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宾为主--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侧面
1
作者 史经鹏 刘修志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4,共9页
一般认为,佛教重视觉悟,其核心强调众生自力修行以达到解脱。但通过对印度和中国佛教佛性论的阐释,发现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出从救济论到众生论的转化。具体而言,印度大乘佛教的如来藏佛性经论普遍强调以佛陀为中心,借助... 一般认为,佛教重视觉悟,其核心强调众生自力修行以达到解脱。但通过对印度和中国佛教佛性论的阐释,发现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出从救济论到众生论的转化。具体而言,印度大乘佛教的如来藏佛性经论普遍强调以佛陀为中心,借助佛的加持力而救济众生,众生处于宾位。而在中国佛教中,佛性论最具特色的宗派是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通过对三个宗派代表人物与文献的探讨,可知华严宗的“性起”佛性论模式推重佛陀在果位引导众生修行和解脱中的核心作用,继承了印度佛教救济论的特征。与之相对,天台宗的“性具”佛性论和禅宗的随缘任运的思想,更加注重众生作为修行主体的自主性。然而,在天台宗的圆融思想中,众生论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这种潜能在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实现,众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彰显。综而言之,众生的地位在印中佛性论的结构中呈现出转宾为主、宾主历然有别的基本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论 救济论 众生论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庐山慧远的法身观
2
作者 史经鹏 《中国佛学》 2015年第2期141-172,共32页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庐山慧远的法身观。其一,慧远的法身生成论。这主要是关于菩萨的法性生身如何产生的问题而提出。慧远推测七住菩萨的法身是由'烦恼残气+形(三界外形)→妙行法性生身'构造而成。在其相关论述中,也充分体...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庐山慧远的法身观。其一,慧远的法身生成论。这主要是关于菩萨的法性生身如何产生的问题而提出。慧远推测七住菩萨的法身是由'烦恼残气+形(三界外形)→妙行法性生身'构造而成。在其相关论述中,也充分体现了慧远初期的大小乘思想。其二,慧远法身思想的演变。随着和鸠摩罗什的交流,慧远的大小乘观产生变化,其法身观亦因之不断演变,如他对真法身,变化身,法身与色身、相好等关系的理解都逐渐明朗起来,这是他接受鸠摩罗什般若学的影响所致。在具体演变过程中,由其对变化身的重视,可以看出慧远作为宗教领袖且领导修持念佛三昧的立场所在。总而言之,慧远的法身观不仅是他自己的佛学思考,还体现了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界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特点,引领了中国佛教史上般若学到涅槃学的历史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慧远 法身观 法身生成论 真法身 变化身 般若学
下载PDF
再论竺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善不受报义”为中心
3
作者 史经鹏 《佛学研究》 2013年第1期253-261,共9页
竺道生的"善不受报义"是佛教伦理思想的一种表现。在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中,善可分为"世善"与"本善","世善"是昧于佛教空理的世俗善行,这种修行可以获得人天果报,但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 竺道生的"善不受报义"是佛教伦理思想的一种表现。在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中,善可分为"世善"与"本善","世善"是昧于佛教空理的世俗善行,这种修行可以获得人天果报,但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本善"是与理相应之善,理是指佛教的空、一乘及佛性等概念,理是善的本体,善是理的属性。但道生认为,"本善"也不能导致究竟佛果。因为道生提倡"顿悟成佛义",在此理论基础上,众生通过智慧理解不可分之理即可顿悟,因而慧解是成佛之因,与善恶无关。这种理论表现出道生极其重视精神智识发展的佛教德性论态度,这种德性论教育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应予以充分重视和正确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道生 佛教伦理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下载PDF
南北朝敦煌遗书《涅槃经》注疏考述
4
作者 史经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105,共13页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南北朝大乘《大般涅槃经》的注疏文献,且基本属于藏外佛教文献。其中51件《涅槃经》注疏文献的基本信息、缀合情况、文献性质及内容特征有待系统研究。这批文献总计7886行,20余万字,涉及《涅槃经》中除“大众所问...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南北朝大乘《大般涅槃经》的注疏文献,且基本属于藏外佛教文献。其中51件《涅槃经》注疏文献的基本信息、缀合情况、文献性质及内容特征有待系统研究。这批文献总计7886行,20余万字,涉及《涅槃经》中除“大众所问品”“现病品”之外的所有品目,体量较大,内容丰富,涵括经序、随文疏释与教理论义等,是对南北朝藏内佛教文献的有力补充。经过录文校勘整理,这51件写本可以缀合为23件独立的《涅槃经》疏释文献。通过对其形式的比较分析,可知南北朝《涅槃经》不同版本的实际流传情况较为复杂,其注释方式反映出中国佛教初期义疏体裁的发展和演变。在内容上,这批经疏保存了多元化的义理阐释,其广泛征引各种经论,深入推动了南北朝涅槃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敦煌遗书 《涅槃经》注疏 藏外佛教文献 涅槃学
