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 被引量:10
1
作者 叶卓鹏 秦峰 +3 位作者 蔡梅钦 何海勇 石德金 郭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5-957,共3页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17例,其中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结果:17例均完全切除肿瘤。随访6~48个月,无新的神经功...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17例,其中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结果:17例均完全切除肿瘤。随访6~48个月,无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及并发症,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未见脊柱畸形,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偏于一侧,位于脊髓的侧面或侧背面生长的颈髓外硬膜下肿瘤,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是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肿瘤 半椎板切除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叶卓鹏 陈川 +2 位作者 罗伦 黄振超 梁朝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299-300,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的一致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的一致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的一致程度。结果 SAH位置分类示左势出血16例,右势出血15例,对称出血12例。DCI部位分类示,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6例。两者一致的病例共21例,占48.8%;经一致性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235±0.112),小于0.4,两者吻合度较差。结论 DCI发生部位与SAH位置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脑动脉痉挛可能并非DCI的唯一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迟发性脑缺血 一致性
下载PDF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被引量:15
3
作者 梁朝峰 郭英 +5 位作者 石德金 王辉 胡黎平 李文胜 叶卓鹏 李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培养24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细胞呈短梭形,集落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区域性单层生长,6-7d内皮细胞开始融合,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2.6%。结论:成功地自大鼠脑皮质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ECs,为进一步开展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3D-CTA与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辉 石德金 +4 位作者 李文胜 叶卓鹏 梁朝峰 龚瑾 郭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36,757,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瘤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瘤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和自体骨膜替代原生硬脑膜应用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9
5
作者 史志东 刘明旺 +4 位作者 琴忠宗 王琴梅 郭英 叶卓鹏 喻中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0期8201-8204,共4页
背景:目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主要是应用自体膜及人工硬脑膜做替代材料来修补缺损的硬脑膜,但自体膜取材尺寸及形状受限、手术繁杂、附加创伤等缺点,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及自体骨膜替代实验... 背景:目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主要是应用自体膜及人工硬脑膜做替代材料来修补缺损的硬脑膜,但自体膜取材尺寸及形状受限、手术繁杂、附加创伤等缺点,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及自体骨膜替代实验动物原生硬脑膜的转归。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广州第一五七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选用9只出生6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3Kg,雌雄不拘。同时选用12只杂种健康犬,雌雄不拘,犬龄2岁,体质量15-20Kg。新型硬脑膜(国食药监械字2006第3460627号)。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10于广州第一五七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动物全麻后,双顶开颅,人为制造双侧部分硬脑膜缺损及软脑膜损伤,然后以新型人工硬脑膜及手术区域自体膜分别实施硬脑膜修补术。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实验兔造模后1,6,12个月,每次取3只。实验犬分别于造模后6,12,24个月及病死或终老死亡前,每次取4只。分离暴露植入的替代材料,对比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组织,分析不同时期替代材料的演变过程。结果:纳入实验兔9只及实验犬12只,1只犬麻醉中死亡,其余9只实验兔及11只实验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替代材料替代原生硬脑膜12个月后,两种替代材料外表面与颅骨膜有少许粘连、易分离,与周边缝合的原生硬脑膜已完全愈合,不可分辨,不能分离。从两种替代材料内表面来看,新型人工硬脑膜生长更接近原生硬脑膜,与脑表面无粘连或偶有丝状粘连,而自体骨膜与脑表面有丝状粘连并有少许柱状粘连。②组织学观察:实验兔造模后12个月植入新型人工硬脑膜后,植入物与宿主之间无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反应,无囊壁形成。新型人工硬脑膜内表面可见上皮细胞覆盖,上皮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生,植入物被降解,总量明显减少,内部可见毛细血管。结论:新型人工硬脑膜的特性使其能产生上皮,不易形成与脑组织的粘连,并逐渐被自体组织蚕食、降解和替代,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硬脑膜重建。新型人工硬脑膜在修补硬脑膜缺损的实际应用中比自体膜有更大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硬脑膜 自体膜 实验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凋亡的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保豫 侯博 +4 位作者 何海勇 李文胜 梁朝峰 叶卓鹏 郭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89,共7页
