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中CXCR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叶一农 赵琦毅 +3 位作者 周惠玲 严海明 张青森 彭亮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356-2361,共6页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CD8+T细胞上趋化因子受体3(CXCR3)的表达及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22例ACLF患者、18例普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入院初收集血样,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T细胞上CXCR3的表达。结果...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CD8+T细胞上趋化因子受体3(CXCR3)的表达及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22例ACLF患者、18例普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入院初收集血样,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T细胞上CXCR3的表达。结果 ACLF患者中12例存活。CHB患者CXCR3+CD8+T细胞计数(70.31±38.07)×106·L-1,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的(34.26±22.30)×106·L-1和ACLF患者的(10.63±8.57)×106·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3+CD8+T细胞数量与ln ALT、ln AST或总胆红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存活的ACLF患者CXCR3+CD8+T细胞计数(14.40±9.35)×106·L-1,明显高于死亡患者的(6.10±4.78)×106·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ACLF患者外周血CXCR3+CD8+T细胞的计数下降,并且可能与转归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衰竭 调节性免疫 趋化因子受体3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被引量:110
2
作者 叶一农 高志良 《传染病信息》 2009年第5期276-279,共4页
HBV导致的肝衰竭依次经受了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的三重致死性打击。"三重打击"假说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机制,结合肝衰竭的时相分析,将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制定肝衰竭的治疗... HBV导致的肝衰竭依次经受了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的三重致死性打击。"三重打击"假说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机制,结合肝衰竭的时相分析,将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制定肝衰竭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乙型肝炎 免疫损伤 缺血缺氧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胆红素等与肝硬度值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叶一农 龙辉 +5 位作者 白红莲 李宗良 吴有全 林小清 刘英莲 刘全妹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与肝硬度值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间隔1~33周分别检测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肝硬度值,及血清ALT、AST、GGT、ALB、GLO和TBIL等。分析两次肝功能指标值、年龄等与...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与肝硬度值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间隔1~33周分别检测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肝硬度值,及血清ALT、AST、GGT、ALB、GLO和TBIL等。分析两次肝功能指标值、年龄等与对应肝硬度值的相关性及两次肝功能指标变化值、两次检测间隔时间等与肝硬度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以肝硬度变化值为因变量,以肝功能指标变化值及年龄和两次检测间隔周数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次检测的GGT、ALB、TBIL与DBIL水平与肝硬度值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年龄、两次检测AST、GGT、GLO、TBIL与DBIL变化值与肝硬度变化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80、0.503、0.536、0.369、0.341、0.497;P<0.05)。两次检测间隔时间与肝硬度变化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肝硬度变化值=0.4982×GLO变化值+0.4621×DBIL变化值(F=15.108,P<0.001)。结论炎症程度影响肝脏硬度值,但难以通过AST等校正Fibroscan测量值的方式来准确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弹性探测仪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纤维化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叶一农 张志侨 +3 位作者 何纲 王鹏 李静 吴兴柳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3145-3149,共5页
目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HRS)的高危因素,以期建立一种筛查、预测发生HRS的高危因素的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目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HRS)的高危因素,以期建立一种筛查、预测发生HRS的高危因素的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RS分为HRS组78例和非HRS组31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对相关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查HR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分类树模型进一步筛查影响HR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增益指数评估不同结点的发病风险并建立评估HRS发病风险的简易风险评估表。结果HRS组患者的终末期肝病评分(MELD)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26.9±8.5)分、(72.8±11.8)%,明显高于非HRS组的(22.1±6.9)分、(68.0±1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S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为26.9%(21/78),明显高于非HRS组的5.8%(18/31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LD评分、上消化道出血和中性粒细胞比值为ACLF患者发生HR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分类树模型法提示,ACLF患者发生HRS的高危情况依次为有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者、无肝性脑病但MELD评分>32.420者、无上消化道出血但有肝性脑病者。