原文传递
敦煌遗书地论学派《涅槃经疏》(拟)中的佛性思想——以BD2224、BD2316、BD2276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史经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9-55,共7页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史上关注的焦点。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迅猛发展,众多佛性论顺势而起,竞擅风流。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以BD2224、BD2316、BD2276缀接而成的《涅槃经疏》(拟),属于地论学派文献,表现了地论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佛性思想。《...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史上关注的焦点。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迅猛发展,众多佛性论顺势而起,竞擅风流。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以BD2224、BD2316、BD2276缀接而成的《涅槃经疏》(拟),属于地论学派文献,表现了地论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佛性思想。《涅槃经疏》(拟)在借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五忍思想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涅槃经》中的熙连、八恒及四依概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修行阶段论。在此基础上,《涅槃经疏》(拟)提出了既非本有、亦非始有的佛性论,即佛性在众生修行的性种性阶段才出现,通过主体与佛性的互动,保障众生提升修行,以至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 地论学派 《涅槃经疏》(拟) 修行阶段论 佛性
原文传递
有无之间、系心于佛——再论庐山慧远的法性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史经鹏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136,共6页
庐山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慧远的法性思想被认为是其佛教思想的核心。但慧远的法性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时而与法身的概念紧密结合,时而单独作为实法的本性而存在。但作为佛教领袖和积极修行者,慧远最终的法... 庐山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慧远的法性思想被认为是其佛教思想的核心。但慧远的法性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时而与法身的概念紧密结合,时而单独作为实法的本性而存在。但作为佛教领袖和积极修行者,慧远最终的法性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修行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慧远 法性 法身
原文传递
南北朝佛性论管窥--以伯3291号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史经鹏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1期77-93,共17页
佛性论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佛教修行提供理论根据和支撑。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性论百花齐放,但如今这些佛性论仅零散残存于隋唐史料中,面目模糊。南北朝敦煌遗书伯3291号详细保存了当时流行的四种佛性论:性空、众生、神虑、... 佛性论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佛教修行提供理论根据和支撑。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性论百花齐放,但如今这些佛性论仅零散残存于隋唐史料中,面目模糊。南北朝敦煌遗书伯3291号详细保存了当时流行的四种佛性论:性空、众生、神虑、当常等佛性义。此疏层层递进,后论破前,归结为当常佛性义。它不仅系统反思了南北朝佛性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推演,也彰显出中国佛教史中般若学到涅槃学的思想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性论 伯3291号 中国佛教
原文传递
竺道生“法身无色”与“佛无净土”说考
8
作者 史经鹏 《法音》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28,共5页
竺道生(355?-434)是中国南北朝初期的高僧,在《大般涅槃经》传到南京之前,即倡言"一阐提亦有佛性"的佛性悉有论,被后人称为"涅槃圣"。《涅槃经》的主题之一是法身常住,那么道生的法身观是否受到此经的影响?本文将在此问题意识... 竺道生(355?-434)是中国南北朝初期的高僧,在《大般涅槃经》传到南京之前,即倡言"一阐提亦有佛性"的佛性悉有论,被后人称为"涅槃圣"。《涅槃经》的主题之一是法身常住,那么道生的法身观是否受到此经的影响?本文将在此问题意识上重新观照道生的"法身无色"和"佛无净土"思想。对道生此二说,汤用彤先生略引经证,然仍有未尽之处[1]。兹分别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道生 法身 净土 《大般涅槃经》 《涅槃经》 问题意识 南北朝 汤用彤
