。结论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及右前额中回可能是辨别“熟悉”声音神经网络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辨别“熟悉”声音与辨别“不熟悉”声音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脑功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熟悉性 组块设计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双相障碍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婧 朱荣鑫 +3 位作者 柳绪珍 侯钢 孙静 史家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84-388,共5页
目的: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确定双相障碍(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BD重性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共390例,依据此次抑郁发作有无自杀未遂行为患者分为伴自杀未遂BD组(SA组,n=149)和... 目的: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确定双相障碍(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BD重性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共390例,依据此次抑郁发作有无自杀未遂行为患者分为伴自杀未遂BD组(SA组,n=149)和不伴自杀未遂BD组(NSA组,n=241);分别比较两组间社会人口学特征、生化、血液学、免疫学和心理学等指标的差异。以组间存在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D重性抑郁发作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在SA组,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风险因素与患者目前自杀风险(依据护士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总分)的相关性。结果:相对于NSA组,SA组年龄、首发年龄、血清三酰甘油浓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IgA浓度、单身(包括离异)和伴混合特征比例偏高(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年龄(O R=0.962,P<0.05)及较高的IgA浓度(OR=1.864,P<0.001)是BD重性抑郁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SA组自杀风险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P<0.001),与IgA浓度呈正相关(r=0.42,P<0.001。结论:较低的年龄及较高的血IgA水平是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这两个特征可为临床自杀风险早期识别提供客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行为 风险因素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面部表情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燕翔 郭小兵 +4 位作者 王刚 阎锐 刘海燕 史家波 姚志剑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8期105-107,共3页
目的通过动态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识别具有正、负性情绪信息的面部表情的特征,为认识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选择2008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42例(观察组),并招募与抑郁... 目的通过动态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识别具有正、负性情绪信息的面部表情的特征,为认识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选择2008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42例(观察组),并招募与抑郁症患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地相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悲伤、喜悦及中性的动态面部表情识别测试,记录反应时间,并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再次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动态面部表情的识别反应时延长,在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后反应时间明显缩短,但仍然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有效的治疗可能改善抑郁症患者在情绪识别中的部分反应,而注意偏向仍然存在,不随临床症状的改善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动态面部表情 治疗前后
下载PDF
声音熟悉性神经基础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郝贵峰 张志珺 +3 位作者 姚志剑 史家波 陈宁 侯钢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利用组块设计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言语性“熟悉”声音的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3名中国汉族成年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扫描,同时给予事先录制编辑好的言语性声音刺激,并通过反馈系统记录反应结果。应用SPM99... 目的利用组块设计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言语性“熟悉”声音的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3名中国汉族成年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扫描,同时给予事先录制编辑好的言语性声音刺激,并通过反馈系统记录反应结果。应用SPM99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获得脑区激活图和局部血氧水平反应曲线,并分析受试者行为学反应结果之间及其与激活脑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相比,受试者在接受“熟悉”声音刺激时,下列脑区显著激活:后扣带回(0,-51,23;104像素)、丘脑(0,-15,4;83像素)、右颞中回(50,-37,2;22像素)和右前额中回(53,15,36;12像素)。