结论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出现以下3类情况应该高度警惕并及积极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有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无肝性脑病但MELD评分>32.420;无上消化道出血但有肝性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肾综合征 分类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叶一农 罗红涛 +3 位作者 谭家驹 刘全妹 龙辉 严海明 《药品评价》 CAS 2008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中毒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效果。方法60例中毒所致MODS患者,随机均分为MARS治疗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组和常规综合治疗组。观察并比较组问血流动力学、肝肾功能、凝血功...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中毒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效果。方法60例中毒所致MODS患者,随机均分为MARS治疗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组和常规综合治疗组。观察并比较组问血流动力学、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呼吸功能、炎症介质等方面指标,以及Marshall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比较三组患者60d内的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MARS治疗后平均心率减慢、平均动脉压升高;总胆红素、尿量明显增加;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O_2、氧合指数水平均显著提高,气道峰压明显降低;促炎性介质(一氧化氮、IL-6、IL-8、TNF-α、LBP)与抗炎性介质(IL-10、IL-13)水平明显降低;的Marshall评分MARS组由9.45±1.68降低至7.45±1.73,CRRT组由9.45±1.72降低至8.52±1.46,常规综合治疗组由9.65±2.10降低至9.20±1.8,MARS治疗后优于常规综合治疗组和CRRT组(P<0 05)。呼吸频率、肌酐水平下降.SaO_2提高,优于常规综合治疗组(P<0.05)。60d生存概率分析,MARS组存活率为80%(16/20),优于常规综合治疗组35%(7/20)(P=0.003)与CRRT组50%(10/20)(P=0.040)。结论MARS治疗中毒导致MODS的疗效优于常规综合治疗和CRR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多脏器功能衰竭 中毒
下载PDF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
6
作者 叶一农 柯伟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84-187,共4页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肝细胞 肝炎病毒 胆红素
下载PDF
不同检测时段的瞬时弹性成像下肝硬度值变化
7
作者 叶一农 李宗良 +2 位作者 白红莲 龙辉 吴有全 《新医学》 2014年第7期459-46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检测时段的瞬时弹性成像(FS)下肝硬度值变化。方法收集4 731例次慢性肝病FS肝纤维化检测结果,比较每日9个不同时段肝硬度值的差异。以肝硬度值为因变量,以检测时段、性别、是否住院患者等3个因素为主效应因素,年龄为协变量... 目的观察不同检测时段的瞬时弹性成像(FS)下肝硬度值变化。方法收集4 731例次慢性肝病FS肝纤维化检测结果,比较每日9个不同时段肝硬度值的差异。以肝硬度值为因变量,以检测时段、性别、是否住院患者等3个因素为主效应因素,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4 731例次平均肝硬度值为(8.8±8.3)kPa。不同时段肝硬度值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10、11、9、8、7时段肝硬度值接近,低于17、16、14、15时段肝硬度值(P均<0.05)。不同时段中性别、年龄分布、住院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6)。检测时段、性别、是否住院患者、年龄对肝硬度值均存在单独的影响(P<0.01);在不同的检测时段和性别和(或)是否住院的组合对肝硬度值还存在附加影响(P<0.01)。结论检测的时段可能影响肝硬度值,FS检测应固定于上午一个时段内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弹性成像检测 肝纤维化 肝硬度
下载PDF
HBsAg血清清除后的维持治疗
8
作者 叶一农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18-320,共3页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As)的广泛应用和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能够实现基本的治疗目标[1],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从而最终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HBsAg阴转,伴/不伴抗-HBs血清学转换,代表着HBV复制和病...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As)的广泛应用和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能够实现基本的治疗目标[1],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从而最终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HBsAg阴转,伴/不伴抗-HBs血清学转换,代表着HBV复制和病毒蛋白表达均被抑制,是一种最优的治疗终点[2],也被称为已解决的CHB或功能性治愈的CHB,是目前部分CHB患者可以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sAg清除 免疫治疗 功能性治愈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9
作者 严海明 陈建华 +2 位作者 叶一农 龙辉 王向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08-511,共4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LAM(100 mg/d)和ADV(10 mg/d),1次/d,疗程为48周;单药组服用ETV(0.5 mg/d),1次/d,疗程48周。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转阴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在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8,P>0.05),但治疗36周时单药组ALT复常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5)。治疗12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1.976,P>0.05),治疗24和36周,单药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9.164,P<0.05)。两组间的HBe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耐药,安全性良好。