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62~89岁,中位数7...目的:探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62~89岁,中位数74岁。胸椎骨折16例,腰椎骨折10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腰背部疼痛、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7.81±0.75)分,术后3 d 为(2.54±0.90)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为(50.69±4.73)分,术后3 d 为(25.77±5.72)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8.15±0.83)mm,术后3 d 为(11.87±1.19)mm;椎体中部高度术前为(7.65±1.04)mm,术后3 d 为(12.35±1.18)mm。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及感染。术后3 d 进行 X 线检查,7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为“拖尾征”、3例为椎间盘渗漏、1例为椎体前缘渗漏。1例术后下地活动时腰背部疼痛明显,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2例术后半个月腰背部疼痛复发,其中1例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半个月后症状缓解、1例住院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6个月出现相邻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2例再次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镇痛及抗骨质疏松等治疗。结论: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8分。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疾病谱相似。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改良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5cm,较常规TH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并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无并发症,常规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脱位。结论改良小切口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62~89岁,中位数74岁。胸椎骨折16例,腰椎骨折10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腰背部疼痛、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7.81±0.75)分,术后3 d 为(2.54±0.90)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为(50.69±4.73)分,术后3 d 为(25.77±5.72)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8.15±0.83)mm,术后3 d 为(11.87±1.19)mm;椎体中部高度术前为(7.65±1.04)mm,术后3 d 为(12.35±1.18)mm。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及感染。术后3 d 进行 X 线检查,7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为“拖尾征”、3例为椎间盘渗漏、1例为椎体前缘渗漏。1例术后下地活动时腰背部疼痛明显,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2例术后半个月腰背部疼痛复发,其中1例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半个月后症状缓解、1例住院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6个月出现相邻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2例再次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镇痛及抗骨质疏松等治疗。结论: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8分。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疾病谱相似。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改良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5cm,较常规TH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并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无并发症,常规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脱位。结论改良小切口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