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间盘结构异常类型及相关机械载荷与生物力学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翁汭 林东鑫 +5 位作者 郭海威 张文胜 宋雨珂 林宏衡 李文超 叶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6-1442,共7页
背景:椎间盘损伤退变的问题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研究,许多研究表明椎间盘损伤退变是由机械载荷因素驱动引起,然而,关于椎间盘损伤退变常见表型与机械载荷因素潜在的联系却少有被归纳。目的:归纳已发表文献中椎间盘损伤退变表现出的常见... 背景:椎间盘损伤退变的问题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研究,许多研究表明椎间盘损伤退变是由机械载荷因素驱动引起,然而,关于椎间盘损伤退变常见表型与机械载荷因素潜在的联系却少有被归纳。目的:归纳已发表文献中椎间盘损伤退变表现出的常见结构异常类型,总结在体外实验研究中导致这些结构异常的机械载荷类型的潜在联系。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以“Intervertebral disc failure,Intervertebral disc injury,Mechanical load,Mechanical factor,Load factor,Biomechanics”为英文检索词,以“椎间盘结构异常,椎间盘损伤,机械载荷,载荷因素,机械因素,生物力学”为中文检索词,检索椎间盘损伤退变与机械载荷因素相关的文章,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纳入8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椎间盘常见结构异常类型包括椎间盘高度下降或椎间盘膨出及骨质增生、纤维环撕裂、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终板损伤及许莫氏结节及椎间盘钙化等,其容易受压缩、屈曲、轴向旋转以及复合载荷等机械载荷类型的影响。②压缩载荷主要引起蛋白聚糖含量减少和椎间盘结合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椎间盘高度下降或膨出以及椎间盘进一步的损伤退变,另外,过度的压缩载荷对终板的损伤较大。③屈曲载荷和轴向旋转载荷对纤维环的损伤比终板更大,持续长时间或重复的屈曲载荷会导致纤维环撕裂和椎间盘的突出或脱出,而单纯的轴向旋转载荷对椎间盘的损伤较小,只会引起纤维环撕裂。④然而,当不同的载荷类型结合作用时更容易导致椎间盘出现高应力,椎间盘损伤的风险更大。⑤椎间盘的损伤退变呈渐进式的结构破坏,在临床实践中前期的预防和保护尤为重要,未来的组织工程研究可从早期修复椎间盘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结构异常 椎间盘损伤退变 机械载荷 生物力学 预防 诊疗 体外 载荷类型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壮骨强筋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邬裕 周泽霖 +5 位作者 欧阳帅 陈松海 叶林强 张志刚 王志强 卢国樑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壮骨强筋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HERB、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壮骨强筋片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DisGeNe...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壮骨强筋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HERB、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壮骨强筋片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DisGeNet、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SOP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3.8.0构建“疾病-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和Cytoscape3.8.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R4.2.0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度值较高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壮骨强筋片作用靶点270个,SOP相关靶点433个,药物与SOP交集靶点61个;核心成分主要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等,核心靶点有TNF、IL6、AKT1、VEGFA等。GO生物过程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反应、生殖结构发育、生殖系统发育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结论 壮骨强筋片可能通过作用于TNF、IL6、AKT1、VEGFA等靶点,调节免疫与细胞代谢,发挥治疗SO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骨强筋片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
3
作者 陈松海 叶林强 +1 位作者 周泽霖 卢国樑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70-476,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anchored vertebral augmentation,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采用PPSAVA治疗的20例无神经症状K&#...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anchored vertebral augmentation,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采用PPSAVA治疗的20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56~88 (74.95±9.93)岁,病程7~60(21.35±14.46)d。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角(vertebral body angle,VBA)、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线高度,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水泥松动、移位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56(41.15±7.65) min,骨水泥注入量6.0~12.0(9.30±1.49) ml。术中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6~12(8.43±2.82)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术后3d比较,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的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出现骨水泥松动、移位的情况。结论: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降低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 经皮椎体强化术 Kümmell病 骨水泥松动 骨水泥移位
下载PDF
体位对颈椎旋转手法整复神经根型颈椎病关节突关节骨错缝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叶林强 陈超 +2 位作者 刘源辉 李真 卢国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4607-4611,共5页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的操作体位主要包括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和旋转方向,关于选用哪种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更有利于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尚不清晰。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的操作体位主要包括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和旋转方向,关于选用哪种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更有利于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尚不清晰。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建立并验证C_(5)-C_(6)正常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屈、中立、后伸体位往右侧旋转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时C_(5)双侧下关节突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位移分布。选取整复侧C_(5)下关节突的相同结点作为位移值参考点,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时整复侧C_(5)下关节突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位移值。结果与结论:①在前屈、中立和后伸3种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旋转侧C_(5)下关节突均向后下滑动,旋转对侧C_(5)下关节突均向前上滑动,所以C_(5)下关节突的滑动趋势与旋转方向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前屈、中立和后伸体位没有明显相关性;②在前屈、中立、后伸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旋转对侧C_(5)下关节突的向前位移值分别是1.32,1.22和0.77 mm,向上位移值分别是1.49,1.29和0.29 mm;③结果显示,前屈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使旋转对侧下关节突的前上位移值最大,说明前屈位往健侧旋转实施颈椎旋转手法可能更有利于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部体位 颈椎旋转手法 三维有限元分析 关节突关节骨错缝