【目的】探索内质网应激(ER stress)通过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GSC)凋亡的机制。【方法】临床获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组织标本,剪碎、胰酶消化、过滤、去除红细胞后,培养GSC;免疫荧光技术检... 【目的】探索内质网应激(ER stress)通过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GSC)凋亡的机制。【方法】临床获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组织标本,剪碎、胰酶消化、过滤、去除红细胞后,培养GSC;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SC抗原CD133、GFAP、Nestin、A2B5的表达;caspase3/7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衣霉素(Tun)和毒胡萝卜素(Thap)对GSC的凋亡作用及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同时Western blot分析凋亡蛋白caspase3,ER stress标志蛋白C/EBP同源性蛋白(CHOP)及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标志蛋白AKT、m TOR表达水平;使用si RNA沉默CHOP基因后,检测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周后肿瘤干细胞球形成,并可以表达CD133、GFAP、Nestin、A2B5等GSC抗原。ER stress激活后,可诱导GSC凋亡及降低细胞增殖活性,CHOP表达上调而p-m TOR、p-AKT(Ser473)、p-AKT(Thr308)表达下调;相反,沉默CHOP基因后,ER stress被抑制,上述效应减弱。【结论】ER stress可能通过负性调节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GS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干细胞 内质网应激 凋亡
下载PDF
VEGF对大鼠海马回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郭英 石德金 +5 位作者 梁朝峰 王辉 李文胜 叶卓鹏 胡黎平 李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14-191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海马回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自生后第3 d的SD大鼠脑海马区分离NSCs,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分为2组:(1)VEGF组加入150μg/LVEGF的培养液培养;(2)对照组未加VEGF。培养7 d后,...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海马回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自生后第3 d的SD大鼠脑海马区分离NSCs,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分为2组:(1)VEGF组加入150μg/LVEGF的培养液培养;(2)对照组未加VEGF。培养7 d后,撤除VEGF,分别在第7 d及第11 d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estin和NF的表达,计算各组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率。结果:在VEGF作用下第7d,VEGF组nestin阳性细胞率为52.19%±7.95%,多于对照组的29.26%±4.12%(P<0.01),NF阳性细胞率为22.33%±4.13%,对照组仅有38.62%±5.31%(P<0.01);在实验第11 d,VEGF组NF阳性细胞率为43.10%±3.70%,对照组仅30.56%±4.16%,P<0.01。结论:本实验提示VEGF能促进NSCs的增殖,并抑制其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海马
下载PDF
改良萃取法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的去髓鞘效果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侯博 李文胜 +6 位作者 秦峰 王辉 何海勇 龚谨 叶卓鹏 张保豫 郭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25,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化学方法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的去髓鞘与脱细胞效果。【方法】12只成年SD大鼠(230~280g),取双侧坐骨神经,随机分为3组,每组8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Hudson组:采用Triton X-200、磺基三甲... 【目的】评价改良化学方法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的去髓鞘与脱细胞效果。【方法】12只成年SD大鼠(230~280g),取双侧坐骨神经,随机分为3组,每组8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Hudson组:采用Triton X-200、磺基三甲铵乙内酯-10(SB-10)、磺基三甲铵乙内酯-16(SB-16)处理;改良组:采用Triton X-200、SB-10、SB-16联合脱氧胆酸钠(SDC)及过氧乙酸(PAA)处理。处理后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脱细胞、去髓鞘程度及基底膜保存情况。【结果】形态学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udson组中的细胞核结构完全消失,甲苯胺蓝染色为散在同心圆状的髓鞘结构,透射电镜下显示髓鞘板层成分保留,但有崩解断裂,轴突依然存在;改良组细胞核完全去除,与Hudson组不同的是,甲苯胺蓝染色显示为不规则多孔状结构,髓鞘成分消失,透射电镜下显示髓鞘及轴突成分彻底去除,基底膜管壁结构清晰并完整保留。【结论】改良萃取法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能够有效地去除细胞和髓鞘成分,同时基底膜管结构保留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法 神经 脱细胞支架 髓鞘 基底膜管
下载PDF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在内镜颞下锁孔入路岩斜区解剖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何海勇 李文胜 +4 位作者 王辉 蔡梅钦 叶卓鹏 罗伦 郭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163-3165,共3页
目的: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DM)在内镜经颞下锁孔入路岩斜区解剖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20侧)头部标本灌注后行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个体化3D-DM。定位Day菱形区... 目的: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DM)在内镜经颞下锁孔入路岩斜区解剖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20侧)头部标本灌注后行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个体化3D-DM。定位Day菱形区后测量相关解剖结构距离。在3D-DM辅助下通过颞下入路对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进行内镜解剖。并对尸颅解剖与3D-DM相关视野及测量进行比较。结果:3D-DM图像清晰逼真,其入路相关测量与尸颅解剖测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通过棘孔、卵圆孔、弓状隆起、膝状神经节、锤骨、咽鼓管、岩浅大神经等组合标志准确定位内听道。颞下锁孔入路通过磨除岩尖骨质可以充分暴露中上斜坡结构。结论:3D-DM可以术前模拟岩尖磨除,提高术中岩尖磨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组合解剖标志可提高术中定位内听道口的准确性。内镜颞下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中上斜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岩部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 内镜解剖 颞下锁孔入路
下载PDF
体外制成复合软质再生颅骨修复材料填充犬颅骨缺损 被引量:4
10