结论治疗48周时,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CHB均具有较好的疗效;ETV单药治疗容易较早出现ALT复常和HBV DNA阴转;两组药物安全性好、耐药率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和IL-6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向槐 叶一农 +7 位作者 梁敏锋 林小清 刘全妹 白红莲 龙辉 严海明 孙婧 杨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756-759,76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的影响。方法 3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单次治疗。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7、IL-6浓度,同时记录血清...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的影响。方法 3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单次治疗。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7、IL-6浓度,同时记录血清ALT、TBil等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衰竭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123.5±23.0)pg/ml、(110.0±18.5)pg/ml,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5±6.3)pg/ml、(27.8±5.9)pg/ml和正常对照组(34.7±3.3)pg/ml、(12.1±5.1)pg/ml,P均<0.001;治疗后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84.7±21.4)pg/ml、(75.8±16.6)pg/ml,较治疗前下降(t=35.1,P<0.001;t=33.4,P<0.001);与好转组相比,人工肝对恶化组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降低(t=3.8,P<0.05;t=3.9,P<0.05);人工肝对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03;r=-0.43,P=0.01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其对IL-17、IL-6的清除效率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肝炎 乙型 肝功能衰竭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及恩替卡韦的疗效 被引量:8
11
作者 严海明 叶一农 +2 位作者 杨光 梁敏锋 龙辉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6-438,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与恩替卡韦治疗24周对其的影响及对血浆类胰岛素增长因子-1(IGF-1)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0例为乙肝组,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乙肝组应用恩替卡...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与恩替卡韦治疗24周对其的影响及对血浆类胰岛素增长因子-1(IGF-1)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0例为乙肝组,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乙肝组应用恩替卡韦治疗24周,治疗前后采用韦氏记忆量表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测定认知功能,检测IGF-1及BDNF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肝组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前的记忆力指标均降低,血浆IGF-1及BDNF水平降低,WCST中的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及随机错误数均上升(P<0.05)。与恩替卡韦治疗前比较,乙肝患者治疗24周后记忆力指标均上升;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及随机错误数减少,血浆IGF-1及BDNF水平均上升(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认知功能比正常人减退,恩替卡韦治疗24周后,其认知功能有所改善,此改善可能与血浆IGF-1及BDNF水平上调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认知功能 恩替卡韦 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LPS-TLR4通路抑制肝星形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谢婵 彭亮 +3 位作者 叶一农 张耿林 谢仕斌 高志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否可通过干预LPS-TLR4通路,调控肝星状细胞(HSC)LX2活化,阐明BMSC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共培养BMSC、LX2,分为BMSC+LX2(LPS刺激)组、TLR4阻断剂+LX2(LPS刺激)组、LX2(LPS刺激)组、BMSC(LP...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否可通过干预LPS-TLR4通路,调控肝星状细胞(HSC)LX2活化,阐明BMSC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共培养BMSC、LX2,分为BMSC+LX2(LPS刺激)组、TLR4阻断剂+LX2(LPS刺激)组、LX2(LPS刺激)组、BMSC(LPS刺激)组、LX2(无LPS刺激)组,培养6、12、36、48 h;收集上清,ELISA检测IL-8及TGFβ表达,RT-PCR检测LX2的TLR4、Myd88及NF-κB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Fβ、SMA、ColⅠ、MyD88、TLR4表达。免疫荧光检测NF-κB细胞内表达情况。结果 LPS可以刺激LX2活化,活化的LX2分泌IL-8及TGFβ增多,TGFβ、SMA、ColⅠ、MyD88、TLR4表达增加,NF-κB p65主要为核内表达。与BMSC共培养后,LPS导致的LX2活化减弱,LX2的TGF-β、SMA、ColⅠ、MyD88、TLR4的表达下降,NF-κB p65胞浆表达为主。结论 BMSC可以通过干预LPS-TLR4通路抑制LX2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间质干细胞 肝细胞 星形细胞 LPS-TLR4通路
下载PDF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龙辉 罗红涛 +1 位作者 赖春颜 叶一农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72-1674,共3页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探讨ALT水平、年龄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对6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ALT水平、年龄、HBeAg与肝脏病理G分级、S分期等,分别统计分析ALT水平、年龄与肝脏病理G...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探讨ALT水平、年龄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对6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ALT水平、年龄、HBeAg与肝脏病理G分级、S分期等,分别统计分析ALT水平、年龄与肝脏病理G分级、S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于HBeAg阳性患者,不同ALT水平或不同年龄段的G分级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ALT水平越高或年龄越大,G分级越高(rp=0.786 9,rp=0.979 6);不同ALT水平的S分期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段的S分期之间的差异有显著(P<0.05),年龄越高,S分期越高(rp=0.892 9,P<0.05)。