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叶立瓯 陈茂华 +2 位作者 孙军 陆川 蔡建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7期954-955,共2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但自发性SAH中,15%~20%在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这一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这些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次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但自发性SAH中,15%~20%在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这一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这些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次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对于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发展、预后及是否需要再次血管造影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32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阴性的SAH患者诊断、治疗的回顾性研究,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阴性 临床分析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全脑血管造影 再次出血
下载PDF
iFlow成像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
2
作者 叶立瓯 巴华君 +2 位作者 陈茂华 陈献东 孙军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究iFlow成像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60例SAH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或者动脉瘤治疗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生血管痉挛及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iFlow软件测量患... 目的探究iFlow成像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60例SAH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或者动脉瘤治疗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生血管痉挛及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iFlow软件测量患者造影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到达峰值的时间(TTP),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iFlow数据对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评估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首次造影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均明显长于对照组(t分别=2.12、2.28、2.10、2.03、2.39、2.28,P均<0.05);观察组复查造影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和首次造影(t分别=3.98、4.37、3.94、3.55、6.35、4.59;2.02、2.34、2.11、2.10、3.78、2.34,P均<0.05)。复查造影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明显短于恢复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51、6.62、5.47、6.22、6.30、6.61,P均<0.05)。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左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评估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8、0.84、0.88、0.94、0.89。结论iFlow成像技术具有对SAH的患者近期神经功能评估预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low成像技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近期神经功能 预测作用
下载PDF
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单海静 叶立瓯 王晓丹 《浙江创伤外科》 2022年第5期999-1000,共2页
目的 比较研究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永嘉县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按照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行CTA检查,对... 目的 比较研究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永嘉县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按照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行CTA检查,对照组25例,行MRA检查。所有患者在行CTA或MRA检查后,均行DSA检查。结果 观察组25例患者中,经DSA检查,其中颅内动脉瘤17例,非颅内动脉瘤8例;CTA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对照组25例患者中,经DSA检查,其中颅内动脉瘤18例,非颅内动脉瘤7例;MRA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17例。观察组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阳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诊断率、敏感度均较高,适合临床在早期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A MRA 诊断率 敏感度
下载PDF
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4
作者 叶立瓯 巴华君 +2 位作者 陈茂华 孙军 陆川 《现代实用医学》 2020年第5期535-536,共2页
目的分析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IAs)栓塞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行血管内治疗IAs栓塞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组(A组)与透明模式重建组(B组),各50例。A组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估,B组采用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 目的分析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IAs)栓塞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行血管内治疗IAs栓塞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组(A组)与透明模式重建组(B组),各50例。A组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估,B组采用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评估,疗效评估包括即时疗效与术后3个月随访疗效。结果两组弹簧圈检出率均为100%;A组栓塞后残余对比剂检出24例(41.37%),B组检出18例(2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检出动脉瘤复发15例(25.86%),B组检出6例(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是在双容积重建技术基础上的改良和升级,比双容积重建技术更加客观,栓塞致密,术后病灶复发概率小,是目前IAs栓塞致密程度效果评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价值
下载PDF
双容积重建透明模式对动脉瘤栓塞效果评估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巴华君 叶立瓯 +2 位作者 戴君侠 林群 陆川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6期1092-1093,共2页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透明模式(Dual Volume Translucent Mode,DVTM)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栓塞效果评估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本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IA)患者119例(130个IA),所有患者于栓塞...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透明模式(Dual Volume Translucent Mode,DVTM)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栓塞效果评估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本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IA)患者119例(130个IA),所有患者于栓塞前后行二维(2D)、三维(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应用DVTM处理图像,分析DVTM对IA栓塞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 2DDSA、3DDSA均检出130个弹簧圈灰白色高密度缠绕团,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IA致密栓塞、瘤腔较密栓塞、瘤颈较密栓塞、对比剂不显示中,2DDSA为100个(76.92%)、8个(6.16%)、12个(9.23%)、10个(7.69%),3DDSA为105个(80.77%)、10个(7.69%)、15个(11.54%)、0个(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的DVTM可有效评估IA栓塞效果,可为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评估复发提供重要信息,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容积重建透明模式 颅内动脉瘤 栓塞效果 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