相关分析表明,受试者对“熟悉”声音的判断正确率与对“熟悉”声音识别的平均反应时间呈明显负相关;而辨别“熟悉”声音的平均反应时间与丘脑的激活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及右前额中回可能是辨别“熟悉”声音神经网络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熟悉性 正常人 组块设计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首、复发抑郁症患者额颞叶神经纤维偏侧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海燕 史家波 +1 位作者 肖朝勇 姚志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首、复发抑郁症患者额颞叶神经纤维是否存在偏侧化改变,以及与认知、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组首发抑郁症患者25例、复发抑郁症患者27例及健康对照者24名,入组者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DTI)及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 目的:探讨首、复发抑郁症患者额颞叶神经纤维是否存在偏侧化改变,以及与认知、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组首发抑郁症患者25例、复发抑郁症患者27例及健康对照者24名,入组者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DTI)及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抑郁患者同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首、复发抑郁组,在右额中回、右额下回、右颞下回的各向异性(FA)值较左侧显著性降低(P<0.05),复发抑郁组右侧海马回FA值较左侧显著性升高(P<0.01),健康对照组未发现左右脑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额叶中回、左额下回FA值与持续错误数正相关,右额下回FA值与完成第一分类所需应答数正相关,首发抑郁组的左额叶中回FA值与持续错误数相关,右额下回FA值与完成第一分类所需应答数相关(P均<0.05);复发抑郁组右额下回FA值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首、复发抑郁症患者均存在右侧颞叶、额叶的偏侧化,且与认知功能的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复发患者偏侧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且右侧额叶下回的纤维完整性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弥散张量成像 偏侧化
下载PDF
前额叶-边缘环路theta波功能连接对抑郁症的识别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强 毕昆 +5 位作者 花玲玲 阎锐 史家波 陈瑜 卢青 姚志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识别负性情绪面孔时前额叶-边缘环路theta波功能连接能否作为识别抑郁症的脑影像学特征。方法:利用脑磁图检测3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43名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在识别动态面部悲伤表情时的脑部电生理反应。通过... 目的:探讨识别负性情绪面孔时前额叶-边缘环路theta波功能连接能否作为识别抑郁症的脑影像学特征。方法:利用脑磁图检测3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43名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在识别动态面部悲伤表情时的脑部电生理反应。通过一致性方法计算出感兴趣脑区间在300~600 ms的功能连接值,比较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功能连接差异,将感兴趣脑区功能连接矩阵作为特征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并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识别负性情绪面孔时感兴趣脑区theta波功能连接对抑郁症患者识别率为94.59%(P=0.0015)。在300~400 ms,抑郁症组右海马与左眶额叶上部(r=-0.49,P=0.0055)、与左眶额叶下部(r=-0.52,P=0.0022)的功能连接值与HAMD-17评分负相关;在500~600 ms,抑郁症组左海马与左扣带中部功能连接增强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62,P=0.002)。结论:在识别负性情绪面孔时前额叶-边缘环路感兴趣脑区的theta波功能连接有助于识别抑郁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theta波 前额叶-边缘环路 脑磁图 功能连接
下载PDF
膝下前扣带回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提示抗抑郁早期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强 田水 +5 位作者 汤浩 阎锐 史家波 陈瑜 卢青 姚志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膝下前扣带回(sgACC)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功能连接以及与抗抑郁药治疗早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集38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28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基线时脑磁源性静息态数据,并对患者在基线和抗抑郁治疗2周...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膝下前扣带回(sgACC)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功能连接以及与抗抑郁药治疗早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集38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28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基线时脑磁源性静息态数据,并对患者在基线和抗抑郁治疗2周后实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计算sgACC与双侧DLPFC的beta波功能连接;将2周后HAMD-17中核心6项(HAMD-6)总分减分率≥50%作为有效组,<50%作为无效组,将功能连接与疗效进行相关性及ROC曲线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sgACC与左侧DLPFC(r=-0. 48,P=0. 0064)、右侧DLPFC(r=-0. 54,P=0. 0015)功能连接与HAMD-6减分率负相关; sgACC与双侧DLPFC的功能连接(AUC=0. 868,P=0. 0001,敏感度70. 6%,特异度90. 5%)有助于早期区分治疗是否有效。结论:sgACC与双侧DLPFC基线时beta频段功能连接可提示抗抑郁药治疗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膝下前扣带回 背外侧前额叶 功能连接
下载PDF
抑郁症情绪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经纶 谢世平 +1 位作者 姚志剑 史家波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7年第2期68-71,共4页
本文结合正常情绪发生机制的功能影像学和脑电生理学研究结果,着重对抑郁症情绪障碍的相关研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情绪 抑郁症 功能影像学 电生理学
下载PDF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转换为阿立哌唑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7