原文传递
论鸠摩罗什的大小乘观——以《大乘大义章》为中心 被引量:2
9
作者 史经鹏 《理论界》 2012年第6期86-88,共3页
中国佛教一直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代表。鸠摩罗什在姚秦时代传译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么,鸠摩罗什本人的大小乘观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呢?通过综合研究鸠摩罗什的生存环境及其在《大乘大义章》中... 中国佛教一直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代表。鸠摩罗什在姚秦时代传译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么,鸠摩罗什本人的大小乘观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呢?通过综合研究鸠摩罗什的生存环境及其在《大乘大义章》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鸠摩罗什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将大小乘学说统一起来,并对小乘阿毗昙学说表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鸠摩罗什持有一种包容性的大小乘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大小乘观 小乘阿毗昙
原文传递
《大乘大义章》的时间界定及慧远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经鹏 《宗教研究》 2009年第1期142-169,共28页
《大乘大义章》是由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书信往复问答辑佚而成,现存十八章。①关于慧远与鸠摩罗什开始通信交好以及进行问答的时间,中日佛教学界在佛教通史或专门研究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最近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日本学者远藤祐介先生... 《大乘大义章》是由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书信往复问答辑佚而成,现存十八章。①关于慧远与鸠摩罗什开始通信交好以及进行问答的时间,中日佛教学界在佛教通史或专门研究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最近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日本学者远藤祐介先生。他在《<大乘大义章>中所见慧远的问题意识》(《<大乗大義章>に見ぇる慧遠の問题意識》)一文中,在对慧远的质问所表现出的问题意识的探究中,也断定二人问答开始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大义 意识 问题 题意 时间 通史
原文传递
《法华经》在印度的形成及其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冈田行弘 史经鹏 《宗教研究》 2015年第2期3-15,共13页
一、前言《法华经》号称'诸经之王'~①,是东亚佛教圈中最受尊重和喜爱的经典。在现代日本,《法华经》也和《般若心经》一起被人们日常读诵。可是,在印度佛教世界的内部,它并不具有重要的位置。理由之一是,集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之... 一、前言《法华经》号称'诸经之王'~①,是东亚佛教圈中最受尊重和喜爱的经典。在现代日本,《法华经》也和《般若心经》一起被人们日常读诵。可是,在印度佛教世界的内部,它并不具有重要的位置。理由之一是,集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之大成并奠定后来印度佛教主流的龙树,以《般若经》的空思想为基础,将《华严经·十地品》中菩萨的十地视为通向觉悟的阶梯。而《法华经》中'一切众生[疾速]成佛'的教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大乘佛教 般若波罗蜜
原文传递
日本佛教中判教(教判)的展开——经典解释的基础
12
作者 末木文美士 史经鹏 《宗教研究》 2011年第1期12-22,共11页
一、中国和日本的判教(教判)判教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经典解释法。这本来是大乘佛教批判部派的教说之时产生的思想,可是大乘经典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这些经典在翻译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佛教学者忽视了它们... 一、中国和日本的判教(教判)判教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经典解释法。这本来是大乘佛教批判部派的教说之时产生的思想,可是大乘经典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这些经典在翻译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佛教学者忽视了它们成立的历史过程,将其所有都作为佛说接受了。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经典进行重新整理,使其成为没有矛盾的体系化的整体。这被称为判教的思想,是中国佛教南北朝时期经典讲说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法华经》 十住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