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楔入社会的经济学者——记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朗玲
1
作者 叶之泓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纪实文学 短篇 王朗玲 经济学教授 黑龙江大学
下载PDF
无愧那只眼睛
2
作者 叶之泓 《新闻传播》 1998年第2期36-37,共2页
记者证的封面,是一只艺术化了的眼睛,我想这大概有两重意思:一是对人类社会这个整体而言,新闻行业履行着观察、审视的职能,这只眼睛具有社会性,它是所有记者的眼睛;二是新闻行业的社会作用,是通过个体完成的,每个记者要通过自己的眼睛... 记者证的封面,是一只艺术化了的眼睛,我想这大概有两重意思:一是对人类社会这个整体而言,新闻行业履行着观察、审视的职能,这只眼睛具有社会性,它是所有记者的眼睛;二是新闻行业的社会作用,是通过个体完成的,每个记者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进行摄入——筛选——成像的过程,它标示着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如何在纷繁的事物中捕捉新闻?如何在堆砌的表象下把握本质?仅靠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你不断去学习、去充实,并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去把握。一次,在省化工厅采访,一位副厅长说:"我在嗽嘛甸的厂作业流程都是CIS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行业 眼睛 作业流程 艺术化 社会责任 记者 社会作用 新闻工作者 社会性 人类社会
下载PDF
从第一起步——《老年日报》通过“三个一”工程实践“三贴近”
3
作者 宋占成 叶之泓 《新闻传播》 2005年第5期21-22,共2页
《老年日报》被传媒界誉为“中国老年第一报”,是国内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老年类报纸,20年来深受老年读者信任和喜爱。这样的一张报纸怎样再进一步?《老年日报》把目光回到传统业务,回到报业最基础的工作,根据“三... 《老年日报》被传媒界誉为“中国老年第一报”,是国内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老年类报纸,20年来深受老年读者信任和喜爱。这样的一张报纸怎样再进一步?《老年日报》把目光回到传统业务,回到报业最基础的工作,根据“三贴近”的原则,踏踏实实做基本功:开辟一条老年热线,认真倾听读者的心声,在报纸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聘请一批通讯员,建立一个遍布全国的信息沟通网络、通讯网络、工作网络;请进一批“第一读者”,看报纸大样,提建议、想办法,让读者进入办报第一车间。他们将此命名为“三个一”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日报》 “三贴近” 工程实践 起步 信息沟通网络 老年类报纸 老年读者 传统业务 通讯网络 工作网络 传媒界 发行量 覆盖面 基本功 通讯员 提建议 创刊 报业 办报
下载PDF
关注于理性和建设性——《黑龙江日报》时评版评析
4
作者 宋占成 叶之泓 《新闻传播》 2004年第11期28-29,共2页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评 媒体资源 报纸 《黑龙江日报》 《齐鲁晚报》 《新京报》 评析 浙江 过度 信息
下载PDF
数字在新闻标题中的妙用
5
作者 叶之泓 《新闻传播》 2002年第8期33-33,共1页
在新闻标题中,有许多用得好、用得妙的数字,起到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数定乾坤有些字,多了少了不影响大意,也有一些字,增之则肥,损之则瘦,一个数换了,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例如,《安全的位置只有'第一'》,题中的&#... 在新闻标题中,有许多用得好、用得妙的数字,起到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数定乾坤有些字,多了少了不影响大意,也有一些字,增之则肥,损之则瘦,一个数换了,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例如,《安全的位置只有'第一'》,题中的'一'非它莫属,'第二'不安全,'第三'就危险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标题 编辑 数字应用 新闻写作
下载PDF
“哈洽会”报道体会谈
6
作者 杨慧云 叶之泓 于海彦 《新闻传播》 1999年第5期60-60,共1页
到今年为止,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已举办了十届。从新闻角度看,年复一年地报道同一事件,极易产生惯性和惰性,使报道趋于模式化。如何使报道避免落入俗套?笔者尝试了强化背景新闻,用会前"先入"和会后"追踪"的方... 到今年为止,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已举办了十届。从新闻角度看,年复一年地报道同一事件,极易产生惯性和惰性,使报道趋于模式化。如何使报道避免落入俗套?笔者尝试了强化背景新闻,用会前"先入"和会后"追踪"的方式,效果不错,愿与同仁探讨。对哈洽会的报道,参会记者大都把开幕式及会中的动态性新闻当作重头戏,这就陷入了只写现场新闻的套子中,加之采访时间短促,发稿时间急,难免产生"千篇一面"的稿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动态性新闻 新闻角度 报道 现场新闻 模式化 新闻背景 采访 开幕式 追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