作者 孙静 谢世平 +4 位作者 倪苏琳 王筱兰 尚晓芳 朱荣鑫 史家波 《精神医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转换为阿立哌唑单药或阿立哌唑合并奋乃静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者住院后将先前药物逐步减量,同时给予阿立哌唑治疗,2周后完全停用先前药物,并随机分为两组,即阿立哌唑合并安慰剂(单一用药组)... 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转换为阿立哌唑单药或阿立哌唑合并奋乃静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者住院后将先前药物逐步减量,同时给予阿立哌唑治疗,2周后完全停用先前药物,并随机分为两组,即阿立哌唑合并安慰剂(单一用药组)或奋乃静(合并用药组)治疗8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分别评定患者精神症状及总体疾病严重程度;以人际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其个人和社会功能,以Simpson-Angus量表(SAS)、Barnes静坐不能量表(BARS)和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药物态度问卷(DAI-10)评价患者对目前所服用药物的态度。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及阳性分、阴性分和CGI-S评分分别较其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后,两组间PANSS总分及CG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阿立哌唑单药组PSP评分、DAI评分显著高于合并用药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并有较好的耐受性,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对于服药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立哌唑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安全性
下载PDF
伴与不伴自杀意念男性抑郁症患者P300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姚丽敏 姚志剑 +2 位作者 史家波 程宏 阎锐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索伴与不伴自杀意念男性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85例男性抑郁症患者分为伴与不伴自杀意念组(分别为45例和4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P300电位N1、P2、N2、P3潜伏期和波幅、以及血清游离三碘甲... 目的:探索伴与不伴自杀意念男性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85例男性抑郁症患者分为伴与不伴自杀意念组(分别为45例和4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P300电位N1、P2、N2、P3潜伏期和波幅、以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甲状腺素(T4)水平的检测;同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其与P300、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性。结果:伴自杀意念组P300 N1[(5.29±2.46)μV]和P3[(7.31±3.59)μV]波幅均较不伴自杀意念组N1[(6.48±2.91)μV]和P3[(10.18±6.41)μV]波幅显著下降(t=-2.03,P=0.04;t=-2.50,P=0.02)。伴自杀意念组血清FT3[(5.31±1.02)pmol/L]、T3[(1.82±0.39)nmol/L]和FT4[(13.64±2.05)pmol/L]、T4[(92.49±14.71)nmol/L]水平均较不伴自杀意念组FT3[(5.85±1.12)pmol/L]、T3[(2.00±0.32)nmol/L]、FT4[(15.13±3.36)pmol/L]、T4[(101.40±20.37)nmol/L]水平下降(t=-2.32,P=0.02;t=-2.32,P=0.02;t=-2.42,P=0.02;t=-2.29,P=0.03)。相关分析显示P300 N1和P3波幅以及FT3与T3均与HAMD的自杀因子分呈负相关(r=-0.26,P=0.02;r=-0.23,P=0.03;r=-0.25,P=0.02;r=-0.38,P=0.00)。结论:伴自杀意念男性抑郁症患者P300的N1、P3波幅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均较不伴自杀意念者降低;且与其自杀意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男性 P300 甲状腺激素 自杀意念
下载PDF
双相抑郁患者特定临床症状与脑磁图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凤南 汤浩 +3 位作者 史家波 刘楚 卢青 姚志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究中青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静息脑磁频谱分布特征、额叶α波偏侧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12例20~45岁中青年双相抑郁患者(患者组)和24名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磁图扫描。采用置换... 目的探究中青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静息脑磁频谱分布特征、额叶α波偏侧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12例20~45岁中青年双相抑郁患者(患者组)和24名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磁图扫描。采用置换检验比较两组δ、θ、α1、α2、α3、β频段在双侧中央、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感兴趣皮质区相对能量值和偏侧化指数,并分析患者组中与对照组有差异的脑区能量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总分及各因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δ、θ和β频段能量增加:δ频段能量异常分布于左中央区、左枕区(P<0.05,未校正),θ频段能量异常分布于左枕区(P<0.05,未校正),β频段分布于左中央区、右额叶及双侧顶叶。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双侧颞叶在α2及α3频段能量减弱(P<0.05,未校正)。右颞区α3频段能量值与HAMD17认知因子分呈负相关(r=-0.648,P=0.026)。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存在多个频段皮层激活异常,其认知障碍症状可能与α3异常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脑磁图 静息态
下载PDF
虚拟现实暴露技术在恐惧、焦虑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秋雨 王纯 +2 位作者 姚辉 史家波 孔净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36-138,共3页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能够给来访者提供近似真实的、可以沉浸和交互作用的虚拟环境。近年来,VR技术已被用于精神心理问题治疗的新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其中,VR技术与暴露技术结合,用于多种精神疾病、尤...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能够给来访者提供近似真实的、可以沉浸和交互作用的虚拟环境。近年来,VR技术已被用于精神心理问题治疗的新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其中,VR技术与暴露技术结合,用于多种精神疾病、尤其是恐惧和焦虑障碍的治疗最为多见。本文旨在对虚拟现实暴露技术在特定恐惧症和社交焦虑症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暴露 恐惧 焦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