作者 史志东 刘明旺 +4 位作者 秦忠宗 王琴梅 郭英 叶卓鹏 俞中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4期8844-8847,共4页
目的:目前颅骨修补材料有很多种,但都为异源性无机骨替代物,并且应用该方法又要给患者再次行开颅手术,实验拟开展新型颅骨再生材料的研究。方法:实验于2006-05/11在解放军第一五七医院动物中心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目的:目前颅骨修补材料有很多种,但都为异源性无机骨替代物,并且应用该方法又要给患者再次行开颅手术,实验拟开展新型颅骨再生材料的研究。方法:实验于2006-05/11在解放军第一五七医院动物中心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30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②实验方法:应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为支架和成骨细胞培养,加入脱矿的犬类骨基质为载体的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制成复合软质再生颅骨。实验组犬在右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的复合材料,左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和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的复合材料。对照组犬在右侧为单纯颅骨缺损,左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和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复合材料。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③实验评估:手术后1,2,3,6个月X射线片检查颅骨缺损修复情况,对再生的颅骨组织标本进行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能力及再生材料骨膜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情况。结果: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1个月,成骨活跃,骨端新生骨小梁基本覆盖骨断端,缺损区可见较多新生骨小梁形成,骨端新生骨小梁向缺损区长入;术后2个月可见较多散在骨岛形成;术后3个月可见成熟骨,并有髓腔形成,缺损区大量新骨形成。而各对照组骨断端处有散在骨岛,或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占据,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及毛细血管长入,植入的基质材料基本被吸收,无新骨生成。结论:应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为支架和成骨细胞培养,加入脱矿骨基质为载体的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制成的复合软质再生颅骨能自身代谢并逐渐骨化,形成新的颅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蒋生颅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辉 李文胜 +5 位作者 梁朝峰 何海勇 石德金 叶卓鹏 秦峰 郭英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858-1861,共4页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以及治疗效果。方法:68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尼莫地平静脉给药组,(C)尼莫地平术野灌洗组,术中采用...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以及治疗效果。方法:68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尼莫地平静脉给药组,(C)尼莫地平术野灌洗组,术中采用TCD探测病变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分析尼莫地平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术后CT评价脑梗死情况,半年后进行GOS评分。结果:(1)C组脑血流速度在尼莫地平灌洗后明显下降(P<0.05),A、B组则无明显变化;(2)术后A、B、C3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20%,13.6%,7.69%,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3组患者GOS评分比较:B、C2组比A组预后更佳(P<0.05)。结论:尼莫地平术中灌洗安全、有效,可以显著缓解颅内血管痉挛,结合术后静脉输注,能够降低术后脑梗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术中灌洗 重型颅脑外伤 脑梗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川 黄振超 +2 位作者 龚瑾 叶卓鹏 王辉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9期55-58,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005年8月到2010年3月间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病例的临床分类、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包括AVM团内... 目的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005年8月到2010年3月间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病例的临床分类、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包括AVM团内型1例,AVM血流相关型2例,AVM无关型2例。2例患者一期手术夹闭责任动脉瘤并同时切除AVM,1例栓塞动脉瘤后二期手术切除AVM,1例患者栓塞动脉瘤后,二期伽马刀治疗丘脑AVM,另1例手术切除AVM病灶,二期手术夹闭动脉瘤。5例病例复查DSA均未见动脉瘤或畸形血管团残留。结论此类病例中,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解剖特点和构筑关系往往比较复杂。针对不同临床特点的病例,应采取合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得到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治疗
下载PDF
尼莫地平术野冲洗在鞍区病变手术中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辉 李文胜 +4 位作者 石德金 叶卓鹏 秦峰 梁朝峰 郭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鞍区病变 冲洗 术野 鞍区占位性病变 手术中 Willis环
下载PDF
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博雄 叶卓鹏 +3 位作者 邓春红 郭梦颖 何琦华 胡裕全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9-90,共2页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40例行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病人的临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生存期最长62个月,平均14个月。存活2年以上49例(11.1%),其中存活3年以上32例,4年以上16例,5年以上1例。结论伽...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40例行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病人的临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生存期最长62个月,平均14个月。存活2年以上49例(11.1%),其中存活3年以上32例,4年以上16例,5年以上1例。结论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安全可靠,致残率低,尤其适用于颅内多发性转移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神经外科 肿瘤转移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下斜坡对比解剖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海勇 叶卓鹏 +5 位作者 李文胜 王辉 蔡梅钦 罗伦 张保豫 郭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 目的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结果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最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结论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经鼻入路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 颅底 解剖 下斜坡
