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 被引量:65
1
作者 王成 费智慧 +1 位作者 叶琴丽 张玉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5-214,F0004,共11页
农村居民点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该研究引入共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共生... 农村居民点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该研究引入共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共生系统,明确重构原则与步骤,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对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予以实证,构筑了生产功能型、服务功能型、生活功能型3种农村居民点组团并在村域尺度下予以空间表达,形成"一轴一带三团"的村域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共生理论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共生策略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既能确保农村居民点的互联互通,又能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实现村域"资源共享、环境共建",发挥村域资源优势,提高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为丘陵山区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共生理论 空间重构 策略 整村推进示范村
下载PDF
基于耕作半径的丘陵区纯农型农户集聚规模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白林村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叶琴丽 王成 +1 位作者 蒋福霞 赵帅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3-140,共8页
农户对耕地的利用已从最初获取满足自身生存需求转向消费需求,这一转变促使耕作半径逐渐成为了以农业生产为收入来源农户获取耕地高效产出的关键,基于耕作半径预测纯农型农户集聚区规模既保障农户经济效益最大化又促进村域土地高效利... 农户对耕地的利用已从最初获取满足自身生存需求转向消费需求,这一转变促使耕作半径逐渐成为了以农业生产为收入来源农户获取耕地高效产出的关键,基于耕作半径预测纯农型农户集聚区规模既保障农户经济效益最大化又促进村域土地高效利用.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白林村为样区,利用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与分布指数确定优势地形位上的纯农型农户集聚区,借助于耕作半径和适度人口数确定其规模.研究表明:81%的耕地与87%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1~4级地形位上,其分布指数大于1,为耕地及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优势地形位;优势地形位上纯农型农户集聚区耕作半径最小为179m,最大为255m,纯农型农户集聚区耕作半径应控制在255m范围内;纯农型农户集聚区规模控制在0.33~1.04hm2范围内最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农型农户 优势地形位 耕作半径 集聚规模 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社会共同责任视角的耕地质量提升对策探讨--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洪土林 王艳华 +2 位作者 阮月远 叶琴丽 左腾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117-121,共5页
以江西省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府共同责任推进机制、强化社会化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及营造社会公众参与氛围5个方面,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对... 以江西省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府共同责任推进机制、强化社会化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及营造社会公众参与氛围5个方面,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对策,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氛围,为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社会共同责任 提升对策
下载PDF
基于农户满意度评价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以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成 张列 +1 位作者 叶琴丽 杜相佐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第3期68-74,共7页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S...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农户满意度 新型农村社区 大柱新村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集聚农户共生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叶琴丽 王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9,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集聚共生效益特征及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这4类外源潜变量对农户共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其中,集聚共生效益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户主自身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依次减弱;(2)是否为干部、对原集聚模式的满意度、是否促进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政府对集聚区的补贴力度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研究结论:显化农户共生效益、增强"精英"农户及村干部的正向引导、提升农户成员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户"共生共荣"理念等是深化农户共生关系,促进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共生认知 集聚农户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农村经济转型期不同类型农户共生能力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叶琴丽 王成 +1 位作者 张玉英 刘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39,共7页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及经济建设的微观行为主体,渐由"个体"转向"共同体",发展模式逐渐由"竞争"趋向"协作",准确判别农户间共生能力对合理引导农户生产、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引...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及经济建设的微观行为主体,渐由"个体"转向"共同体",发展模式逐渐由"竞争"趋向"协作",准确判别农户间共生能力对合理引导农户生产、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引入共生理论,以农户分化为基础划分农户共生单元,以农户年收益值作为主质参量,通过共生度及共生系数模型对农户共生单元间共生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共生单元间均只存在正向共生关系,不存在寄生或偏利共生关系,农户共生单元之间新能量流的非对称性降低,逐渐向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进化;2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单元间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兼业发展型农户与非农发展型农户间的共生能力最强,其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所需时间也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能力 共生度 共生关系 农户共生单元 大柱村
下载PDF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村土地整治实践路径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洪土林 王艳华 +1 位作者 阮月远 叶琴丽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6期127-130,共4页
文章在阐述生态文明内涵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农村土地整治实践路径,即"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积极推动生态型土地整治理论、方法、技术研究,以及实施差别化... 文章在阐述生态文明内涵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农村土地整治实践路径,即"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积极推动生态型土地整治理论、方法、技术研究,以及实施差别化农村土地整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路径 农村土地整治 生态文明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4
8
作者 洪土林 阮月远 +3 位作者 吕添贵 叶琴丽 左腾云 王艳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800-1805,共6页
耕地质量提升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枯竭、提升耕地产能及改善耕地生境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江西耕地质量现状和耕地质量提升主要做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因素;(1)耕地质量提升法制建设滞后,耕地质量管理资金不足;(2)... 耕地质量提升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枯竭、提升耕地产能及改善耕地生境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江西耕地质量现状和耕地质量提升主要做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因素;(1)耕地质量提升法制建设滞后,耕地质量管理资金不足;(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提升结构不合理,以及责任主体意识不强等。在此基础上,从责任主体、资金支持、产能提升、动态监测与基础科技研究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为粮食主产区的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提升 体制性障碍 优化路径 江西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