对于HBeAg阴性患者,不同ALT水平的G分级或S分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段的G分级或S分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年龄越高,G分级或S分期越高(rp=0.786 9,rp=0.784 0,P<0.05)。结论ALT低水平患者存在不程度的疾病活动,疾病活动的程度与ALT水平不一致,而与年龄、病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乙型 病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胱抑素C浓度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有全 张瑞娴 +3 位作者 李忠艳 赖春颜 白红莲 叶一农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肝功能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与ALT、AST、Alb、Glo、TBIL、Cr、BUN等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以CysC为因变量,以年龄、ALT、AST、Alb、Glo、TBI...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肝功能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与ALT、AST、Alb、Glo、TBIL、Cr、BUN等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以CysC为因变量,以年龄、ALT、AST、Alb、Glo、TBIL和Cr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总体CysC水平为(1.05±0.40)mg/L,其中男性高于女性(P<0.05);年龄与CysC水平呈正相关(r=0.069,P<0.05);HBeAg阳性者CysC水平低于阴性者,HBeAb阴性者低于阳性者(P<0.05)。CysC水平与ALT、AST、Alb、Glo和TBIL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1、-0.139、-0.286、0.320和0.18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r、Glo、Alb和年龄依次进入回归方程(r=0.620,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CysC水平受肝功能影响,但主要影响因素仍是肾功能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胱抑素C 相关性
下载PDF
随访系统管理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依从性及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全妹 林小清 +4 位作者 冯思思 舒琦 叶一农 梁敏锋 龙辉 《全科护理》 2012年第14期1270-1271,共2页
[目的]探讨肝病随访系统管理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CHB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的门诊护理及健康宣教,实验组除常规的门诊护理及健康... [目的]探讨肝病随访系统管理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CHB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的门诊护理及健康宣教,实验组除常规的门诊护理及健康宣教外,按慢性肝病随访工作流程进行系统管理,1年后评估两组病人的依从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在肝病随访系统管理下的依从性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CHB病人进行系统化的随访管理,能有效提高病人规范配合治疗的依从性,能确保抗病毒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随访管理 依从性 抗病毒
下载PDF
MELD评分联合Th1/Th2细胞因子在预测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敏锋 周惠玲 +3 位作者 郑雪英 林小清 李宗良 叶一农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4,16,共3页
目的:评价MELD评分联合Th1/Th2细胞因子对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58例乙肝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疾病分期的患者进行MELD评分、检测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结果:肝衰竭早期(1... 目的:评价MELD评分联合Th1/Th2细胞因子对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58例乙肝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疾病分期的患者进行MELD评分、检测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结果:肝衰竭早期(19例)、中期(22例)以及晚期(17例)患者的MELD评分分别为(16.27±3.38)分、(22.15±3.41)分以及(27.30±3.52)分,3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62,P=0.000);各期患者Th2细胞因子IL-4、IL-6及IL-10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IL-4)=3.912,P_(IL-4)=0.009;F_(IL-6)=6.744,P _(IL-6)=0.000;F_(IL-10)=10.308,P_(IL-10)=0.000);肝衰竭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高死亡风险率分别为15.79%(3/19)、31.82%(7/22)及76.47%(13/17),各组间比较,早期肝衰竭患者低于中期患者(χ~2=3.892,P=0.039),也低于晚期患者(χ~2=13.380,P=0.000),中期肝衰竭患者低于晚期患者(χ~2=7.653,P=0.000)。结论:MELD评分联合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检测能较好地预测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肝衰竭 MELD评分 TH1/TH2细胞因子 短期预后
下载PDF
国产胆红素吸附柱DX350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洪波 梅长林 +2 位作者 叶一农 梁月凤 谭间维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7期21-25,共5页
目的观察国产胆红素吸附柱DX350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国际通用的胆红素吸附柱BRS350进行对比。方法选取三间医院120例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0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DX350吸附柱,另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BRS... 目的观察国产胆红素吸附柱DX350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国际通用的胆红素吸附柱BRS350进行对比。方法选取三间医院120例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0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DX350吸附柱,另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BRS350吸附柱进行胆红素吸附。治疗中检测治疗前、后血生化、凝血四项、血常规、电解质、补体及细胞因子。结果 119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试验组1例脱落,试验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DBL),总胆酸(TBA)下降率分别为(31.80±7.20)%,(31.94±7.84)%,(30.58±19.99)%,(12.86±79.09)%;对照组TBL,DBL,IDBL,TBA下降率分别为(27.65±9.79)%,(24.89±15.79)%,(27.40±24.15)%,(17.63±14.12)%。两组患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钾(K^+)、氯(Cl^-)、钙(Ca^(2+))、镁(Mg^(2+))和磷(P)、补体C3、补体C4、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PLT)、钠(Na^+)在试验组前后有差异,对照组无差异,两组间比较无差异。试验组有2例出现畏寒,对照组1例头晕。结论国产的胆红素吸附柱DX350可显著降低患者胆红素水平,耐受性好,与国际通用的胆红素吸附柱相比其疗效及安全性都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人工肝支持系统 胆红素吸附
