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G/3G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在院外危重患者急救信息传输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全洪 戴臻 +6 位作者 徐耀伟 徐长远 史巧忠 朱佳伟 陈瑜 车在前 陈尔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评估2G/3G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在院外传输危重患者急救信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常规救护车上安装2G/3G移动通讯传输系统,入选2014年4月-2015年1月经过上海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院外急救与转运需要预报的年龄≥18岁的患者。医... 目的评估2G/3G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在院外传输危重患者急救信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常规救护车上安装2G/3G移动通讯传输系统,入选2014年4月-2015年1月经过上海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院外急救与转运需要预报的年龄≥18岁的患者。医生在现场或急救车上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院外诊断、P、R、SPO2、NIBP、12-ECG、血糖、GCS、TI等急救信息可传输到医院信息终端,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则记录数据的传输结果。结果(①共传输了3362例患者信息,年龄、性别与院外诊断基础数据由2G网络和卫生专网传输,成功率为83.04%~97.04%。②现场用智能除颤监护仪采集患者临床数据分别为P3 324例、R3 330例、SpO2 2668例、NIPB systolic 2862例、12-ECG2256例。采集的临床数据由3G和卫生专网传输,成功率为67.99%-74.34%。③现场检测血糖644例、GCS评分841例、TI评分447例,对其中的危重指标通过电话,对讲机做院外预报,预报成功率为95.35%~96.88%。④2G/3G传输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网络故障,另外,现场采集数据困难、仪器故障、路由器电量不足、人员操作不熟练也是传输失败的原因。结论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传输院外危重患者的急救信息是可行的,安全的。但是网络通讯技术有待升级改造,系统的人机结合有待磨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信息 远程传输 评价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心律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全洪 潘建明 +3 位作者 陈立权 汤师范 史巧忠 陈尔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复苏成功患者在复苏前后的心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上海地区两家急救中心年龄≥16岁的OHCA复苏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50~70岁、≥70岁三组。对患者...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复苏成功患者在复苏前后的心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上海地区两家急救中心年龄≥16岁的OHCA复苏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50~70岁、≥70岁三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初始心律、成功复苏后首次监测的有效灌注心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370例,女279例,女性平均年龄75.7l岁,大于男性(70.57岁,P〈0.05)。心脏骤停初始心律构成比排序为心脏停搏(50.54%),无脉心电活动(PEA)(29.98%),室颤或无脉性室速(VF/VT,15.61%),不详(4.17%)。男性患者初始心律为VF/VT的占20.27%,显著高于女性(9.32%;P〈0.05)。≥70岁组PEA占比多于另外两组,而VF/VT的占比则较少(均P〈0.05)。成功复苏后首次监测的有效灌注心律前三位排序依次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苏后心律构成比整体上与性别和年龄无关(均P〉0.05),但是与复苏前初始心律类型有关(P〈0.05)。结论OHCA复苏成功患者复苏前的心律中不可除颤心律多于可除颤心律,且1〉70岁者PEA所占比例高于年龄较轻者,而VF/VT的占比则较低;复苏后的有效灌注心律构成比与复苏前初始心律类型有关,但没发现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复苏成功 心律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