下载PDF
多颈段髓内肿瘤术后微型钛板重建椎管体会(附36例报告)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朝峰 王辉 +4 位作者 李文胜 石德金 叶卓鹏 秦峰 郭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6-338,共3页
目的报道在多颈段髓内肿瘤显微手术中,应用桐田法切除整块椎板并以微型钛板固定回植,重建椎管的初步治疗经验。方法多颈段(>3节段)髓内肿瘤36例,均采用桐田法切除整块椎板,其中9例以微型钛板固定回植已切除的椎板,椎管成形,重建脊柱... 目的报道在多颈段髓内肿瘤显微手术中,应用桐田法切除整块椎板并以微型钛板固定回植,重建椎管的初步治疗经验。方法多颈段(>3节段)髓内肿瘤36例,均采用桐田法切除整块椎板,其中9例以微型钛板固定回植已切除的椎板,椎管成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经回植椎板行椎管成形的患者没有发现椎管狭窄、脊柱后突及不稳;未经回植椎板椎管成形病人中有6例出现脊柱后突畸形,3例出现呼吸障碍,5例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6例出现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3例出现硬膜外积液。结论应用桐田法切除整块椎板并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回植,椎管成形,对多颈段髓内肿瘤切除术病人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意义重大,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颈段髓内肿瘤 钛板 重建椎管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凌聪 叶卓鹏 +1 位作者 侯博 蔡梅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应用脱水治疗,若持续>25mmHg,应用脱水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显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加重的患者施行手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经验决定脱水和手术方案。比较2组脱水药物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人均甘露醇使用剂量为(30.4±16.3)g/d,较对照组的(45.8±15.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高高龄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并可评估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高龄 颅脑外伤 脑内血肿 预后
下载PDF
基于PDCA循环的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管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玉霞 王胜文 +6 位作者 叶卓鹏 陈华丽 欧阳倩 刘慧 於雪英 黄师菊 李晓玲 《全科护理》 2019年第32期4063-4067,共5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QCI)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按照PDCA 4个阶段10个步骤,观察医院神经外科PDCA实施前后同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从术前准备、术中...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QCI)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按照PDCA 4个阶段10个步骤,观察医院神经外科PDCA实施前后同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从术前准备、术中处置、术后护理3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与实施,进行为期6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结果]PDCA实施前后,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由6.0%降至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标率为127.3%,进步率93.3%;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等均有较大改善(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保证医患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类切口 手术部位感染 管理
下载PDF
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6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伦 王辉 +3 位作者 陈川 宁昕杰 叶卓鹏 王辉 《中外医疗》 2014年第29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炎、止血、外科手术等治疗,对照组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加用奥拉西坦注射...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炎、止血、外科手术等治疗,对照组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格拉斯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IHSS)、简易精神状态(MMSE)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G CS评分、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4.78±2.22 VS 10.22±2.44,24.54±3.42 VS 19.76±2.64),M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22±2.58 VS 15.64±3.42)。结论奥拉西坦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患者患者昏迷、神经功能、精神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奥拉西坦 吡拉西坦
下载PDF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并发复发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龚瑾 叶卓鹏 +1 位作者 李文胜 王辉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并发复发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反复感染且常规治疗无效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并发复发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反复感染且常规治疗无效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T显示脑积水均缓解,5例脑室缩小,3例脑室形态无明显改变,但间质水肿消失。平均11(5-18)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可明显提高交通性脑积水并发难治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