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铜锌阴极与BDD阳极电化学脱氮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夏远芬
叶忠香
杨光俊
刘丹丹
-
机构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
出处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3年第4期71-75,共5页
-
文摘
将铜锌合金电极(Cu:Zn=2:1)作为阴极,钛基掺硼金刚石电极(BDD)作为阳极,用活性炭颗粒作为填料,利用间歇式三维电化学反应器脱除水中的硝酸盐氮。研究pH,电流密度,反应器运行方式,初始硝酸盐浓度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H值为6.8,初始硝酸盐浓度为100 mg.L-1,电流密度为2.0mA.cm-2的条件下,反应5 h后,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5.5%,副产物亚硝酸盐和氨氮接近零。
-
关键词
铜锌电极
BDD电极
硝酸盐
-
Keywords
copper and zinc electrodes
BDD electrodes
Nitrate
-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单宁活性炭对甲醛的吸收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杨光俊
夏远芬
叶忠香
-
机构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4551-4552,4609,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单宁活性炭对甲醛吸附的最佳反应条件。[方法]研究了吸附有青柿子粉的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反应特性,分析青柿子粉浓度、温度、反应时间、pH等反应条件对青柿子粉单宁吸附甲醛效果的影响。[结果]pH对活性炭吸附甲醛反应的影响最显著,温度次之,反应时间的影响最小;青柿子粉浓度越高,甲醛的减少量越大;当反应温度为30℃时,甲醛减少量最大,随着反应温度的继续升高,活性炭会发生脱附,导致甲醛去除率降低;当反应时间为4 h时,甲醛减少量最大,反应时间逐渐延长后甲醛减少量趋于平缓,吸收甲醛后并不会因为时间的积累而又解吸出来,吸收较为稳定。[结论]单宁活性炭吸附甲醛的最佳条件为:青柿子粉用量为4 ml,pH=1.0,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4 h。
-
关键词
青柿子粉
甲醛
单宁
-
Keywords
Green persimmon powder
Formaldehyde
Tannin
-
分类号
S665.2
[农业科学—果树学]
-
-
题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夏远芬
叶忠香
杨光俊
-
机构
国电环保研究院
南京大学
-
出处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第35期136-136,共1页
-
文摘
结合国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写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一些新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对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如理论与技术局限性、规划体系的综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有所推动。
-
关键词
环境评价
技术方法
影响因素
-
分类号
X82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伊乐藻和氮循环菌技术对太湖氮素吸收和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 4
-
-
作者
刘丹丹
李正魁
叶忠香
张万广
-
机构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64-3768,共5页
-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6
2013ZX07101-014)
-
文摘
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无扰动泥芯样,分别添加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水生植物伊乐藻建立室内微宇宙,模拟生态修复,探讨不同修复处理下,硝氮的去除机制.采用15N标记结合同位素配对技术测定了各生态模拟柱中的反硝化速率和植物吸收速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差异明显,同时添加了水生植物和固定化氮循环细菌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最高,为99.35μmol·(m2·h)-1,植物氮吸收速率为36.55μg·(m2·h)-1.沉水植物伊乐藻在自身吸收氮素的同时也提高了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与植物吸收相比,反硝化过程是主要的氮去除途径.沉水植物与固定化氮循环菌组合生态修复技术促进了湖泊水体氮素的脱除,起到了净化作用.
-
关键词
伊乐藻
氮循环菌
15N稳定性同位素标记
反硝化
植物吸收
生态修复
-
Keywords
Elodea nuttallii
nitrogen cycling bacteria
15N stable isotope tracer
denitrification
plant uptak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伊乐藻-氮循环菌联用对太湖梅梁湾水体脱氮的研究
被引量:8
- 5
-
-
作者
赵琳
李正魁
周涛
吴宁梅
叶忠香
刘丹丹
-
机构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057-3063,共7页
-
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10056)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研究项目(201108)
+1 种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6
2013ZX07101-014)
-
文摘
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无扰动泥芯样,分别添加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模拟生态修复并探讨其机制.采用同位素配对技术测定了伊乐藻-氮循环菌技术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伊乐藻与氮循环菌联合作用的试验柱的反硝化速率(以N计)最高,为104.64μmol·(m2·h)-1,与裸泥试验柱相比增加了15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对沉积物中反硝化菌功能基因nirS、nirK和nosZ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反硝化菌的功能基因nirS和nosZ比对照裸泥组高出1~2个数量级,表明较高的微生物量促进了反硝化脱氮的能力.室内模拟实验还表明,沉水植物提高了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氮循环菌提高了非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沉水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提高了沉积物的总反硝化速率,促进了湖泊水体氮素的脱除,起到了净化作用.
-
关键词
伊乐藻-氮循环菌联用
反硝化
生态修复
同位素配对技术
RT-qPCR技术
-
Keywords
Elodea nuttallii-nitrogen cycling bacteria assemblage denitrification restoration isotope pairing technique RT-qPCR
-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