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九龙甲烷礁邻区沉积物层中垂向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史春潇 雷怀彦 +2 位作者 赵晶 张劼 韩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2-1082,共11页
本研究应用微生物16S rRNA-DGGE和T-RFLP技术,结合环境参数,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南海九龙甲烷礁附近973-4柱状样沉积物中3个层位12个不同深度(表层20 cm至382 cm,中层552 cm至796 cm,深层862cm至1 196 cm)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分布进... 本研究应用微生物16S rRNA-DGGE和T-RFLP技术,结合环境参数,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南海九龙甲烷礁附近973-4柱状样沉积物中3个层位12个不同深度(表层20 cm至382 cm,中层552 cm至796 cm,深层862cm至1 196 cm)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T-RFLP实验表明,细菌丰度、香农指数和均匀度变化趋势相同,由深层到716 cm处先降后升,中层716 cm深度范围处微生物群落丰度、均匀度、香农指数相对较高,716cm至表层先降后升。DGGE图谱和T-RFLP色谱峰聚类分析表明:表层20 cm至192 cm相似性较高,表层236 cm至382 cm与深层1 082 cm、1 196 cm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但中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表层及深层均有较大差异。环境参数表明中层甲烷含量较高,推测甲烷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T-RFLP色谱峰与微生物数据库比对及DGGE条带测序也表明了:本区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其中α-、γ-、δ-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为主要的细菌亚群,其他细菌包括放线菌(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次优势菌群。甲烷含量较高的中层,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硫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等与甲烷密切相关的细菌均有被检测到,表明该区域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相关的微生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甲烷礁 天然气水合物 分子生物学 甲烷形成与分解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973-3岩心古菌多样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玉峰 雷怀彦 史春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5-421,共7页
海底微生物产甲烷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全球甲烷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地球上的一个巨大甲烷库,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利用基于16SrD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潜在... 海底微生物产甲烷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全球甲烷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地球上的一个巨大甲烷库,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利用基于16SrD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岩环境因素对古菌种群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973—3岩心20—450cm深度段,Methanosaeta为优势菌群,所占比例为32.9%;Methanosarcinales在542—870cm深度段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8.3%;Methanomicrobia—zes在1075—1162cm深度段所占比例高达20.7%。973—3岩心古菌种群分布与甲烷产生、氧化密切相关,预示其下部赋存天然气水合物。973—3岩心成岩环境参数垂向变异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有着明显响应关系:pH值随岩心深度增加而变大,Eh(氧化还原电位)值、盐度和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则相反。973—3岩心与日本海、南海神狐海域等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非赋存区古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这是由于pH值、Eh值和沉积物粒径等成岩环境参数对973—3岩心古菌种群分布有着显著影响,故必须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谢甲烷活动的生态位,以提高古菌群落结构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菌多样性 成岩环境 天然气水合物 台西南盆地 南海北部
下载PDF
深水沉积物岩心古菌群落结构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以南海台西南海域973-4站位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玉峰 雷怀彦 史春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9-125,共7页
微生物产甲烷作用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形成、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有关古菌类群的代谢机理及其对水合物成藏的指示作用尚有待深入研究。为此,利用基于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南海台西南海... 微生物产甲烷作用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形成、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有关古菌类群的代谢机理及其对水合物成藏的指示作用尚有待深入研究。为此,利用基于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南海台西南海域973-4站位岩心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与日本海、南海神狐海域等水合物赋存、非赋存区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973-4站位岩心中广古菌Methanosarcina为优势类群,在表层所占比例为50%,在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的比例为46.1%,在深层的比例为66.7%;②Methanomicrobiales为次优势类群,在表层所占比例为28.3%,在SMTZ层位为30.7%,在深层为11.1%;③上述2个古菌类群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与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组分的变异密切相关。结论认为:①古菌群落结构与细菌、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973-4站位岩心下部赋存水合物;②由于古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性,必须考虑地球化学参数和地质特征的协同作用,才能提高其对水合物成藏指示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台西南盆地 古菌多样性 日本海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产甲烷作用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下载PD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foraminiferan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decomposition 被引量:5
4
作者 雷怀彦 曹超 +2 位作者 欧文佳 龚楚君 史春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28-1740,共13页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events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ethane seepage.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n Uvigerina spp.(size range of 0.25-0.35 mm) are from-0.212% to-0.021% and the δ18O value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n Globigerinoides ruber(size range of 0.25-0.35 mm) are from-0.311% to-0.060%;2) three cores(ZD2,ZD3 and ZS5) from the bottom of a hole are aged for 11 814,26 616 and 64 090 a corresponding to the early oxygen isotope stage(MIS) I,III and IV final period,respectively;3) a negative-skewed layer of carbon isotop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MIS II(cold period),whose degree of negative bias is-0.2‰;and 4) the δ13C compositions of foraminifera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Blake Ridge and the Gulf of Mexico sediments of the late Quaternary.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are that the studied area is a typical area of methane seep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during MIS II due to the global sea-level fall and sea pressure decrease.Gas hydrate is decomposed and released,and a large number of light carbon isotopes of methane are released into the ocean,dissolved to inorganic carbon(DIC) pool and recorded in the foraminiferan shells.A pyrite layer developed in the negative bias layers of the foraminiferans confirms that the δ13C of foraminiferans is more affected by methane and less by the reduction of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early diagenesis.The use of foraminiferan δ13C could accurately determine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release event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both reconstructing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methane release events and exploring natural gas hyd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碳同位素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陆坡 沉积物岩心 晚第四纪 氧同位素 分解 中国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973-4柱沉积物中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研究及其对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劼 雷怀彦 +3 位作者 欧文佳 杨玉峰 龚楚君 史春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11-1820,共10页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向上逸散与孔隙水中硫酸盐发生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反应。深海沉积物有机质氧化也可驱动硫酸盐还原反应。针对甲烷渗漏背景下硫酸盐还原的不同驱动模式,对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硫、酸可挥发性硫(AVS)...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向上逸散与孔隙水中硫酸盐发生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反应。深海沉积物有机质氧化也可驱动硫酸盐还原反应。针对甲烷渗漏背景下硫酸盐还原的不同驱动模式,对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硫、酸可挥发性硫(AVS)、δ^34pyrite及孔隙水中的SO2-4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总硫在390cm、610-890cm处为0.3%-0.7%,此含量高于相邻层位;2AVS含量在表层较低,于610-868cm区间缓增至565μmol/g,898cm处AVS含量激增至9 315μmol/g;3δ^34pyrite值由浅至深逐渐增大,由-44.4‰升至17.9‰,后回落到12.6‰;490-900cm区间的SO2-4含量逐渐下降,大于900cm则SO2-4含量变化不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分别由有机质氧化和甲烷厌氧氧化驱动的2种硫酸盐还原模式;硫酸盐甲烷转换带以总硫、δ^34pyrite等指标为判定因素可分为上、下2部分;研究区SMI深度约为900cm,这一较浅的SMI预示着研究区深部可能存在天然气藏或天然气水合物藏;结合微生物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和微生物的分布存在耦合现象,这对进一步研究甲烷水合物潜在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硫同位素 酸可挥发性硫 黄铁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