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大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垂体腺瘤1例
1
作者 陈涛 叶怡岚 田浩明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312-1313,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因体质量增加、发现血压高4年入住内分泌科。4年前,患者无明确诱因体质量增加,4年间体质量逐渐增长了约20kg,同时患者出现了圆脸、痤疮和毛发增多以及皮肤紫纹。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最高可达160/90mmHg,...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因体质量增加、发现血压高4年入住内分泌科。4年前,患者无明确诱因体质量增加,4年间体质量逐渐增长了约20kg,同时患者出现了圆脸、痤疮和毛发增多以及皮肤紫纹。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最高可达160/90mmHg,被诊断为高血压,服用硝苯地平(10mg/d)治疗,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体质量 内分泌科 大腺瘤 临床资料 紫纹 垂体瘤 血浆总皮质醇 多血质面容 蝶鞍区
下载PDF
工业化国家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情况 被引量:1
2
作者 叶怡岚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1990年第1期47-47,共1页
缺血性心脏病在工业化国家是死因占位的第一位,该病死亡约占死亡总数的1/5,因此该病死亡率的轻度下降,即对挽救生命及全面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虽然某些国家该病死亡率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下降,北美及澳大利亚实际下降了30%还多,但纵... 缺血性心脏病在工业化国家是死因占位的第一位,该病死亡约占死亡总数的1/5,因此该病死亡率的轻度下降,即对挽救生命及全面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虽然某些国家该病死亡率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下降,北美及澳大利亚实际下降了30%还多,但纵观全局,发达国家缺血性心脏流行状况直到最近仍无减弱的趋势。1972~1974年到1982~1984年十年间30~69岁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标化死亡率百分变化(以欧洲人口构成为标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和日本下降最多,都在25%以上;新西兰、芬兰、马耳他和荷兰明显下降(15~25%);其余的北欧、西欧国家也有所下降;有趣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标化死亡率 人口构成 死亡总数 国际疾病分类法 社区保健 其他心脏病 下降程度 诊断标准 性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