下载PDF
骨水泥填充位置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一项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叶林强 卢国樑 +5 位作者 江晓兵 李真 翁汭 梁德 黄学成 冯永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8期4435-4440,共6页
背景:当采用双侧经皮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的填充位置包括前外侧、前内侧和后外侧3种,尤其多见于椎体体积相对较大的腰椎。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对比这3种骨水泥填充位置对骨折椎体的生... 背景:当采用双侧经皮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的填充位置包括前外侧、前内侧和后外侧3种,尤其多见于椎体体积相对较大的腰椎。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对比这3种骨水泥填充位置对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差异。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3种骨水泥填充位置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方法:建立L_(1)-L_(5)节段骨质疏松性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L_(3)椎体构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然后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分别模拟3种骨水泥填充位置:前外侧、前内侧和后外侧,共获得4组模型。在相同边界条件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比较4组模型中L_(3)椎体最大米塞斯应力和骨折区域最大位移。结果与结论:①在前屈加载条件下,前外侧、前内侧和后外侧骨水泥填充后的L_(3)椎体最大米塞斯应力分别约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的18.31%,19.43%,28.31%,骨折区域最大位移分别约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的13.92%,16.49%,29.90%。说明与经皮椎体强化前相比,经皮椎体强化后的最大米塞斯应力和最大位移均显著降低,前外侧骨水泥填充的最大米塞斯应力和最大位移最小;在后伸、侧屈和旋转加载条件下可见类似结果;②结果发现,前外侧骨水泥填充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建议通过靶向穿刺置管、精准注射骨水泥技术首先保证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前外侧骨折区域的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强化 骨水泥填充位置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当归四逆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麻木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叶林强 梁德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22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麻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减压术,治疗组术后加服当归四逆汤治疗,治疗6周。应用下腰痛JOA评分对治疗效果进...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麻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减压术,治疗组术后加服当归四逆汤治疗,治疗6周。应用下腰痛JOA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在术后2周及6周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术后两组的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术后2周及6周时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神经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当归四逆汤有利于促进术后麻木综合征的恢复,可强化减压手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麻木综合征 当归四逆汤
下载PDF
侧开口推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7
作者 叶林强 江晓兵 +5 位作者 姚珍松 唐晶晶 丁金勇 张顺聪 晋大祥 梁德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6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侧开口推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2月笔者医院的125例单节段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直开口和侧开口推杆注入骨水泥分别是66例(前开口... 目的探讨侧开口推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2月笔者医院的125例单节段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直开口和侧开口推杆注入骨水泥分别是66例(前开口推杆组)和59例(侧开口推杆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情况及胸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前开口推杆组B型和C型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侧开口推杆组(P<0.05),但两组S型渗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开口推杆组有9例(13.6%)出现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不佳,侧开口推杆组骨折区域均得到充足骨水泥填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把前开口推杆组分成填充充分亚组和填充不佳亚组,填充不佳亚组、填充充分亚组和侧开口推杆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2天VAS及术后6个月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VAS较术后2天进一步明显降低(P<0.05);填充充分亚组与侧开口推杆组术后2天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填充不佳亚组术后2天VAS明显高于填充充分亚组和侧开口推杆组(P<0.05)。结论与采用前开口推杆实行PVP治疗OVCFs比较,侧开口推杆更能使骨水泥精准分布在骨折区域及与周围松质骨充分嵌插,并且可以显著减少B型和C型骨水泥渗漏,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侧开口推杆
下载PDF
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横连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19
8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3 位作者 叶林强 江晓兵 黄学成 姚珍松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性,分别建立无、有横连杆经伤椎单侧螺钉(模型A1、A2)、常规短节段(模型B1、B2)和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C1、C2)6种内固定模型。分别比较6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和棒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在屈伸和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模型组ROM均明显小于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而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组,在屈伸应力下两者ROM无显著差异,在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的稳定性优于经伤椎单侧螺钉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上位螺钉钉尾和上位螺钉与伤椎螺钉之间的棒体,经伤椎双侧内固定组上位螺钉最大应力明显低于经伤椎单侧和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螺钉最大应力。横连可增加各内固定组在扭转应力下的稳定性,也可降低上位螺钉和棒在扭转应力下的最大应力,而屈伸和侧屈应力下螺钉和棒的最大应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经伤椎置钉后路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添加横连不仅能改善构型扭转刚度,而且能降低螺钉和棒的最大扭转应力,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横连 内固定 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8
