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平远之境:论两宋之际山水画的空间转向及其审美内涵
- 1
-
-
作者
叶思橼
王天乐
-
机构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艺苑》
2024年第5期69-74,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山水画隐逸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4YJC760124)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两宋之际的山水画集中体现了画家对空间法则的深入探索。北宋时期郭熙提出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是对中国山水画空间视觉探索的理论性转化;郭熙之后,韩拙又提出“后三远”——阔远、迷远、幽远,“后三远”是对“三远法”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它逐步成为画家在山水画中普遍使用的空间经营法则,并形成了文人观看山水画的评价标准。而在对“远”的空间处理与视觉表达中,“平远”成为了继南宋小景山水画以来士人画家普遍的审美倾向。对“平远”的推崇作为两宋之际山水画空间转向的重要契机,其中所隐含的审美趋向和精神内涵,对后世文人的观物方式及其绘画性格的生成亦有重要影响。
-
关键词
两宋山水画
空间
“三远法”
“后三远”
平远
-
分类号
J22
[艺术—美术]
-
-
题名可游之境与士人理想:中国山水画的“叙事结构”
- 2
-
-
作者
王天乐
叶思橼
-
机构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美育学刊》
2023年第6期102-108,共7页
-
文摘
中国山水画在视觉表达上并不以逼真为目的,而是旨在引发观者的情感想象,山水画有其内在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与一般传统的文本故事性分析不同,可从历史话语和叙事建构层面探讨中国古代艺术家群体通过何种图像方式来建立自身的表达意图,观者又是如何从中解读出山水画内在的“叙事情境”的。传统山水画在审美层面具有“想象”与“可游”特征,将山水画中的点景元素作为引发观者交流的媒介,能说明其重要的叙事功能。点景元素的历史图像演变背后暗含了士人的话语意识与意向投射,传统山水画正是在士人画家的思想观念、审美经验与观者的理解中得以阐释与说明。
-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士人
话语
叙事结构
-
Keywords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literati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
分类号
J211.26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