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T-proBNP与急进高原人群心肺适能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李平平 叶筱葳 +11 位作者 杨杰 秦浙学 卞士柱 张继航 高旭滨 孙梦佳 刘振 吕海霖 贾倩羽 杨媛淇 杨冰洁 黄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8-1003,共6页
目的 探讨低海拔基线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急进高原后心肺适能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受试者46人,其中男19人,女27人。所有受试者在低海拔地区(海拔300 m)完成心肺运动功能试验(CPET... 目的 探讨低海拔基线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急进高原后心肺适能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受试者46人,其中男19人,女27人。所有受试者在低海拔地区(海拔300 m)完成心肺运动功能试验(CPET)、血清学心肌细胞相关标志物和多种代谢物检测后,乘坐飞机到达高原(海拔3900 m)。在进驻高原后的第2、3天,分别再次完成生物标志物检测和CPET。比较受试者急进高原前后血清生物标志物和CPET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血清中多种心肌细胞相关标志物和代谢物水平与高原心肺适能的相关性。结果 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急进高原后最大摄氧量下降[(25.41±6.20) ml/(kg.min) vs.(30.17±5.01) ml/(kg.min),P<0.001],血清NTproBNP、肾上腺素(E)、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瘦素(LE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去甲肾上腺素(N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低海拔NT-proBNP(r=-0.768,P<0.001)和高原NT-proBNP(r=-0.791,P<0.001)分别与高原的最大摄氧量呈明显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海拔最大摄氧量(t=2.069,P=0.045)、低海拔NTproBNP(t=-2.436,P=0.020)和高原NT-proBNP(t=-3.578,P=0.001)是高原心肺适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急进高原后心肺适能明显降低,低海拔基线NT-proBNP水平与急进高原后心肺适能密切相关,是高原心肺适能的潜在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适能 高原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肺运动试验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陈岑 雷洪 +10 位作者 陈剑飞 尹扬光 刘川 卞士柱 吴波汲 叶筱葳 张辰 杨杰 秦浙学 邹依然 黄岚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右心功能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相关关系。方法:纳入319例门诊PAH患者,采集人群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检测、血压、心率、超声心动图等数据。采用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心脏超声图像,测量左右心应变。采用SF...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右心功能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相关关系。方法:纳入319例门诊PAH患者,采集人群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检测、血压、心率、超声心动图等数据。采用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心脏超声图像,测量左右心应变。采用SF-36量表评估HRQoL。结果:在PAH患者中,合并右心功能障碍(RVD)的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平均肺动脉压(mPAP)更高,反映右心功能的指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S’和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更低,同时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更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患者PAH病程、NT-proBNP、TAPSE、RVGLS、BMI、mPAP及年龄与生理健康总分相关,PAH病程、TAPSE、RVGLS及LVGLS与心理健康总分相关。结论:发生RVD的PAH患者生活质量更差,PAH病程、TAPSE与RVGLS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生理健康总分 心理健康总分 右心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急性高原病高原环境下现场教学法的实践与评价
3
作者 邱友竹 孙梦佳 +2 位作者 叶筱葳 贾倩羽 杨杰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现场教学模式在急性高原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在院医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分为常规教学组(20人)和现场教学组(20人)。常规教学组学生接受单纯课堂授课方式教学,现场教学组学员在接受理...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现场教学模式在急性高原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在院医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分为常规教学组(20人)和现场教学组(20人)。常规教学组学生接受单纯课堂授课方式教学,现场教学组学员在接受理论授课后继续进驻高原,接受高原现场模式教学。课程完成后比较两组学员的急性高原病理论知识、实习质量评分和急性高原病救治操作成绩,并在学员和教员中开展问卷反馈和课后讨论,评价高原现场教学模式。采用SPSS 19.0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现场教学组学员的急性高原病理论知识成绩高于常规教学组[(91.72±4.34)vs.(86.10±5.15)分],现场教学组学员的实习质量评分成绩高于常规教学组[(89.64±5.21)vs.(83.51±2.38)分],现场教学组学员的急性高原病救治操作成绩高于常规教学组[94.05(89.54,94.87)vs.87.01(84.33,90.8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原环境下的现场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急性高原病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教学 教学评价 教学改革 急性高原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