9
作者 姚珍松 叶林强 +5 位作者 江晓兵 梁德 唐永超 佘坤源 张顺聪 晋大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的12例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61~83岁,平均74.5岁。骨折节段:T2 1例,T3 3例,T5 3例,T6 5例。受累节段椎体前缘平均压缩为68%(65%~72%)。腰椎骨密度T值为-3.8^-5.2,平均-4.2。术前胸背痛VAS评分为6.75±1.14分,ODI为(68.58±5.70)%,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6±0.09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8.90°±1.03°。均行PVP,其中10例采用椎弓根入路,2例采用椎弓根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采取双侧穿刺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0例经椎弓根入路的手术时间为27~51min,平均41min;2例经椎弓根外侧入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术中出血量为5~16ml,平均10ml。骨水泥注入量为1.7~2.8ml,平均为2.2ml。1例术前CT显示上终板裂口的患者术后发现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不适症状,未行特殊处理。术后2d,胸背痛VAS评分为3.17±1.03分,ODI为(33.00±17.5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8±0.11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10°±0.99°,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1年,手术椎体未再发生骨折及塌陷,未发现相邻节段骨折。末次随访时,胸背痛VAS评分为3.75±0.85分,ODI为(32.33±17.11)%,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7±0.12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08°±1.00°,与术后2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可以有效缓解胸背痛,但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恢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中上胸椎 骨质疏松 椎弓根入路 椎弓根外侧入路
下载PDF
旋转手法中侧屈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3 位作者 江晓兵 王千里 余伟波 梁德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6期5-8,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分别在左、右侧屈位下行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方向侧屈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一名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10.01、Geomagic2012、Solidwor...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分别在左、右侧屈位下行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方向侧屈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一名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10.01、Geomagic2012、Solidworks2014等软件建立C_(5/6)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分别在颈椎左、右侧屈位下向右旋转,模拟实施旋转手法,将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旋转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变化。结果在左、右侧屈位下向右旋转,C_(5/6)三维有限元模型椎间盘左侧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位移,左侧屈位(0.93 mm)小于右侧屈位(1.12 mm);椎间盘内在应力在左侧屈位时集中于旋转侧后部,右侧屈位时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其中左侧屈位的最大应力(7.00 MPa)小于右侧屈位(8.19 MPa)。结论颈椎左侧屈位条件下向右旋转时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均小于右侧屈位,更有利于保护同侧椎间盘;使用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让患者向健侧旋颈时应向患侧侧屈,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降低患侧椎间盘二次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旋转手法 体位 位移 应力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攀 章莹 +2 位作者 刘坚 肖进 叶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6-720,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对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位固定和外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锁定钢...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对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位固定和外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锁定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模型加载,行线性有限元分析,分别计算两种固定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中立位载荷下两种固定模型跟骨骨折线最大位移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两种固定模型跟骨最大主应力峰值都主要位于跟骨结节周围皮质骨,均小于骨屈服强度95 Mpa;两种固定模型锁定钢板系统最大主应力峰值主要位于钢板中间部,均小于内固定失效强度225 MPa。结论锁定钢板内置与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都令人满意,而锁定钢板外置在临床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有限元分析 锁定钢板
下载PDF
经皮治疗有无裂隙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分布及渗漏率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2 位作者 江晓兵 叶林强 姚珍松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678-3682,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以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渗漏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IVC组104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68例(65.4%),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36例;无IVC组180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44例,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136例(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C组有18例(17.3%)、无IVC组有30例(16.7%)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C组最常见临近椎间盘渗漏,共10例(66.7%);无IVC组最常见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22例(7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有无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真空裂隙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下载PDF
