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方机构在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及服务对策
1
作者 史春悦 王利国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4期24-26,共3页
本文从县(市、区)级教育部门视角,探究第三方机构在行业监管中发挥的作用,并从培训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场巡查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4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完善中小学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第三方机构 食品安全 中小学食堂
下载PDF
枸杞多糖及其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锐 觹许晨 +2 位作者 史春悦 陈倩娟 张民 《中国果菜》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采用DEAE-cellulose(OH-)色谱柱分离纯化枸杞多糖(FLP),制得其纯化产物;分别采用酸法和酶法水解FLP,制得FLP酸解产物和酶解产物;利用气相色谱、原子力显微镜和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FLP及其水解产物的单糖组成、分子形貌和抗氧化活性... 本文采用DEAE-cellulose(OH-)色谱柱分离纯化枸杞多糖(FLP),制得其纯化产物;分别采用酸法和酶法水解FLP,制得FLP酸解产物和酶解产物;利用气相色谱、原子力显微镜和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FLP及其水解产物的单糖组成、分子形貌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酸解和酶解均可使枸杞多糖分子减小,但由于酸解使糖醛酸含量提高,导致分子聚集度提高,分子聚集体粒径增大;枸杞多糖对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作用与多糖中糖醛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关,随着糖醛酸含量的提高和蛋白质含量的减少,枸杞多糖抗脂质体过氧化的能力也相应提高;枸杞多糖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与多糖中糖醛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无关,但与其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水解 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
下载PDF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史春悦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14期86-89,共4页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尤其是湿热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具有强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尤其是湿热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具有强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 寄生曲霉 仪器分析 免疫分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原花青素抑制玉米淀粉回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许晨 刘锐 +4 位作者 孙婵婵 史春悦 丛旭 侯滕 张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811-1818,共8页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OPCs)对高直链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高支链玉米淀粉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光谱仪(NMR)测定与分析原花青素与淀粉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测定原花青素对淀粉体外...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OPCs)对高直链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高支链玉米淀粉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光谱仪(NMR)测定与分析原花青素与淀粉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测定原花青素对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OPCs含量的增加,高直链玉米淀粉回生程度降低;当OPCs添加量为5%时,原花青素对普通玉米淀粉和高支链玉米淀粉回生抑制效果较好。高直链玉米淀粉中慢消化淀粉(SDS)含量随OPCs增加而增加,普通淀粉中SDS含量在添加5%OPCs时较高,而高支链玉米淀粉的快消化淀粉(RDS)含量在5%时较高;NMR结果表明OPCs分子与直链和支链淀粉之间均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结论添加5%原花青素对三种玉米淀粉回生抑制效果较好;原花青素对直链和支链淀粉的结合方式和结合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玉米淀粉 回生 抑制作用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史春悦 《现代食品》 2020年第4期49-52,共4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源头上对其进行检测十分必要。目前,用于鉴定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微生物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本文就当前食源性致病...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源头上对其进行检测十分必要。目前,用于鉴定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微生物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本文就当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其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超微粉碎-微粒化组合技术对乳清蛋白结构和加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婵婵 张民 +1 位作者 田朝杰 史春悦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3-268,共6页
研究了超微粉碎-微粒化组合技术对乳清蛋白结构和加工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其在乳清蛋白的深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了乳清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现超微粉碎、微粒化及其组合技术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变乳清蛋白各二级... 研究了超微粉碎-微粒化组合技术对乳清蛋白结构和加工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其在乳清蛋白的深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了乳清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现超微粉碎、微粒化及其组合技术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变乳清蛋白各二级结构元件的含量。荧光光谱扫描结果显示乳清蛋白的最大荧光吸收波长分别由333 nm红移至334 nm、356 nm和358 nm,说明了处理后的蛋白表面疏水性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处理后的乳清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24.11μmol/g显著性减少至8.41μmol/g,说明了乳清蛋白三级结构发生改变。组合技术处理后,乳清蛋白的焓值由133.10 J/g下降到54.63 J/g,说明了聚集程度显著性下降。二级和三级结构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热稳定性的增强、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持水能力和吸油性的增强。这些加工特性的增强说明超微粉碎-微粒化组合技术适宜在乳清蛋白基质脂肪模拟物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粉碎 微粒化 乳清蛋白 结构 加工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