下载PDF
MARS治疗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肝性脑病的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红涛 叶一农 +3 位作者 刘全妹 龙辉 林小清 严海明 《药品评价》 CAS 2007年第1期25-27,32,共4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与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透析(HD)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有肝性脑病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MARS治疗组、PE+HD治疗组,每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 目的观察并比较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与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透析(HD)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有肝性脑病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MARS治疗组、PE+HD治疗组,每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氨浓度、血浆渗透压(POP)以及肝性脑病的临床变化情况。结果MARS组治疗前与治疗9h后MAP、POP、血氨浓度分别为(63.5±5.2)mmHg、(81.1±19.3)mOsm/L、(314.1±4.6)mmol/L和(54.0±7.4)mmHg、(37.1±14.6)mOsm/L、(309.9±7.1)mmol/L;PE+HD组对应值分别为(64.6±5.7)mmHg、(79.5±19.7)mOsm/L、(312.8±4.9)mmol/L和(63.7±7.3)mmHg、(84.7±22.1)mOsm/L、(300.9±7.8)mmol/l。治疗9h后两组间MAP、POP和血氨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MARS组MAP、POP和血氨浓度的变化较PE+HD组平稳。MARS组治疗9h后肝性脑病好转率为66.7%(20/30),PE+HD组为1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E+HD比较,MARS对血氨、血流动力学指标和POP的改善更为平稳,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肝性脑病 肝功能衰竭 重型肝炎
下载PDF
佛山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李贤 叶一农 +2 位作者 白红莲 龙辉 李宗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15期2310-2313,共4页
目的 为了解佛山地区近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特开展此研究.方法 分析39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临床资料的特点,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作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症状,以腰痛、乏力、腹泻为主;仅... 目的 为了解佛山地区近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特开展此研究.方法 分析39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临床资料的特点,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作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症状,以腰痛、乏力、腹泻为主;仅有71.8%患者经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检测证实;具有典型临床五期经过者占43.6%;实验结果显示,多数患者存在肝、肾、肺、心等不同程度损伤;血液净化、严重器官损害、肾功能、五期经过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较为密切.结论 为避免漏诊,应加强血小板、尿蛋白等血清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特点 相关分析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18-M65/M30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东凤 叶一农 劳小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24期11-13,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M65和M30片段(CK18-M65、CK18-M30)水平用于无创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和23例健康人,检测血清CK18-M65、CK18-M30、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目的研究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M65和M30片段(CK18-M65、CK18-M30)水平用于无创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和23例健康人,检测血清CK18-M65、CK18-M30、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尿酸(UA)、受控衰减参数(CAP)、肝脏硬度测量值(LSM)以及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脂肪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的CK18-M65对数、CK18-M30对数、CAP、LSM、BMI、ALT、AST、TCH、UA、GLU、GG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正常组与ALT升高组血清CK18-M30对数、ALT、AST、G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正常的脂肪肝组与正常对照组CK18-M65对数、CAP、LS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的CK18-M65对数与CAP(r=0.533, P=0.000<0.05)、LSM(r=0.441,P=0.003<0.05)具有相关性, CK18-M30对数与CAP(r=0.302, P=0.056>0.05)、LSM(r=0.255, P=0.095>0.05)无相关性。结论血清CK18-M65、CK18-M30水平在诊断NAFLD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细胞角蛋白18-M65 细胞角蛋白18-M3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