TLIF后路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3 位作者 叶林强 黄学成 姚珍松 江晓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1-556,共6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正常L_(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正常L_(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Model A和Model B)、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组Model C。分别比较其在生理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下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内植物的应力差异。结果 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_(4~5))的ROM均显著下降,其中以Model B下降最多,屈伸活动减少达18.2%;内植物最大应力出现在Model C,左侧弯时达234.9 MPa;Model B的cage最大应力最小。结论 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获得最佳稳定性,且能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亦能提供较好良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 椎弓根螺钉 关节突螺钉 有限元
下载PDF
椎体内裂隙的位置和程度影响伤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2 位作者 江晓兵 叶林强 姚珍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已验证的T11~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 目的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已验证的T11~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模拟9种IVC的有限元模型。首先将前1/2高2 mm松质骨在偏上、中、偏下予以截除模拟轻度IVC模型(S1、C1、I1),将前1/2高4 mm松质骨截除模拟上下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2、C2、I2),将高2 mm松质骨完整截除模拟前后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3、C3、I3)。分别比较9种模型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时在T12皮质骨应力分布差异。结果对所有IVC模型而言,最大米塞斯应力(von Mises)主要集中在前屈活动时伤椎皮质骨前壁上下缘,其次是后伸活动时后壁上下缘。当IVC偏上或偏下时,伤椎皮质骨最大应力在前屈时显著增加(超过正常模型17%),而当IVC位于中部时最大应力仅轻微增加(约超过正常模型5%)。当IVC进展性加重时,模型的最大应力均增加,但是当IVC向前后进展加重时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下最大应力值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8%以上,而当IVC上下进展加重时最大应力值仅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值3%以下。结论除IVC位于中部时对伤椎稳定性影响较小外,其余大部分位置和程度的IVC对伤椎稳定性均有显著的影响,可能需要早期手术干预以稳定椎体、预防进展性严重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真空裂隙 生物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颈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2 位作者 江晓兵 余伟波 梁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70-1475,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进行手法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在三种体位下,纤维环旋转对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变形,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纤维环旋转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后膨出变形,前屈位最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大;椎间盘内在应力在三种体位下分别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旋转对侧和旋转侧后部,其中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次之,中立位最小。结论从椎间盘安全性角度出发,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建议向健侧旋转,体位首选中立位,若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前屈位。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体位 位移 应力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旋转手法中旋转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3 位作者 梁德 王千里 余伟波 江晓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4-408,共5页
背景: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迅速缓解根性疼痛,但旋转方向失当可加重原有症状。目的:利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旋转手法,探讨旋转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影响,为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 背景: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迅速缓解根性疼痛,但旋转方向失当可加重原有症状。目的:利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旋转手法,探讨旋转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影响,为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对1名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_(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左侧屈位下分别向左、右侧旋转,模拟旋转手法实施,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向左旋转时,椎间盘左侧后部向后位移0.46 mm,右侧后部向前位移0.77 mm,左侧椎间孔容积变小,右侧椎间孔容积变大;向右旋转时,椎间盘左侧后部向前位移0.71 mm,右侧后部向后位移0.43 mm,左侧椎间孔容积变大,右侧椎间孔容积变小。因此,旋转侧椎间盘后部向后位移,旋转对侧椎间盘后部向前位移,旋转侧椎间孔容积变小,旋转对侧椎间孔容积变大,若使用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应向健侧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力学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TLIF术中最优化单侧螺钉植入和融合器放置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伟波 王健 +3 位作者 梁德 江晓兵 叶林强 黄学成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5-421,共7页
目的比较经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不同轴向植入角度椎弓根螺钉和不同放置位置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在L4~5节段模拟后路双侧TLIF和... 目的比较经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不同轴向植入角度椎弓根螺钉和不同放置位置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在L4~5节段模拟后路双侧TLIF和4种不同组合类型椎弓根螺钉植入和融合器放置的单侧TLIF有限元重构模型,即: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A)、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B)、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C)、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D),分别比较4种重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差异。结果 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ROM均较正常模型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双侧TLIF重构模型。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稳定性比较,模型C下降最多,其在屈伸、侧屈和扭转应力下ROM分别减少约为正常模型的50.7%、89.9%和90.3%。螺钉和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最大Von Mises应力比较,相对于其他3组模型,模型C除了在同侧侧屈和扭转外的大部分应力下承受较小的应力。结论在单侧TLIF重构模型中选择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和同侧放置融合器能够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通过缩小与双侧TLIF模型稳定性差异以减少断钉或融合器下沉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器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构建3D椎体模型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力学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郭大华 王裕辉 +3 位作者 叶前驱 刘文豪 杨博 叶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2期5146-5150,共5页
背景: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与一般骨折相比有不同的病理变化,多伴有其他全身疾患。较常用的手术方法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不同的术式选择与术后再骨折发生率有关,而如何选择有效的内固定系统及治疗方式对减少老年胸腰椎骨折手... 背景: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与一般骨折相比有不同的病理变化,多伴有其他全身疾患。较常用的手术方法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不同的术式选择与术后再骨折发生率有关,而如何选择有效的内固定系统及治疗方式对减少老年胸腰椎骨折手术固定失败至关重要。目的:在3D椎体模型上构建压缩性骨折胸腰椎模型,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力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1例56岁男性腰痛患者(后确诊为腰肌劳损),椎体形态无明显异常;1例54岁男性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例患者对实验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获取T12-L1节段CT资料。根据腰痛志愿者CT数据,利用Mimics 10.0软件建立椎体3D数字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2.0建立椎体3D实体模型。参照骨折患者资料对正常椎体有限元模型中的L1模拟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在此基础上模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过程,记录不同载荷下模型各部分Von Mises应力以及变形。结果与结论:(1)与其他作者体外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结果比较,此模型的实验结果与其基本一致(P>0.05);(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模型在直立及前屈、后伸、侧弯及右旋荷载下,T12与L1节段变形均显著小于术前及经皮椎体成形模型(P<0.05);经皮椎体成形模型的骨折节段T12与L1在各种荷载下的脊椎变形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模型骨折节段T12与L1在直立及前屈、后伸、侧弯及右旋荷载下的最大应力较术前及经皮椎体成形模型显著减小(P<0.05);经皮椎体成形模型的骨折节段T12与L1在各种荷载下最大应力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直立及前屈、后伸、侧弯及右旋荷载下,T12与L1节段变形及应力均显著小于术前的压缩性骨折模型及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模型,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显著增加脊柱胸腰段刚度,经皮椎体成形对于胸腰段刚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3D椎体模型 经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有限元分析 内固定
下载PDF
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源辉 叶林强 黄冬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6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除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除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使腕关节快速恢复,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中医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基于CT多平面重建及MRI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32
20
作者 莫凌 梁德 +7 位作者 黄锦菁 江晓兵 杨志东 叶林强 崔健超 张顺聪 姚珍松 晋大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47-1653,共7页
背景:既往有学者根据X射线、MRI等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类,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椎体内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及MRI观察并总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 背景:既往有学者根据X射线、MRI等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类,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椎体内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及MRI观察并总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的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283例,平均年龄73.07岁。入院后所有患者完善X射线、CT多平面重建、MRI及骨密度等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477个椎体为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将多平面重建CT中致密影或透亮线及MRI中骨髓水肿带定义为骨折区域,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及1名影像科医师通过多平面重建CT及MRI观察并总结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ZYYECKYJ【2017】057。结果与结论:①MRI可清晰显示472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5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多平面重建CT可清晰显示469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8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其中包括MRI中无法分析骨折区域的5个椎体;两种检查方法观察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无明显差异(P=0.402),最终发现8个椎体不能通过CT或MRI判断其骨折区域形态;②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分为嵌插型(n=311,66.31%)和裂隙型(n=158,33.69%),在裂隙型椎体中,26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气体,28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液体,7个椎体裂隙内同时存在气体和液体;③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在椎体内的分布位置分为上方型(n=238,50.75%)、下方型(n=80,17.06%)、前方型(n=21,4.48%)、中央型(n=110,23.45%)、混合型(n=20,4.26%);④结果表明,结合多平面重建CT及MRI能有效辨别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明确骨折区域在椎体内分布情况,这对于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受伤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CT多平面重建 MRI 骨折区域 形态类型 分布 嵌插骨折 裂隙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